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姚宏文:健全行業規範標準 創新社會心理服務模式

發佈時間:2024-03-20 21:48:1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蘇向東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姚宏文

中國網心理中國3月20日訊 (記者 蘇向東)首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經驗交流大會”20日在山東省濱州市開幕。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姚宏文表示,經過試點,各地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充分彰顯了社會心理服務的“服務性”特徵。未來將進一步通過加強政府主導,專業組織、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成以人民為中心,以中國國情與中華文化為根基,融合精神心理、社會工作、社會治理等綜合服務實踐,推動構建人人參與、人人共用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共同體。

開幕式現場    攝影 中國網心理中國 記者蘇向東

本次會議以“奮進新征程 激發心力量——創新社會心理服務模式,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心力量”為主題,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相關部門、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黨政部門、社會心理服務相關行業學協會、科研和醫療衛生機構、社會組織等領導、專家及代表齊聚一堂,深入交流研討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進展和問題挑戰,為進一步推進心理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

開幕式上,姚宏文作題為《守正創新、繼往開來,持續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高品質發展》的主旨報告。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強調“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心身同健康,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內涵。

“良好的社會心態和社會環境,能為全社會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要紮根本土實踐,立足地方實際,走好基於試點建設經驗的中國特色之路。”姚宏文表示,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提升群眾身心健康素養、培育良好社會心態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探索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切合人民群眾需求的社會心理服務新模式,並提出進一步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科學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確保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有效開展。健全社會心理服務行業規範和標準,以制度化保障、具體化內容、靈活化手段、規範化模式推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落地見效,使基層社會心理服務更具生命力,打通政策執行的最後一公里。

持續深耕細作,建立健全服務網路。不斷拓展社會心理服務領域,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建立黨政領導、行業學協會支援、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人員參與落實的聯動模式,以“社會心理服務+”的模式,拓展社會心理服務的具體外延與內涵,形成全週期、系統化、專業化、可持續化的社會心理服務網路。

強化能力提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推進心理學、精神衛生、社會工作、社會治理等相關高品質學科群的建設,探索應用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社會心理服務相關科研與實務人才。二是創新工作機制,組建一支專兼職互補的專業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隊伍,充分發揮各領域、各行業專家、崗位管理者、以及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協同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三是運用社會心理服務技能提高群眾在各行業各崗位的工作勝任力,將社會心理服務與心理健康需求滿足、工作效能感促進、生活幸福感提升等方面有機結合,提升社會心理服務賦能的系統性、科學性、有效性。

加強科普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一是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力量,協調成立跨部門、跨學科的專家組進行調查研究,為體系建設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專業技術支援,推動科研成果運用於實踐。二是加強宣傳科普,提高群眾對社會心理服務的理解認同。通過政府主流宣傳、行業多渠道宣傳、基層深入宣傳等若干措施,讓社會心理服務理念入戶入心,使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形成合力,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共同體。經過試點,各地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充分彰顯了社會心理服務的“服務性”特徵。未來,可進一步探索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建構性”作用,在“服務”中“建構”社會心理服務的時代內涵,在“建構”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民生保障。通過加強政府主導,專業組織、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成以人民為中心,以中國國情與中華文化為根基,融合精神心理、社會工作、社會治理等綜合服務實踐,推動構建人人參與、人人共用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共同體。

本屆大會會期3天,由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中央社會工作部志願服務促進中心、華夏時報社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