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心靈檔案丨3年等來父母道歉 18歲告別心傷

發佈時間:2024-06-12 14:13:5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梁小橋

已經上高三的孩子,至今依然記得初二那年的某天晚上,自己被父母責罵冤枉的場景。而每每想到這些,他就無比懊惱、難過,記恨父母。其實他要的不多,只是想聽到一聲遲來的道歉……

冬天的一個上午,卓卓跟著媽媽一起來到諮詢室。他走在媽媽身後,低著頭。直到媽媽幫他摘下圍巾和帽子,卓卓抬頭跟我打招呼,我才發現他比媽媽高很多。

媽媽坐下來後,卓卓還站著,問他是想自己單獨諮詢還是跟媽媽一起?他低聲説:“我還是自己吧。”媽媽猶豫了一下,然後離開了房間。

忘不掉的記憶

跟很多學生來訪者不同,卓卓是主動讓媽媽聯繫心理諮詢師的。

我:“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

卓卓:“老師,我最近總是想到初二的時候,爸爸媽媽批評冤枉責罵我的情景,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我:“批評你打遊戲了或者是玩兒手機時間太長了?”

卓卓:“對,就是這類的事。”

我:“你的感受跟父母説過嗎?”

卓卓:“沒有。”

我:“這種情況多久了?”

卓卓:“半年前開始的。”

我:“你現在高中了吧?”

卓卓:“嗯,高三。”

對於我的每個問題,卓卓都及時回答。我問他,平常跟同學玩兒的時候會想起來這些“不開心”嗎?他搖頭。我問他,跟家人開心聚餐的時候會想起來嗎?他又搖頭。

“是不是遇到困難或不開心時就會想起來?”卓卓點頭。我讓他説一下最近發生的一次。“前天,我在家寫作業,遇到一道數學題,怎麼也做不出來,有點兒急。忽然,我的大腦裏就跑出來以前媽媽批評我的場景。我明明在認真學習,她非説我學習不專心,總是惦記著玩兒遊戲,那天她罵了我很久。我的心情一下子就變得很糟糕,好像又回到了初中那個時候,自己被冤枉被罵,難過、委屈,很無助……”説到這裡,卓卓低下頭,用手擦著眼角。

“媽媽之前錯怪你,你沒想過跟她解釋嗎?”我問。“我不敢,也沒想過。爸爸對我也是這樣。”“現在他們還這樣對你嗎?”卓卓搖頭。因為中考成績很好,卓卓上了省重點高中,父母對他的態度慢慢好轉。自從他上了高二,父母的態度更是前所未有地好,有了更多尊重,不會像以前那樣過多干涉他的學習,甚至有時候還要看他的臉色,生怕他不高興。

卓卓坦言,自己也知道父母不容易,工作辛苦,生活壓力大,但他還是忘不了從前的那些事。他覺得父母做得不對,可他們從來沒有跟自己説過道歉的話。

卓卓今年17歲,爸爸45歲,媽媽42歲。我問卓卓:“父母生下來就是父母嗎?”他愣了一下,笑著説:“當然不是呀。”我笑了,告訴他,他們也才做了17年的爸爸媽媽。卓卓煞有介事地數了數手指頭,然後點點頭,又笑了一下。

像剛剛發生一樣

“你現在回頭看初中或是小學時候的你,有沒有過一種感覺,就是你比原來成熟了?有些事如果讓你回頭重新做一遍,會不會做得更好?”看到卓卓情緒穩定下來,我這樣問道。“是的。比如我現在比較自律,比初中有很大的進步;以前有手機癮,專注能力也不行,現在好多了。”他告訴我。“也就是説,你看從前的你也不是完美的,也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是吧?”卓卓看著我,不好意思地點頭。

“你説爸爸媽媽現在對你的態度有了很大改變,是不是他們發現自己從前對待你的方式有些不妥,自己反思之後進行了調整呢?”我看著卓卓問。卓卓盯著桌子上的紙巾,沉默了。一會兒,他抬起頭,緩緩地説:“應該是吧。”

我告訴卓卓,回頭看,我們會發現自己也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會犯錯誤。父母也一樣,他們一樣不完美,會犯錯誤,在做父母的道路上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己,因為他們也並非生來就是父母,是在孩子出生後不斷學習和改變的。卓卓靜靜地聽我説完後,低頭沉默了一會兒,臉上露出了認同的表情。

不可否認,父母曾經對待卓卓的方式讓他有了創傷後應激障礙。這本質上是由創傷事件引起的記憶歸檔錯誤。當一個人經歷了真正的創傷時,身體會停止正常運作,暫時關閉某些身體功能。比如卓卓經歷被父母冤枉的時候,大腦想的是“處理和理解現在發生的事情並不重要”,讓事情趕快結束的最好方式——走為上策。問題沒有解決,但是負面感受存在,這些負面感受可能是一些情緒或是身體的感覺。當大腦最終回過頭來試圖處理創傷時,因為這個記憶當時並沒有被處理,所以依然會把它視為當前時間線中發生的情況,導致經歷的個體會非常痛苦。所以,現在的卓卓遇到初中時同樣的問題,雖然父母沒有像當初那樣責罵他,他還是感受到了被責罵的痛苦和憤怒。

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遇到相關聯的因素,可能還會觸發他的負面感受。不過並不是每個人、每一次應對觸發因素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比如卓卓在開心的時候,就能輕鬆地應對這些負面感受。但遇到壓力,如面對難題、考試失敗時,他的反應就會更強烈。

遲來的道歉

我問卓卓,如果有機會跟當年的自己説一段話,想説什麼?他想了很久,説:“你的委屈,你沒有表達,爸爸媽媽都不知道。其實他們已經很努力了,但他們也不是完美的,也會犯錯誤。你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要學會原諒別人的錯誤。”説完,他淚流滿面,如釋重負。

我建議卓卓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把自己曾經的感受告訴爸爸媽媽,讓他們了解自己當年的感受,給父母一個解釋和表達歉意的機會。如果接下來還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嘗試做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下來,然後去關注周圍的環境,用感官去描述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和感覺到的一切,幫助自己從記憶中走出來,回到當下。平時還要加強體育鍛鍊,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

一個月後的一天,我接到了卓卓的電話。電話那端的他語氣輕快,告訴我,他在12月31日那天提議在家裏開一次家庭會議。之所以選在那一天,是覺得開年他就跨入了18歲的門檻,這是一個辭舊迎新的重要節點,適合做一些“大事情”。因為擔心自己表達不好,所以他提議3個人用寫字的方式,把自己舊年未完成的事情和新年的盼望都寫下來,然後一家人交換著閱讀。卓卓把自己曾經難過的感受以及對父母的期望認認真真寫了出來。媽媽讀的時候,很驚訝,和爸爸互相看了看。然後,兩個人不約而同地起身向他説“對不起”,一家三口緊緊擁抱,卓卓泣不成聲。

卓卓的媽媽也給我打來電話。她説當年自己和丈夫都認為卓卓是孩子,而他們是父母,説了也就説了,孩子長大肯定就忘了,畢竟每家孩子都是這麼長大的。如果知道給孩子造成這麼大的困擾和傷害,他們早就道歉了。

卓卓告訴我,後來類似的情況沒有再發生,好像自己穿越回去解決了從前的問題,今天強大的自己幫助了從前那個弱小的自己,他很開心。他興奮地説,心理學好神奇,他想高考志願填報心理學專業。

很多情緒如果不説出來,別人永遠都不知道,即便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家人。所以,家長要在孩子面前勇敢地表達,不僅要表達對孩子的讚許、不滿等,對於自己的錯誤也要勇敢自省。這樣,每一次溝通才能夠及時且有效,而不是表面上雲淡風輕,暗地裏卻波濤洶湧。(文/梁小橋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