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爭鳴 | 職場中承擔情緒勞動比工作本身還累? 情緒勞動也需技能支援

發佈時間:2024-06-19 09:24:4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徐巍

近日,關於“承擔情緒勞動比工作本身更累”的看法,在網路上引發討論。有網友表示,自己工作中的絕大部分壓力,並不來源於工作本身,而是源自在人際交往中産生的情緒內耗。那麼,應如何看待職場中的情緒勞動?

觀點一

應正視勞動者“隱形付出”

情緒勞動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被提出,近年來逐漸受到關注。它通常指的是員工在工作過程中,為了實現既定目標或滿足組織期望,而有意識地管理、調整並展示出特定的情緒狀態,為與人溝通、管理情緒付出努力。

如今,這種情緒勞動不僅在服務業中的銷售員、服務員等崗位中存在,更廣泛地滲透進了各行各業。譬如,在教育領域,教師需要和善、耐心地對待學生,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人格,還要與家長保持交流;在醫療領域,醫生和護士不但要冷靜、專業地為患者治療,還要直面患者的痛苦和焦慮,併為患者提供一定心理支援;即使在科技、金融等主要依賴專業技能解決問題的行業,在與客戶、領導、同事溝通的諸多情景中,也往往離不開情緒勞動。

可以説,在當今時代,情緒勞動作為勞動者達成職業目標的重要組成,無處不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為此付出了實實在在的心力。但是,這些情緒勞動既非直接的工作任務,也無法直接體現在工作考核上,勞動者的這份付出常常是“隱形”的。

即便情緒勞動難以被量化,社會也應該正視職場中情緒勞動的存在,看見、肯定勞動者的這份付出。當有勞動者因情緒勞動而産生倦怠時,能夠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認為他“沒做什麼”抑或是“想得太多了”。

觀點二

不應讓職場正常溝通成負擔

關於情緒勞動,有受訪者表示,因為自身比較內向,又比較怕生,所以在初入職場時,思考應該如何與人説話非常耗費精力,回復別人會帶來很大心理負擔。他告訴筆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不僅不會參與同事之間茶余飯後的閒聊,進行工作對接時也需要做足心理準備,“我剛開始實習的時候,能從早到晚都自己一個人戴著耳機坐在工位上,如果沒有人找我,我就不和別人説一句話。”

在這種情況中,雖然勞動者的情緒波動也因職場溝通而起,但對於沒有超出正常邊界的溝通,勞動者最好放平心態。事實上,如今很多崗位都非常重視勞動者的溝通能力。勞動者積極進行職場溝通,不僅可以提升團隊協作能力,避免企業內部由於資訊差、資訊不準確導致的重復工作和錯誤,從而提高整體工作效率,還能通過上司和同事的反饋,對自己的工作表現進行更客觀的評估,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並進行改進。勞動者通過良性溝通與同事、上司和客戶建立良好關係,既有利於現階段自身工作的開展,也有利於未來獲得更多職業機會。

談及職場中的人際交往、情緒勞動,不應一味將其視為負擔。在合理的邊界範疇內,勞動者可以通過逐步鍛鍊自己的溝通技巧提升溝通效率,讓溝通能力成為自己職業生涯的助力。

觀點三

情緒勞動也會引發職業疲勞

當今職場中,除了必要的情緒勞動,也有不少勞動者感受到了過多情緒勞動帶來的疲憊。無論是在工作場合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還是消化在工作中因人際交往産生的負面情緒,如果頻次過高,都會給勞動者帶來困擾。

近來,社交平臺上流傳著一張餅狀圖,名字是“一天的工作有多累”。在這張圖中,“跟人打交道産生的情緒內耗”的面積,比“完成工作任務付出的努力”的面積大了約5倍。

加重情緒負擔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是難打交道的人。有網友表示,面對不懂裝懂的客戶、脾氣暴躁的領導、陰陽怪氣的同事,一次次對客戶解釋、不斷接住領導的情緒、與同事長期相處,非常耗費心力,會給自己帶來極大情緒負擔。

多位受訪者表示,無力承受過重的情緒勞動,是自己辭職的重要原因。一位受訪者表示,她在上一家企業工作時,因為工作調動,成為組裏唯一一個不是由領導自己招進團隊的“外人”。雖然自身能力能夠勝任工作,但是經常因為領導的區別對待而痛苦,甚至到了早上想到要開始這一天的工作,會焦慮到不斷拖延出門上班的時間的地步。後來,找了一份新工作,換了一個新環境,她的心境和工作狀態,都豁然開朗。

觀點四

重視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

情緒勞動常讓勞動者産生壓力、困擾。如果由此産生的焦慮、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排解,就可能演化為心理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勞動者應該及時舒緩情緒壓力,重視職場中由情緒勞動引發的心理問題。

企業應關注勞動者的心理健康,為其提供相應的支援和資源,如建立心理健康輔導機制,為員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強化團隊精神,營造員工間相互幫助的友好氛圍,減少員工的負面情緒;提供合理的工作安排和福利待遇,確保工作環境的舒適性和安全性,減輕員工的工作壓力等。

勞動者自身也應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學會平衡工作與生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獨處時,可以通過培養個人興趣愛好、進行各式休閒娛樂釋放工作壓力,提升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可以與家人、朋友等分享自己的感受,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援,從而減少自己的情緒負擔。如果發現自己有心理問題的相關徵兆,應該及時就醫。(李美慧)

觀點

90後:

關注情緒勞動

背後的問題

情緒勞動不是一個新概念,卻在近來引發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背後折射出諸多問題。

一來,相較從前,許多行業競爭更加激烈,發展也更加精細化,對勞動者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譬如,有餐飲企業創新服務模式、狠“卷”服務品質,店內為顧客提供熱熱鬧鬧慶祝生日的服務、還會為獨自用餐的顧客提供小熊玩偶伴其用餐等,這就需要勞動者付出更多情緒勞動。

二來,隨著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普及,如今的勞動者不僅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也對心理健康更加上心。關注自身情緒勞動,其實也是當代勞動者正視自己情緒、感受,關注自己心理健康的體現。

三來,勞動者對工作的認知也産生了一定變化。如今,許多勞動者並不僅僅只將工作視為能夠獲得物質報酬的“飯碗”,而希望能在其中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工作投入更多期待的同時,也希望能保護自身少受“磨損”。

在職場中做好情緒勞動,有利於增強客戶滿意度、促進團隊溝通等。但要注意情緒勞動不過量,以免對自身造成傷害。(李美慧)

70後:

情緒勞動也需要

相應的技能支援

情緒勞動是職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員工展現出特定的情緒狀態以滿足工作的期望。所以,員工需要掌握相應的技能,用人單位也應正視這一問題。

筆者認為,職場人需要掌握以下兩方面的技能:第一,認識到自己在何時何地進行情緒勞動,這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

其次,是技能培訓。學習情緒管理的技巧,如情緒認知、自我調節和壓力管理。

筆者認為,用人單位應提供情緒健康的培訓和支援,如心理諮詢服務,幫助員工更好地應對情緒勞動的挑戰。 (勞動報記者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