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心理研究 | 女性網上買衣更易引發自卑等消極情緒

發佈時間:2024-01-17 08:3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徐盈

網上買衣加重自卑

受訪專家: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係教授湯永隆

與在實體店買衣服不同,網上購物主打方便快捷,現在網路店舖內有衣服的詳細尺碼及模特身材資訊,大家“對號入座”後便可購買。但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身體形象》雜誌上的新研究認為,總在網上買衣服,尤其是買運動服的女性,自尊心容易受挫。

澳大利亞埃迪斯可文大學研究人員進行了兩項研究。研究1共納入399名女性,年齡為18~70歲,其中98.7%的人曾在網上瀏覽過服裝頁面。參與者需要填寫一份線上調查表,包括線上服裝購物習慣、對外表的態度(對瘦和健美的渴望)、外表比較傾向(將自己的外表與他人比較)和自我客體化程度(用他人的眼光審視自己的身體、對身體産生羞恥感)等。研究人員分析後發現,休閒裝是最受歡迎的類別,其次是運動服;網上服裝總瀏覽時間與對外表的態度、外表比較傾向和自我客體化程度呈正相關;運動服瀏覽時間與對外表的態度、外表比較傾向和身體羞恥感呈正相關。

研究2是在研究1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共納入126名年齡在18~54歲的女性。她們除了填寫一系列量表,還需要在實驗室眼動儀的追蹤下,分別瀏覽售賣休閒裝、運動服和家居産品的網站。結果顯示,與看休閒裝和家居産品相比,參與者瀏覽運動服會導致自我身體形象評分、自尊得分下降,並引發更大的消極情緒。

研究人員認為,女性在實體店看到的多數衣服都在衣架或貨架上,遇到喜歡的可以直接試穿,而網購衣服時會以模特為標準,精細地比對尺碼,衡量自己的穿著效果。因此,緊身運動服等凸顯身材的服裝類別,會加劇女性的自我客體化傾向,導致她們對身材的滿意度減低、自尊心受挫。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係教授湯永隆表示,上述結論有其合理性。首先,易焦慮人群喜歡花時間網購,進而把焦慮情緒轉移到身材上;其次,很多對自己身材不滿的人會在網上瀏覽運動服,為接下來的減重瘦身做好準備,因此她們對尺碼等資訊更加敏感;另外,廣告裏的模特擁有所謂的完美身材,消費者為了選到合適的衣服,需要將其與自身進行對比,易引發自卑等情緒。

針對容易受廣告資訊影響的女性,湯永隆建議,要先建立健康的審美標準,不盲目追求“瘦”“曲線”等,而是以擁有更健康的身體為目標積極運動、規律作息。購物時應先明確目的,將注意力放在衣服的材質、款式上,避免對自己的身體進行過度審視。如果身材焦慮比較嚴重,上述方法不能起效,可以在周圍人或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找到“原發”的壓力事件,如學業、工作、感情等方面的問題,予以妥善解決。

最後,湯永隆呼籲,有關行業應為減少身材焦慮做出貢獻,如聘請普通身材者當模特、設計適合多種身材的衣服等,讓人們從購物中獲得樂趣和滿足。(生命時報 記者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