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觀察 | 走近回避型依戀者 如何尋找真愛?
發佈時間:2024-04-25 09:21:2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遲毓凱回避型依戀者,
也需要親密關係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段話:你説你喜歡太陽,卻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進陰涼的地方;你説你喜歡風,卻在颳風的時候關上窗戶;這就是為什麼,我害怕你説喜歡我。這段話描述的就是回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的常態。
回避型依戀者,指的是有這樣一些特點的人: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在親近的人面前表現得過於理性和冷漠;內心邊界感很強,很少能向他人敞開心扉;對親密關係保持消極態度,躲避長期的親密關係。
這或許會讓你疑惑:回避型依戀者不需要親密關係嗎?其實不然,即便是對於他們這個群體來説,親密關係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關係。在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提出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中,發展親密關係、消除孤獨感是人成年早期(18~25歲)主要的發展任務。而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也提到,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後,就會開始追求親密與愛。由此可見,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是人的一種重要需求,對回避型依戀者也是如此。
回避型依戀的特徵
你是否曾接觸過回避型依戀者?是否能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把他們識別出來?不妨來看個例子,讓你對回避型依戀者的特徵有更多了解。小紅遇到小明,兩個人彼此心生好感,就談起了戀愛。但是小明卻常常在小紅想更進一步接近他的時候,選擇逃避。有時小紅想得到一個擁抱,小明卻搖搖頭拒絕;有時小紅想給小明一個驚喜,但他的反應很平淡,甚至是冷漠,令人掃興。總之,小明常常會無視小紅的情感需求,小紅一表現出對他的依賴,小明就會拒絕、憤怒或蔑視。最後,在兩個人沒有矛盾的情況下,小明直接提了分手,將感情乾淨利索地斬斷,完全消失在小紅的生活裏。小紅感到困惑:我真的談了一場戀愛嗎?
是的,小紅也是談了場戀愛,不過是和回避型依戀者談了一場戀愛。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明是一個典型的回避型依戀者。這類人在親密關係中往往可能表現出以下特徵:
遠離親密關係:他們傾向於保持一定的距離,不願意投入太多感情或時間,避免與伴侶建立過於親密的聯繫。例如,伴侶使用“男朋友”“女朋友”“情人”或“情侶”等詞語時,他們會感到不舒服。
難以接納關愛:他們可能會對伴侶的關心和愛意表現冷漠或抗拒。當伴侶試圖表達情感、親近他們時,他們可能會回避或拒絕接受。
獨立性強:他們通常更加注重個人的獨立自主。他們可能更喜歡獨自完成任務,而不願意依賴他人或與他人合作。如果是女生,她們會更難接受“男強女弱”的戀愛關係,更不會因自己的性別和個性特點,就心安理得地接受對方照顧。
封閉情感:他們傾向於不表達自己的情感或需求。他們可能會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達,不願意展示自己的脆弱面或需要依賴他人的一面。同樣,當伴侶分享脆弱的感受時,也不知道如何回應。
衝突回避:他們可能會避免與伴侶産生衝突或爭吵,寧願選擇回避或妥協來維持關係的穩定。
如果愛情中遇到這樣的人,那麼大致可以確定,你是在和一個回避型依戀者談戀愛。
回避型依戀的形成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回避型依戀者形成這樣的人格呢?這需要從一個經典的心理學研究談起。
回看成人依戀理論起源,20世紀6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首次提出了“依戀”的概念。“依戀”這個詞,最初是用來解釋主要的養育者,當然通常是母親了,與嬰兒之間的一種情感聯繫、社會性聯結,這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參考標誌之一。1978年,安斯沃斯等研究者通過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發現嬰兒對母親依戀的表現並非完全相同。根據這些不同表現,研究者將嬰兒的依戀類型劃分為三種———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焦慮—矛盾型)。
其中,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屬於不安全型依戀,是消極、不良的依戀。影響依戀的安全性有以下四種因素:一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二是養育品質;三是嬰兒的特徵;四是嬰兒及其父母生活的家庭環境。形成回避型依戀的嬰兒,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與養育者建立情感聯結,養育者更換頻繁或將他們拋棄;他們通常接受到過多刺激和干擾性的照料,很少受到養育者溫柔細心的照料和身體接觸;他們有著情緒易激惹、難教養的特點,使養育者變得焦慮,從而形成雙方之間的“不和諧關係”;他們出生在失業、離婚、貧困等家庭,父母的養育敏感性減弱,損害了嬰兒的安全性。在嬰兒期形成的回避型依戀,再加上之後缺乏親密關係的生長環境,人就會長期保持自己的回避型依戀人格,而很難從不安全依戀中復原。
所以,一個人回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往往是由於個體在年幼時期沒有得到養育者恰當的照料,自己的需求沒能得到適宜的回應而造成的。當個體成年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對象從養育者轉移到了戀人,他們在年幼時期沒有得到的愛與安全感需要從戀人那裏得到滿足。如果戀人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才會建立起安全感並接納親密關係,這樣戀愛關係也才能持久。
回避型依戀者的自我改變
在網際網路上,回避型依戀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許多網友也自稱是一個回避型依戀類型的人,對自己在愛情中種種表現不滿意,但對於如何改變並成為一個安全型依戀者感到困惑。這裡將提供一些方法,幫助你改變自己。
1、明確自己需求。就像前文提到的,人人都需要親密關係。回避型依戀者之所以看起來對親密關係較為回避,其重要原因是在童年早期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需求並未得到恰當的回應,所以習慣壓抑或獨自解決問題。這也導致回避型依戀的人對自己的需求並不清晰,甚至認為自己不存在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所以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到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是自然存在的,然後有意識地去覺察自己的需求,明確需求。
2、練習自我同情。回避型依戀者總會有很多消極的自我對話。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可愛,或者你不值得擁有健康、充滿愛的關係。你最終可能會把這種消極情緒投射到你的伴侶身上,假設他們也這樣認為。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有意識地去注意自己的優勢和閃光點,即使是一些很小的事情。然後每天為自己做一件小小的“善舉”,比如下班後去你最喜歡的海灘或公園。
3、學會情感表達。回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不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不願意向對方敞開內心。而讓對方理解你的前提就是要嘗試著去表達,與伴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你可以嘗試著使用以“我”為中心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例如多説“我覺得”和“我想要”。感覺被愛時,也要誠懇地表達出自己對伴侶的愛,例如,“我很喜歡跟你在一起的感覺”。
4、理解對方感受。在與伴侶交流時,儘量放慢節奏,專注于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求。當對方表達負面情緒時,你可能感覺渾身不舒服,想要反擊,想要完全否認對方,或者想要逃跑。但這不是好的處理方式。你可以通過重復對方所説的內容,來表達你在傾聽他,你可以理解他。又或者,當你無法理解對方為什麼總想親近你時,你可以試著去以“假如我這樣做,是為了什麼”的思路去理解對方。
通過這些方法,回避型依戀者在愛情中多練習就會發現,你可以擺脫自己的回避,勇敢地享受愛與被愛的感覺。
如何與回避型依戀者談戀愛
談一場戀愛,彼此各方麵條件都合適,但發現對方是渴望又害怕的回避型依戀者,我們還要繼續嗎?
儘管是否繼續戀愛關係是個人的選擇,但在這裡我們還是想提供一些建議,幫助想要跟回避型依戀者建立並維持積極的戀愛關係的人獲得幸福。
理解回避型依戀的特點:了解回避型依戀者的典型特點,並意識到這些特點影響了他們在戀愛關係中的行為。回避型依戀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空間和獨立性,他們可能選擇回避親密性或逃避情感。當這些行為發生的時候,可以向他表達適度的理解——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和行為。
建立安全感:回避型依戀的人在戀愛中格外需要建立安全感。你可以和他通過建立信任、尊重的關係來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要。避免過度追求或製造過多的壓力,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處理內心的需求。
鼓勵開放溝通:回避型依戀的人可能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為了建立更好的戀愛關係,你可以鼓勵他開放地表達內心感受,並用溫暖和支援的態度傾聽。同時,你也可以給予他更多耐心,讓他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和回應你。
回避型依戀者,如何尋找真愛
因為回避型依戀者在兩性關係中表現的一些特點,如回避情感、不喜歡身體接觸等,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同時自己對此可能也不滿意。那麼,回避型依戀者就不適合談戀愛了嗎?
當然不是。一般來説,依戀關係類型只是心理學家對人類情感關係聯結的一種類型劃分,讀者不必緊張或擔心。其實,無論是哪種依戀類型,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我們要做的是學會自我覺察,要對自己進行深入了解,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目標和需求,這樣才能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伴侶類型和關係。在尋找真愛的過程中,保持開放心態是很重要的。儘量不要給自己設限或過度理想化,給予人們一些時間去展現他們真實的自我。有時候,真愛可能出現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
這裡尤其給大家普及一個小知識,心理學研究發現,回避型依戀的男生和焦慮型依戀的女生往往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好伴侶。為什麼呢?原因也很簡單,這兩種依戀風格在很多方面表現迥異,卻恰好相互成就,能相互強化彼此的自我認知和愛情觀念。焦慮型依戀的女性在戀愛中常常表現得主動,總是會關注情感的互動,而這恰恰能補足回避型依戀男的短板,不會使兩人在感情初期感到尷尬;而回避型依戀男想愛又怕深愛的特性會在愛情中表現得忽冷忽熱,有些讓人琢磨不透,這卻又往往讓焦慮型依戀女欲罷不能。因此,依戀風格的相互彌補讓他們成為適合對方的伴侶。
最後,對任何人來説,沒有最好的愛人,只有最適合你的伴侶。回避型依戀不是問題,只要不放棄愛、妥善經營自己的親密關係,相信你總能在愛中獲得幸福和滿足。(遲毓凱/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當心理學裝上了AI的大腦,學科將去向何方2024-06-17
心理中國6月15日20:00直播:當代青少年心理危機現狀、原因與應對策略2024-06-14
張健:強化自主融合,讓自閉症等兒童有尊嚴有品質地生活2024-06-13
夏季高溫警惕“情緒病” 專家教你如何緩解不良情緒2024-06-13
評論 | 營造良好職場環境 讓員工走出“種香蕉”情緒困境2024-06-13
情緒“x”光機揭秘:腦機介面如何探求抑鬱症“密碼”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