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星人物

“星媽”陳美蓉 輔助自閉症青年成為快遞員

發佈時間:2023-06-20 08:55:05 |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王選輝

“授人以漁,她幫‘星青年’實現自我價值。願他們繼續努力發光,照亮自己和更多人的人生。”

 陳美蓉 受訪者 供圖

第七屆中國公益年會近日在北京舉行,陳美蓉獲評2022年度公益人物,對陳美蓉的頒獎詞這樣説。

1999年,福建泉州的陳美蓉和丈夫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不幸的是,兩個兒子都患有自閉症。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從幼兒期開始顯現的終身神經系統疾病,存在交往、情緒、行為和智力等方面的多重障礙,孤獨症兒童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星星的孩子”長大後被稱為“星青年”。

陳美蓉嘗試給“星星的孩子”們尋找未來獨立生活的希望,創辦了泉州首家自閉症兒童康復機構,也開設農場、書屋、咖啡吧及星青年菜鳥驛站。

如今,陳美蓉已在自閉症領域及其公益活動方面投入近二十年,與團隊累計幫助2000多個自閉症孩子及其家庭。針對自閉症孩子長成青年後,面臨的獨立生活和就業問題,陳美蓉開辦快遞驛站接納了10余名“星青年”就業。

3月16日,陳美蓉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到這個青年群體的就業問題,尊重他們實現自我價值。

以下是澎湃新聞與陳美蓉的對話:

為了兩個孤獨症兒子,創辦快遞驛站

澎湃新聞:最初為什麼會想為“星青年”做這種輔助性的就業工作?

陳美蓉:因為我本身就是兩個孤獨症孩子的媽媽,我的兩個兒子在2003年確診為自閉症,由於當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機構,我就想自己辦一家。

在家人的支援下,我創辦了泉州首家自閉症兒童康復培訓機構,截至目前已經為2000多名自閉症兒童提供了康復干預訓練。但是我發現很多孩子從康復中心出來以後,因為沒有合適的去處,就只能回到家裏。

為此,我覺得挺可惜的,前期的康復其實政府投入了很多的資金,家長也投了很多資金,努力了很多,但是還是沒能幫助他們真正走入社會。

如果不和外界接觸,是會慢慢退步的,所以我很希望能創辦這種輔助性就業的機會給這些“星星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成為能獨立發光的“星青年”。

澎湃新聞:目前快遞驛站的規模怎麼樣?日常工作如何運作?

陳美蓉:目前“星青年”和老師加起來大概20個人。我們會根據每個孩子的能力來分配不一樣的工作,比如説會識字並且字寫得好的孩子,就負責登記和標記快遞。


  “星青年”在快遞驛站工作。

有些孩子做衛生做得比較好,我們就安排他做衛生,這裡面還分擦桌子、擦玻璃、拖地板等部分。

工作時間相對固定,週一到週五的早上8時30分,大家就開始進入前期的工作,例如打掃衛生、整理快遞驛站的包裹等。

上午9時左右,快遞陸陸續續進來,我們就開始著手做入庫的工作。這個時候就會讓一些“星青年”把快遞送到各家各戶了。午休時間,兩三個不休息的孩子會留下來處理中午來的快遞,或是給附近的商鋪送快遞。

忙完這些,還需要整理下午需要派送的快遞,並做好分類工作。這樣下午來上班的“星青年”就可以比較快地去送快遞,不耽擱時間。

另外,在快遞比較少的情況下,會做一些娛樂,比方説打球唱歌之類的。每個星期三,我們會有一個公益課堂,由福建省助殘公益協會的老師來給我們上課,跟孩子們一起唱歌,感受音樂的魅力。

我們看重工作,也看重娛樂。娛樂給孩子們展示才藝的機會,孩子們還是很願意的,我們也會根據他的特點、愛好去培養。

多給“星青年”包容和支援

澎湃新聞:“星青年們”在快遞站工作得怎麼樣?多久能熟練掌握有關快遞的工作呢?

陳美蓉:每個孩子不一樣。能獨立的孩子也就兩三個,別的孩子只做其中的一部分事情,快遞這邊的工作就像流水線,有的孩子可能只會其中的一塊。

比如説,如果新來一個孩子,我們會先觀察這個孩子,沒有特定説去安排他做哪一件事情。他的能力怎麼樣並不是我們判斷準的,我們對他的了解不多,還是會擔心有安全隱患。當我們不確定孩子能夠配合我們的時候,就會提出先讓家長陪伴,讓他逐步地參與進來,然後慢慢地讓老師去了解他的各個地方,去鍛鍊和學習。我們後面會介入一個心理治療師,還會建議他去醫院做一個評估,全方位地幫助這些孩子。

澎湃新聞:做快遞驛站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棘手的狀況?

陳美蓉:做好快遞驛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畢竟是讓孤獨症孩子走出去工作,孩子們的核心障礙是溝通。送快遞的時候,為了避免社交障礙,我們其實先是送到家門口上進行拍照留存的,避免直接的社交。

我們還要考慮到安全,萬一孩子碰壞了快件,東西怎麼賠償?我們給他們購買心智保險,盡可能地多保護他們,根據突發狀況來及時調整更改人員配比,要對每個學生定期做評估。


  “星青年”在快遞驛站工作。

我們有個孩子能力挺好的,但他那天突然心情不好,在小區裏面把快遞很用力地甩出去,剛好人家監控可以看到,就發給我們看。這是一個突發狀況,我們不可能全程陪同這些孩子送快遞,不可能時時刻刻關注並安撫他們的情緒。這孩子的情緒上來的時候,沒有老師在身邊,他以為他的發泄方式沒人看到。就算沒有監控,被小區的業主看到,別人看到也會怕。

我們到後面才發現,家長有時候跟我們溝通,也不會完全把孩子的弱點暴露出來。後來我們發現了孩子的情緒問題,就會請家長來溝通。我們能理解每個孩子都有一些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還是想先穩定他的情緒。是人都會犯錯誤,我們肯定會給予更多的包容和機會。

之前有的孩子送錯快遞了,業主很不高興。其實業主反映問題後,我們就及時去幫他們找,實在找不到還是照價賠償了。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和包容。

我們作為一個老師,可能更多的不是讓他去工作,更多的是要關注每個孩子本身的能力後去培養他,這樣各個方面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尊重孩子實現自我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

澎湃新聞:目前快遞驛站的發展,您覺得算是成功的嗎?

陳美蓉:我沒覺得成功,因為我的願望是每個孩子至少可以拿2000元以上的工資,目前他們才拿幾百塊錢。我覺得很少,相當於我們20個人在做1個快遞員的事情。

我覺得太少了,我現在一直跟老師們講,我們要擴展業務,並不是要所有的孩子能夠獨立,而是想給孩子更多的機會、更好的生活。

但是我們步伐也不敢邁得太快,因為邁太快了,只想孩子們多一些錢的話,如果後面出現人員配比的問題,那還能不能及時調整呢?我們也期待也希望有人加入進來,一起把快遞驛站經營好,或者可以把生意多給我們一些,讓孩子們更多一些收入,讓更多人去關注“星青年”的輔助性就業,尊重他們實現自我價值,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記者 王選輝 實習生 雷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