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公開課

公開課 | 三山實驗:別輕易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簽

發佈時間:2024-06-21 08:2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劉一陽

孩子不願意跟他人分享玩具、愛跟家長作對……先別急著發脾氣,這很可能不是他們故意為之。讓這個實驗為你揭示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秘密。

讓·皮亞傑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之一,他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為了研究兒童的“自我中心”,皮亞傑設計了著名的“三山實驗”(Three-mountain experiment)。

★實驗內容:

皮亞傑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三座山在高低、大小、位置上都有明顯差異。他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後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山的照片,並從中找出他們看到的三座山的樣子。

隨後,皮亞傑把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兒童對面,讓兒童指出布偶娃娃看到三座山的樣子與哪張照片一樣。

皮亞傑在不同年齡兒童中進行了這項實驗。實驗結果顯示,2~7歲的兒童認為,坐在對面的布偶娃娃看到的山和自己所看到的是一樣的。而7歲以後的兒童則能夠根據站在不同方位的人選擇不同的照片。

分析與對策: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孩子總跟其他小朋友搶玩具,無論怎麼講道理,孩子就是理解不了。為什麼?“三山實驗”很好地解釋了這種情況。

孩子在2~7歲的年齡段,更傾向於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認識世界,無法換位思考。所以,當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時,這種行為不應僅僅被解釋為自私。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看到孩子的認知局限,理解接納。

通過實驗我們知道,7歲以下的孩子很難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當他們出現搶玩具的行為時,家長首先要給到理解、接納的姿態,讓孩子的情緒平和下來。

幫助孩子疏解情緒。

由於孩子對外界規則以及他人感受認知不足,搶玩具以及搶玩具後帶來的挫敗情緒是很強烈的。這時候我們需要及時進行情緒疏導。對於小孩子來説,最簡單奏效的方法就是抱抱、溫柔地説話、允許他哭一會兒,暫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

幫助他們在行動上理解換位思考,並做出榜樣。

孩子的情緒平穩後,再和孩子討論,如果換了你是對方,被人搶玩具會是什麼感受呢?也可以陪著孩子用情景劇的方式演出來,和家人商量“排演”一下這樣的場景,讓孩子因為具體的場景受到觸動。

及時反饋。

孩子如果慢慢做到了遇到喜歡的玩具也不去搶,而是嘗試用語言解決,家長要在言語上給予肯定,當然也可以給孩子小小的物質獎勵。

共同探索明確的規則。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孩子慢慢理解了面對喜愛的玩具應該怎麼做,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討一些常用場景下的規則。比如有小朋友來做客都想玩兒一個玩具怎麼辦?有哪些方法處理矛盾?用“開會”並認真記錄的方式進行討論併發布,有一定的儀式感並且由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會更容易讓孩子執行。

同時,家長也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要因為某件事就給孩子貼上“自私”“不懂事”“不聽話”等標簽。

相信在家長的陪伴下,孩子會逐步學習和理解社會交往規則和他人的感受,一步步成長、成人。(文 | 劉一陽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