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討好型人格裏苦苦掙扎:要不要修煉“討壞型人格”
發佈時間:2024-04-28 11:09:0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郭韶明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決定,併為自己的決定付出精力與時間,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
“深夜因為想到親戚對我的負面評價而失眠,可當面只能賠笑臉。”
“有時候我和別人説話人家直接不搭理我,但我還是忍不住主動去找別人説話。”
“反覆地討好別人好累啊,到底怎麼修煉討壞型人格?”
在豆瓣“討好型人格”治療小組,有12萬年輕人聚在一起想要戒斷“討好型人格”,試圖修煉“討壞型人格”。
比起討好型人格的“我可以”“好噠好噠”“對不起”,總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討壞型人格敢於把自己的感受、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可以”“不需要”“我沒時間”“別打擾我”是他們的經典口頭禪。這種爽文主角般的性格,你敢修煉嗎?
他們在討好型人格裏苦苦掙扎
上大學時,白笙笙在一家公司實習,為了快速融進公司的圈子,她請大家喝飲料、吃零食,即使自己的工作沒做完,也會主動幫別人分擔工作。“我特別在意周圍人對我的看法,習慣性地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知自己,所以我總是忍不住去討好別人。”白笙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不管我多忙也要把別人的需求排在優先級別,如果有人找我幫忙,我會覺得別人把命運都交到了我手上。”門月淇的討好型人格同樣給她帶來了許多困擾。“我非常害怕,在職場中我會極力順著對方,避免發生分歧、矛盾,可大家一起做事怎麼會沒有不同意見,所以我經常內耗。”
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認為,生活中大家難免會有討好行為,替他人考慮,對他人的需求比較敏感。但如果跨越時間、跨越情境去討好別人,形成一種長期的相對穩定的行為習慣,就要上升為討好型人格了。
討好型人格為什麼如此執著于討好他人?
陳武解釋,人對自我價值的認同通常來源於兩部分,一是對自我的認知,二是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討好型人格的人自我價值感更依賴於外界的評價,對自我認知偏低。他們常常認為自己在心理上處於弱勢地位,需要去迎合別人,才能獲得安全感。另外,討好型人格的養成也與家庭養育方式有關,當孩子發現自己通常需要討好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獲得外界認可時,討好也就成了他的習慣。
討好不了別人,也討好不了自己
白笙笙發現故意放低姿態迎合他人常常事與願違。她説,“我討好不了別人,融不進他們的圈子,反而因為缺乏個性而時常被當作小透明;我也討好不了自己,我做的都不是我內心真正想做的。我變得很自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好這些關係”。
“討好型人格讓我沒有辦法經營一段健康的人際關係。”門月淇回想起過去的討好行為説,“我想要的表面和平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為了回避衝突而刻意迎合,對同事何嘗不是一種負擔呢?朋友也是,我努力對別人好,其實心裏也期待對方能夠給我同樣熱烈的正反饋,對方沒有達到我的心理預期,我會想是不是我對她還不夠好?搞得我們關係很尷尬”。
去年體檢,門月淇的身體發出警報,她這才意識到持續性的內耗不僅影響情緒,甚至開始危害身體健康。“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到處討好,如果不討好生活會怎樣”。
陳武談到討好型人格時説,很多時候他們所謂的討好都停留在表面,覺得討好就是迎合,拒絕就是得罪人,但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討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是非常需要情商的。“在人際交往中,適度的討好會讓對方感到被尊重,但討好過度,就會變成一種綁架。”
陳武解釋,“對於討好者來説,他的行為是討好,但內心通常認為自己是在犧牲,是受委屈的,情緒與行為的不一致使得他們常常內耗。對於被討好者來説,天上不會掉餡餅,所有的討好都不是無緣無故,這會給被討好者帶來無形的壓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被討好者也不舒服,甚至會想逃離”。
該不該、敢不敢修煉討壞型人格
“在學校我被教育要做乖學生,不能逾矩,要考高分,這樣老師才會器重你;在家裏要聽話懂事,這樣爸媽才會喜歡你;職場我自然也只能按照我的行為模板行事,儘量去達到他人對我的期望,這樣才會收穫好評價。不僅我一個人,很多小孩都有這樣的問題。”即便很討厭自己的討好型人格,白笙笙覺得很難做出改變。
“把窗戶紙捅破,對我來説傷害更大,我非常恐懼在不友善的環境下生活、工作。我沒辦法用尖酸刻薄的語氣去跟別人説話,我也沒辦法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別人的。萬一影響到未來的發展怎麼辦?”白笙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現在的解決方式是如果你不接受我的好意,我就及時止損,去討好下一個,總能遇到跟我一樣同樣抱有善意的人。”
白笙笙説:“現在網上都流行00後整頓職場,但真的有幾個人敢這麼做?討壞型人格更多是大家在網上口嗨,現實生活中沒幾個人敢這麼做吧!”
“為什麼大家都更想修煉討壞型人格?因為討壞型的人在做自己,在意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他們更愛自己,這種人格代表了一種理想投射。”陳武表示理解白笙笙的想法,“很多年輕人從小就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努力迎合社會規則,他們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做自己、愛自己。囿于社會環境的制約,想要修煉討壞型人格確實很困難。”
但門月淇付諸了實踐。從公司辭職後,她決定修煉討壞型人格。
一次外出旅遊,她在入住的酒店發現了一隻黑亮的南方大蟑螂,“我當時嚇得快要昏厥,但還是猶豫著大半夜要求換房是否會給別人添麻煩,也很擔心提出換房要求被拒絕很尷尬”。
“我想起了討壞型人格,我不能再這麼懦弱下去,我要換房間!如果不給我換我就要吵架!”門月淇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她在房間裏不停地給自己做心理建設,上網搜索酒店發現蟑螂如何要求換房,如果事態升級要報警,異地報警如何備案……做了萬全的準備後,她鼓起勇氣下樓,正當她準備大吵一架時,前臺立刻向她道歉並主動提出可以升級套房。
“現在想想太好笑了,大膽説出自己的需求也不會怎麼樣啊。”那次經歷給了門月淇很大的信心,她開始嘗試在各種場合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
一次活動與對接方發生了矛盾,門月淇沒有回避,主動拉著對方復盤,“你沒有給我留出足夠的時間處理我這部分的內容,讓我感覺很不好”。“對方解釋他只是習慣於按時交作業,我們的工作方式還需要磨合,但出於對我的尊重,他願意去調整他的工作方式為我多留出一些時間。因為我們溝通狀態比較好,他反而提出願意跟我長期合作。”
“當我不再一味討好,也不是抱著跟對方吵架的心態去溝通,而是大家平等地坐下來,表達真實的感受與需求,我覺得非常舒服。一次一次的嘗試讓我開始有勇氣面對各種並非‘一團和氣’的局面,我對自己的認同感也高了許多。”
愛自己不必討好更不必“討壞”
陳武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愛自己並不等同於自私,做自己並非要變成刻薄尖酸的人,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不是要跟對方起衝突,重要的是樹立自己與他人的邊界。在人際交往中,迎合或拒絕,討好或是討壞,本質上都是一種對人際關係邊界的試探,探明對方的邊界、底線。要明白討好是一種自我保護,討壞同樣也是一種保護,千萬不要認為只有討好才能保護自己。
陳武建議討好型人格與其去修煉討壞型人格,不如去修煉愛自己的能力,修煉“被討厭的勇氣”:怎樣去愛自己,怎樣照顧自己的感受,怎樣能夠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感,內心更加強大。
邁出第一步的確很難,“很多時候人都是靠習慣,而不是靠感受活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討好上升為一種人格,想要改變就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了”。陳武説,“首先應該在認知上調整,很多人預感即將做出改變時會非常恐懼,會想出各種理由、藉口去維護原先的行為方式。其次,在行為上可以一點點作出改變,先從小地方著手。某一天你可以不再對他人無原則地笑臉相迎,該怎麼相處怎麼相處,變得嚴肅一些;當與他人發生矛盾分歧時,不要回避,勇敢講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從親密關係入手開始表達自己的需求,等等”。
當然,並非所有的討好型人格都需要做出改變,一切都應該以自己的感受作為出發點。“最怕的是你不愛自己,你對自己不好。你自己過得很難受。從現在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多去嘗試不同的相處模式,從中挑選出自己最舒服的狀態。”陳武説,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決定,併為自己的決定付出精力與時間,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中國青年報 見習記者譚思靜記者郭韶明)
12355熱線 | 考研沒“上岸”很崩潰,如何走出情緒漩渦2024-04-28
他們在討好型人格裏苦苦掙扎:要不要修煉“討壞型人格”2024-04-28
“五育潤心 青春向陽” 2024年首都大學生心理健康季啟動2024-04-28
親子公開課 | 家長該怎樣和孩子談關於錢的那些事2024-04-28
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心理學根基 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踐探索2024-04-28
公開課丨停止內耗!3個方法避免這種“有毒情緒”毀掉自己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