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要聞推薦

渴望被關注又怕被看透 年輕人開始為社交做減法

發佈時間:2023-07-10 15:16:28 |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 作者:常瑩

近日,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59.4%的受訪者覺得朋友圈中的“無效社交”多,64.2%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動上的“社交卡頓”,其中26.7%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線上下社交中有障礙,17.0%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社交時存在障礙,20.5%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線下自己都有問題。僅有三成青年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困難。為朋友圈減負,“渴望被關注,又害怕被看透”,當下年輕人正想方設法從繁雜的關係中抽離出來,遮罩朋友同事,朋友圈三天可見……


作為一個社會人,社交是一個人避不開的課題,網路上圍繞社交的討論一直熱度不減。社交卡頓,繼“社牛”“社恐”之後,又一個關於社交的新詞,再次將部分年輕人的一種社交狀態進行了概括。所謂社交卡頓,是對社交感到焦慮迷茫的一種狀態,對陷入無效社交感到時間浪費,也害怕遠離社交而感到孤獨。社交卡在那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害怕社交,也怕失去。從數據上看,過半參與問卷的年輕人都有這樣的感觸。這種社交狀態其實並不陌生。現實中的很多人可能正在經歷。

説到這,不禁讓人思索,為何當下的年輕人會經歷社交卡頓?影響當代年輕人的社交態度的原因或有很多,有一點不容忽視,科技的飛躍所帶來社交場景變化。在過去,沒有手機、網際網路,車馬郵件都慢,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便顯得尤為珍貴。如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革新,交通方式的不斷變化,影響社交的重要因素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是阻礙。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置身社交環境中,也可以隨時隨地被社交所“召喚”。

無論是強關係,還是弱關係,動動手指,就能實現資訊的交流,當代的社交方式無疑便捷高效。而隨時隨地就可以觸發的社交也會帶來很多無效資訊,就産生了無效社交,比如這幾年被人們吐槽的好久不聯繫朋友的“要讚”、一些工作群裏不得已的回復等等。無效社交是指那種無法給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帶來任何愉悅感和進步的社交活動。在這樣的社交場景中,人們變得謹慎、懷疑,無法分享和表達真實的自我。於是年輕人想為社交減負,這種減負很容易理解。一個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若被無效社交所捆綁,對於社交的感知勢必過載,久而久之就産生了社交倦怠。

還記得你朋友圈的朋友一開始如何産生聯結的嗎?或是一次偶然的相識,或是有過一面之緣,或是多年未曾謀面的親友同事,後來,疏于聯絡,沒了共同語言就成了泛泛的“點讚之交”。有的人把朋友圈改成了三天可見,有的人也選擇不看朋友圈。從這個角度上思考,當技術不斷為人們拓展社交邊界,人們也在不斷變化的社交形態中,主動把握社交的分寸感,從無效社交中掙脫,渴望更高品質的社交。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交是人的生存本能。其實,人人都渴望擁有理想的社交狀態,與知己摯友相談甚歡,而不是社交軟體上的匆匆一瞥。社交卡頓的出現也並不奇怪,與其説年輕人為社交而焦慮,不如説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社交邊界,更在意社交的舒適感。年輕人為社交做減法,遠離煩躁的、冗余的無效社交,將精力用在學習、提升能力上,用在建立積極、真誠的社交關係上,可謂清醒的社交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