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讓“困境孩子”被看見 一位教育“老兵”的焦慮和行動

發佈時間:2023-06-20 08:48:43 | 來源:中國教育報 | 作者:倪秀

挖掘學生行為表現背後的深層原因,讓“困境孩子”被看見——

課堂上,任勁松為一名學生點讚。何文鑫攝

近日,記者走進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育才中學採訪,剛到校長辦公室外,便看到門口放著一套學生書桌,椅子端正地收在一旁,桌上放了一個小本子。這張書桌是校長用來放東西還是有人會坐在這裡?

“這是我‘編外助理’的座位,他今天請病假了。”任勁松看出了記者的疑惑,解釋起來。原來,這位“編外助理”其實是該校一名學生,因為特別的原因,他每天就在校長辦公室外學習,任勁松給他安排了一個校長助理的“職位”。

任勁松今年56歲,從教已經36年,在育才中學當校長16年。多年的教育深耕,任勁松收穫了很多榮譽,敘州區育才中學也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優質學校。可就是這樣一位教育“老兵”,卻沒有感到越來越輕鬆,相反,更多的焦慮和憂心向他襲來,很多問題時常縈繞在他的腦海。

“編外助理”為何不願進教室?

去年剛開學不久,老師們就反映:學生小南不願意進教室。

這引起了任勁松的注意,他找了個合適的機會跟小南聊天,當被問起為何不願意進教室時,小南説:“我在教室裏面就想哭,我受不了這種氛圍。”

任勁松的心被猛擊了一下,一連串的問題在他腦袋裏打轉。很快,他找家長了解情況得知:二年級時,小南回家哭著告訴父母“我不想去學校了,我不想進教室”。起初,家長沒引起重視,但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家長無奈給小南轉學,但狀況依舊沒有改變。因此,小南小學大多數時候就在進不進教室的問題上糾結,或者就待在圖書室、花園、食堂等地方。

“為什麼沒有人去了解他不想進教室的原因,去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在全面了解了小南身心和智力發展情況後,任勁松覺得很痛心。

逐漸和小南熟悉起來後,任勁松試著和他商量:“要不,你來我辦公室坐,我空閒的時候就輔導你的學習?”過了幾天,他得到了小南的回復:我就坐在你辦公室外面,按照學校作息上下課。就這樣,任勁松辦公室外多了一套學生桌椅,他也有了一名“編外助理”。

打開放在書桌上的小本子,記者看到了這樣的記錄:週一下午3點,趙老師來找校長,送上週五的文件。再往後翻,還有小南寫給任勁松的請假條。

為了培養小南的紀律意識和責任感,任勁松給他安排了一些“任務”:校長不在時,有人來找,小南需要做好記錄;課間要適當運動、休息;上學時間離開需要請假;有任何需要幫助的地方,可以找校長或者旁邊辦公室的老師……同樣的,任勁松離開辦公室會給小南“報告”、外出離校也會告訴小南,並安排其他老師“陪”他。

“先和他建立良好的關係,或許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任勁松最近在嘗試著讓小南走進教室:比如,他去教室上課,請小南幫助拿一些教具;邀請小南去自己上課的教室旁聽……他希望,這種慢慢的試探和觀察有一天能幫他打開心結。

家訪看到的問題如何解決?

今年,任勁松啟動了“育才教師進萬家”活動。春季學期開學至今,學校90%的教師參與家訪,先後走進了259名學生的家中。

區別於傳統的簡單家訪,任勁松設計了一個線上家訪登記表,除了基礎資訊,還要求教師填寫與家長的交流內容、家訪的照片、需要説明的情況和對本次家訪的反思。

“走進學生的家庭,你才能看到學生面臨的全部情況。”家訪中,任勁松遇到了一個特別的情況:家訪前與家長已經溝通好,但當他到學生家裏時,卻發現學生的父母都不在家。和學生交流得知,這樣的情況是常態——父母要麼忙著生意,要麼忙著打麻將,許多時候都是她一人在家。沒有家長在的家訪,也就匆匆結束。

另一個案例,也讓任勁松很受觸動。

任勁松給記者看了一張照片,學生小莉和媽媽一起坐在床邊,身後是一堆淩亂的衣物。旁邊的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紙盒、快遞盒,任勁松挪出一角好放記錄本。這是一個來當地做生意的家庭,一家三口住在不大的出租房內。任勁松特別理解生活帶給小莉父母的壓力,但也很擔憂一些生活習慣帶給孩子不好的影響。

陸續收到教師們家訪的反饋,任勁松有憂有喜。憂慮的是,每個孩子背後面臨的種种家庭狀況不同,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給孩子帶來了不好的影響。而喜的是,教師們終於看到了一個“完整的孩子”,學生在學校的一些表現,想找到問題的源頭,家庭是突破口。走近了,了解了,才不至於先入為主,才能真正個性化地解決孩子們的問題。

如何幫助這些“困境孩子”?

從教以來,任勁松一直深耕在教學一線。在做好學校管理工作的同時,一直承擔著數學教學任務。2019年,他還當起學校“起點班”的班主任。“起點班”的學生很特別,幾乎全由“後進生”組成,科任教師裏有學校黨總支書記、辦公室主任、市級骨幹教師,堪稱豪華;課程也與眾不同,由學校在同級班級基礎上重新架構。

為何要辦“起點班”?任勁松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發現,不少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談不上獲得成長的快樂:他們或因學習差而抬不起頭,或因身心發展不健全而得不到更多的理解,家長也因孩子錶現不佳而苦惱……不少孩子因從小成績較差、家庭經濟條件一般、歷經多次挫折而慢慢失去了應有的自信。

“我更希望稱他們為‘困境孩子’,他們只是因為各種各樣的情況暫時處於困境中。”在反覆的討論、追問中,任勁松和他的團隊組建“起點班”,堅決做好教育兜底工作。“起點班”的課程也比較特別:音樂課由每週一節改為兩節,體育課由每週3節改為每天一節,資訊技術課每週兩節,每週增設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還有不少興趣課,目的都是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愛好。

3年多過去,“起點班”的孩子們令人驚喜:有學生獲得宜賓市“新時代好少年”稱號,有學生獲得四川省青少年沙灘排球錦標賽男子乙組銀牌,31名學生進入職業高中學習,3名學生以藝體特長生身份進入普通高中學習,1名學生進入省一級示範高中學習。

“這些孩子都應該被‘看見’。”第一屆“起點班”的嘗試,讓任勁松有了一些信心,新一屆特殊的班級改名為“啟航班”,他同樣擔任班主任。他希望以這樣的方式,給這些孩子特別的愛和尊重。

(記者倪秀通訊員陳朝和 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記者手記  

看見,是改變的開始

採訪中,任勁松總有講不完的學生故事,特別是關於“困境孩子”的。

有不想進教室的學生、有面臨複雜家庭情況的學生、也有在心理疾病裏掙扎的學生……每個故事都讓人揪心不已,又讓人看到教育需要直面的真實。

在大多數採訪中,採訪對象更多的是和記者分享優秀的案例和閃閃發光的故事。但這樣的“困境孩子”,難道只在敘州區育才中學才有?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在這裡,他們被更多地“看見”。

敘州區育才中學是一所城區初中,也是當地的品牌名校。學校非常強調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和禁毒教育。學生初一入學和初三畢業,都要去學校的法治教育、禁毒教育館接受教育。在任勁松看來,這是對學生最底線的保護:讓他們知道有哪些法律可以保護他們,同時了解不能觸碰的法律紅線。

在採訪中,任勁松總提到一句話:“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教育者需要看到孩子不同的變化、不同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每一天都是我們去幫助孩子的新機會。

看見,本來就是改變的開始。在教育中,看見並去改變,這是為人師的應有之舉。(記者 倪秀 通訊員 陳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