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心理聊吧|年輕人為何熱衷找“電子爸媽”?

發佈時間:2024-03-13 10:39:0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孔小平

“孩子,今天媽媽教你各種蔬菜怎麼切”“孩子,今天媽媽教你洗羽絨服小技巧”……網路博主小琳媽媽每個視頻開頭都是這樣溫柔慈愛的開場白,上百萬網友學到生活小技巧的同時,也在評論區喊其“媽媽”。再看另一個賬號,一對中年父母對著鏡頭這麼問:“女兒啊今天沒受委屈吧?累不累啊?”“寶貝回來啦,咋哭啦?誰欺負你了跟爸爸説,爸爸給你撐腰!”評論區很多網友爭著喊“爸媽”。

這些“電子爸媽”的視頻作品都是人物對著鏡頭講話,噓寒問暖的關懷和合不攏嘴的笑臉,讓網友代入其子女的感受很強烈。記者看到,高讚評論之一是“網際網路爹媽試圖拼起碎了的陌生小破孩”。當下年輕人為何熱衷找“電子爸媽”?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燕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實中的父母並不完美,“電子爸媽”也許是孩子對心中完美父母的期待,不過,作為孩子,也要學會理解、接納現實中的父母,即使他們並不完美,但不影響愛我們。

“電子爸媽”讓網友破防,“原來這就是被捧在手心的感覺”

從數個粉絲量龐大的“電子爸媽”的視頻作品來看,他們基本上主打一個關心、理解和陪伴,以及溫柔有耐心的指導。

博主小琳媽媽主打生活小技巧傳授,包括教大家怎麼在煮泡麵的時候打荷包蛋不會散、怎麼煮湯圓、怎麼擦洗臟了的羽絨服等等,都屬於生活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細微之處。這些技巧都非常實用,很多網友親測成功,有學生評論“這才是我最需要的生活課程”。還有網友在“媽媽教你切馬鈴薯”視頻下評論説“原來就算我幹活笨手笨腳,也不會被呵斥和嫌棄”,“琳媽教的生活技能很基礎,卻在細節裏透露出是真的關心我這個孩兒”。

此外,她也會從母親角度出發,推出了“當你被媽媽發現早戀”“當你被媽媽發現追星”等作品,對孩子和母親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有網友評論説“面對追星,不敢想像我媽如果這樣對我,我有多興奮”。

而“和女兒分享日常”賬號中,一對面相和善的中年夫妻對著鏡頭和“女兒”嘮嗑、噓寒問暖,親昵相處,會去超市買女兒最喜歡的零食,會在女兒受欺負時打抱不平,會在女兒考試考砸了的時候説上一句“怎麼,考不好就不要爸媽了?走,爸爸帶你買禮物去”,會告訴出遠門的女兒“爸媽想你了,給你準備了鹵豬蹄,還有如果錢不夠,爸媽給你準備了一個大紅包”,等等。很多網友説,“原來這就是被捧在手心裏的感覺,好希望這就是我的爸媽,好希望這就是我的人生”,“這簡直就是全網最不掃興的父母,頭一次感覺到有人在為我撐腰”。

“電子爸媽們”主打一個給滿情緒價值,記者從這些“電子爸媽”的評論留言區看到,很多網友破防之餘,也傾訴了自己與現實爸媽的各種摩擦、爭執和不被理解。

有網友説,春節回老家,想幫忙做一點家務,結果媽媽總是怪罪“怎麼這個也不會,學都白上了”。甚至有網友留言説自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就要過生日了,而爸爸覺得生日就是平常的一天,希望電子爸媽能出一期關於生日的。為此“電子爸媽”實現了這個願望,視頻裏這對電子爸媽幾乎滿足了一個小孩對生日所有的甜蜜幻想。爸媽晚上突然唱著生日歌、拿著禮物、端著一個蛋糕走進孩子的房間,而且爸爸為自己工作太忙總是沒能好好陪你道歉,這個蛋糕還是他跑了整個城市才找到的這麼大的一個。這個行為不僅感動了提出要求的網友,更是感動了其他網友。

“電子爸媽”是子女對完美的期待,也是對現實父母的補充

在網際網路普及之前,不少人看到影視劇裏那些慈祥和善的爸媽角色,會幻想如果他們是自己的爸媽該多好。隨著網際網路發達,在“電子寵物”“電子男女朋友”之後,積極提供情緒價值的中年父母博主被網友稱呼為“電子爸媽”,他們給予傾聽與關注,帶來安慰與關心,成為雲端的情感慰藉。

對此,張燕分析表示,從心理學角度來説,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內心父母”。

也就是説,在我們的內在系統中,存在著看不見但卻能感受得到的內在父母的形象。“內心父母”與現實父母是有區別的,它是孩子對父母投射的一種感受,比如有的孩子想到父母會覺得害怕;有的孩子想到父母會覺得溫暖。

張燕説,這種情感與家庭的平時狀態和教育方式有關,比如焦慮型父母的狀態,給孩子的印象可能是表情緊張、動作麻利,經常喜歡催促孩子;抑鬱型的父母狀態,給孩子的印象可能是抑鬱寡歡、消極怠慢,經常可能會打擊孩子。另外,父母曾經無休止的爭吵、指責謾罵、忽略、高要求等,也容易使孩子對父母産生不良感受,“父母的狀態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變化,人和人的情緒是互相影響的,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類似的習慣、性格等。”

很多孩子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常常不被理解不被肯定,經歷了多次的失望與受傷。著名的薩提亞模式導師林文采博士曾説過:“每個正常人在25歲之後,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補足自己所缺失的心理營養。”張燕也表示,人不是完全被動接受的個體,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一面,追求生命的力量,他們會在父母的狀態裏思考,尋求生命的突破和不同。

張燕認為,現實中的父母沒有絕對完美的,“電子爸媽”也許正是孩子對心中想像出來的完美父母的期待,成了現實父母的補充,迎合了子女對美好父母的期待和需求,而子女通過對“電子爸媽”的表達,也可以釋放自己的情緒,表達心中的想法,獲得內心的解脫。

【提醒】

“電子爸媽”或是商業運作

不過,張燕特別指出,“電子爸媽”畢竟是網路虛擬的,很多博主生産的作品內容和方向,是通過大數據運算出來的,或是一種商業化運作。如果盲目崇拜,沉迷於此,容易被商家控制,而産生過度消費,甚至遭遇情感欺騙。

就現實中的父母來説,他們不僅要解決自己的煩惱、成長的議題,還要陪伴另一個生命成長。作為父母,也非常惶恐、擔憂。作為孩子,也要學會理解、接納現實中的父母,即使他們並不完美,但不影響他們愛我們。

張燕認為,作為子女,要在現實中勇敢、主動地去與自己父母和解,創造更多互相接觸、了解和溝通的機會。而且已經長大的子女,已不是嗷嗷待哺的小孩,可以反過來影響父母,帶動父母一起成長,鼓勵他們運用新思維、新角度看待事物,“我相信親子關係永遠是前進的、成長的,像父母陪伴子女一樣,子女也需要足夠的耐心。”

“自己紮根成為大樹”更重要

另外,張燕也發現,除了“電子爸媽”,很多年輕人喜歡網上認親,看到喜歡的網友,就想把對方當成親人或朋友,認哥哥認姐姐等等,這類現象也常常發生。

分析來看,這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他們還沒有足夠的社會地位,沒有足夠的資源積累,於是一些歸屬感就會來自便捷的網路。

而對於網路認親這個現象,張燕認為,要回歸到現實,年輕人尤其需要覺察到這一點,並思考自己潛意識裏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何在現實中逐步獲得滿足?暫時的困難不可怕,但我們要懂得,去努力,去默默成長,學習更多知識,才能成為自己行業內的優秀者。相信大樹紮根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耐得住孤獨,耐得住考驗,等待自己茁壯成長,變成參天大樹時,吸引而來的是和自己匹配的資源,屆時我們在現實裏就不缺同行的人了,這樣才能讓內心真正的富足和充盈起來。(揚子晚報 紫牛新聞記者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