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政策資訊

健康中國行動 (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及 其他專項行動相關內容

發佈時間:2023-06-20 08:52:13 | 來源:心理中國 | 作者:辛聞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

2019年7月9日

(五)心理健康促進行動。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人數逐年增多,個人極端情緒引發的惡性案(事)件時有發生。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581萬人。同時,公眾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認知率仍比較低,更缺乏防治知識和主動就醫意識,部分患者及家屬仍然有病恥感。加強心理健康促進,有助於促進社會穩定和人際關係和諧、提升公眾幸福感。

行動目標

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準提升到20%和30%;失眠現患率、焦慮障礙患病率、抑鬱症患病率上升趨勢減緩;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達到3.3名和4.5名;抑鬱症治療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30%和80%;登記在冊的精神分裂症治療率達到80%和85%;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範管理率達到80%和85%;建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社區康復機構及社會組織、家庭相互銜接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熱線服務、心理評估、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精神科治療等銜接合作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服務模式。

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時間為7~8小時;鼓勵個人正確認識抑鬱和焦慮症狀,掌握基本的情緒管理、壓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調適方法;各類臨床醫務人員主動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應用於臨床診療活動中。

——個人和家庭:

1.提高心理健康意識,追求心身共同健康。每個人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多種心理健康問題,主動學習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科學認識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的相互影響,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避免持續消極情緒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倡導養德養生理念,保持中和之道,提高心理復原力。在身體疾病的治療中,要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調適不能緩解時,可選擇尋求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及時疏導情緒,預防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發生。

2.使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保持樂觀、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合理設定自己的目標。正確認識重大生活、工作變故等事件對人的心理造成的影響,學習基本的減壓知識,學會科學有益的心理調適方法。學習並運用健康的減壓方式,避免使用吸煙、飲酒、沉迷網路或遊戲等不健康的減壓方式。學會調整自己的狀態,找出不良情緒背後的消極想法,根據客觀現實進行調整,減少非理性的認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積極尋求人際支援,適當傾訴與求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

3.重視睡眠健康。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工作、學習、娛樂、休息都要按作息規律進行,注意起居有常。了解睡眠不足和睡眠問題帶來的不良心理影響,出現睡眠不足及時設法彌補,出現睡眠問題及時就醫。要在專業指導下用科學的方法改善睡眠,服用藥物需遵醫囑。

4.培養科學運動的習慣。選擇並培養適合自己的運動愛好,積極發揮運動對情緒的調節作用,在出現輕度情緒困擾時,可結合運動促進情緒緩解。

5.正確認識抑鬱、焦慮等常見情緒問題。出現心情壓抑、愉悅感缺乏、興趣喪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下降、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等表現,甚至有自傷、自殺的念頭或行為,持續存在2周以上,可能患有抑鬱障礙;突然或經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緊張、害怕、恐懼,常伴有明顯的心慌、出汗、頭暈、口乾、呼吸急促等軀體症狀,嚴重時有瀕死感、失控感,如頻繁發生,可能患有焦慮障礙。一過性的或短期的抑鬱、焦慮情緒,可通過自我調適或心理諮詢予以緩解和消除,不用過分擔心。抑鬱障礙、焦慮障礙可以通過藥物、心理干預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治療。

6.出現心理行為問題要及時求助。可以向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尋求專業幫助。要認識到求助於專業人員既不等於自己有病,更不等於病情嚴重,而是負責任、有能力的表現。

7.精神疾病治療要遵醫囑。診斷精神疾病,要去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專科門診。確診後應及時接受正規治療,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住院治療或門診治療,主動執行治療方案,遵照醫囑全程、不間斷、按時按量服藥,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後,不急於減藥、停藥。門診按時復診,及時、如實地向醫生反饋治療情況,聽從醫生指導。精神類藥物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行任意服用。

8.關懷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減少歧視。學習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知道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尊重精神病人,不歧視患者。要認識到精神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和康復,可以承擔家庭功能與工作職能。要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照護者提供支援性的環境,提高患者心理行為技能,使其獲得自我價值感。

9.關注家庭成員心理狀況。家庭成員之間要平等溝通交流,尊重家庭成員的不同心理需求。當與家庭成員發生矛盾時,不採用過激的言語或傷害行為,不冷漠回避,而是要積極溝通加以解決。及時疏導不良情緒,營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援、相互關愛的家庭氛圍和融洽的家庭關係。

——社會:

1.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專業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對發現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個體,提供規範的診療服務,減輕患者心理痛苦,促進患者康復。醫務人員應對身體疾病,特別是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等患者及其家屬適當輔以心理調整。鼓勵醫療機構開展睡眠相關診療服務,提供科學睡眠指導,減少成年人睡眠問題的發生。專業人員可指導使用運動方案輔助治療抑鬱、焦慮等常見心理行為問題。鼓勵相關社會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對心理健康從業人員開展服務技能和倫理道德的培訓,提升服務能力。

2.發揮精神衛生醫療機構作用,對各類臨床科室醫務人員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培訓,普及心理諮詢和治療技術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提高抑鬱、焦慮、認知障礙、孤獨症等心理行為問題和常見精神障礙的篩查、識別、處置能力。推廣中醫心理調攝特色技術方法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

3.各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其他用人單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員工(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鼓勵依託本單位黨團、工會、人力資源部門、衛生室等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並建立心理健康服務團隊,或通過購買服務形式,為員工(學生)提供健康宣傳、心理評估、教育培訓、諮詢輔導等服務,傳授情緒管理、壓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調適方法和抑鬱、焦慮等常見心理行為問題的識別方法,為員工(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健康服務創造條件。對處於特定時期、特定崗位,或經歷特殊突發事件的員工(學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援助。

4.鼓勵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基層老年協會、婦女之家、殘疾人康復機構及有資質的社會組織等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專兼職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會力量,為空巢、喪偶、失能、失智老年人,留守婦女兒童,殘疾人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解、悲傷撫慰、家庭關係調適等心理健康服務。

——政府:

1.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書刊、動漫等形式,廣泛運用門戶網站、微信、微網志、移動客戶端等平臺,組織創作、播出心理健康宣傳教育精品和公益廣告,傳播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現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識。(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衛生健康委、廣電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依託城鄉社區綜治中心等綜合服務管理機構及設施建立心理諮詢(輔導)室或社會工作室(站),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輔導人員或社會工作者,搭建基層心理健康服務平臺。整合社會資源,設立市縣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網路。培育社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鼓勵心理諮詢專業人員創辦社會心理服務機構。通過向社會心理服務機構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擴大服務覆蓋面。(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大應用型心理健康工作人員培養力度,推進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培養和使用的制度建設,積極設立心理健康服務崗位。支援精神衛生醫療機構能力建設,完善人事薪酬分配製度,體現心理治療服務的勞務價值。逐步將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納入專業技術崗位設置與管理體系,暢通職業發展渠道。(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衛生健康委、醫保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各級政法、衛生健康部門會同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殘聯等單位建立精神衛生綜合管理機制,多渠道開展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日常發現、登記、隨訪、危險性評估、服藥指導等服務,動員社區組織、患者家屬參與居家患者管理服務。建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社區康復機構及社會組織、家庭相互銜接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加強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對社區康復機構的技術指導。到2030年底,80%以上的縣(市、區)開展社區康復服務,在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的縣(市、區),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區康復服務。鼓勵和引導通過舉辦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託社會組織提供精神衛生社區康復服務。(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衛生健康委、中國殘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5.重視並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工作。衛生健康、政法、民政等單位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熱線服務、心理評估、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精神科治療等銜接合作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服務模式。將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納入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隊伍的專業化、系統化建設。相關部門推動建立為公眾提供公益服務的心理援助熱線,由專業人員接聽,對來電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和心理危機干預,降低來電者自殺或自傷的風險。(衛生健康委牽頭,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民政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婦幼健康促進行動。

——個人和家庭:

1.積極準備,孕育健康新生命。主動了解婦幼保健和出生缺陷防治知識,充分認識懷孕和分娩是人類繁衍的正常生理過程,建議做到有計劃、有準備。積極參加婚前、孕前健康檢查,選擇最佳的生育年齡,孕前 3個月至孕後 3個月補充葉酸。預防感染、戒煙戒酒、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和放射線。

2.定期産檢,保障母嬰安全。發現懷孕要儘早到醫療衛生機構建檔建冊,進行妊娠風險篩查與評估,按照不同風險管理要求主動按時接受孕産期保健服務,掌握孕産期自我保健知識和技能。孕期至少接受 5次産前檢查(孕早期 1次,孕中期 2次,孕晚期 2次),有異常情況者建議遵醫囑適當增加檢查次數,首次産前檢查建議做艾滋病、梅毒和B型肝炎檢查,定期接受産前篩查。35歲以上的孕婦屬於高齡孕婦,高齡高危孕婦建議及時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接受産前診斷服務。

懷孕期間,如果出現不適情況,建議立即去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孕婦宜及時住院分娩,提倡自然分娩,減少非醫學需要的剖宮産。孕婦宜保證合理膳食,均衡營養,維持合理體重。保持積極心態,放鬆心情有助於預防孕期和産後抑鬱。産後3~7天和 42天主動接受社區醫生訪視,並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避孕措施。

3.科學養育,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強化兒童家長為兒童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提高兒童家長健康素養。母乳是嬰兒理想的天然食物,孩子出生後儘早開始母乳餵養,儘量純母乳餵養 6個月,6個月後逐漸給嬰兒補充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1歲以下嬰兒不宜食用鮮奶。了解兒童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為兒童提供安全、有益、有趣的成長環境。避免兒童因壓力過大、缺乏運動、缺乏社交等因素影響大腦發育,妨礙心理成長。發現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不要過於緊張或過分忽視,建議及時向專業人員諮詢、求助。

避免兒童發生摔傷、燒燙傷、窒息、中毒、觸電、溺水、動物抓咬等意外傷害。

4.加強保健,預防兒童疾病。做好兒童健康管理,按照免疫規劃程式進行預防接種。接受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和聽力障礙等新生兒疾病篩查和視力、聽力、智力、肢體殘疾及孤獨症篩查等 0~6歲兒童殘疾篩查,篩查陽性者需主動接受隨訪、確診、治療和干預。3歲以下兒童應到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 8次健康檢查,4~6歲兒童每年應接受一次健康檢查。

5.關愛女性,促進生殖健康。建議女性提高生殖健康意識和能力,主動獲取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和老年期保健相關知識,注意經期衛生,熟悉生殖道感染、乳腺疾病和宮頸癌等婦女常見疾病的症狀和預防知識。建議家屬加強對特殊時期婦女的心理關懷。

掌握避孕方法知情選擇,知曉各種避孕方法,了解自己使用的避孕方法的注意事項。認識到促進生殖健康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增強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意識,拒絕不安全性行為,避免意外妊娠、過早生育以及性相關疾病傳播。

9.以貧困地區為重點,逐步擴大農村婦女“兩癌”篩查項目覆蓋面,繼續實施預防艾滋病、梅毒和B型肝炎母嬰傳播項目,儘快實現消除艾滋病母嬰傳播的目標。肺炎、腹瀉、貧血、哮喘、齲齒、視力不良、心理行為問題等為重點,推廣兒童疾病綜合管理適宜技術。

(衛生健康委牽頭,財政部、全國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

中小學生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階段。加強中小學健康促進,增強青少年體質,是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根據 2014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我國 7~18歲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分別為 11.1%和 5.8%,農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分別為 7.7%和 4.5%。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 53.6%。其中,6歲兒童為 14.5%,小學生為 36.0%,初中生為 71.6%,高中生為 81.0%。中小學生肥胖、近視等健康問題突出。

行動目標

到 2022年和 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分別達到 50%及以上和 60%及以上;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力爭每年降低 0.5個百分點以上和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 38%以下;符合要求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達到 100%;中小學生每天校內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 1小時;學校眼保健操普及率達到 100%;寄宿制中小學校或 600名學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學校配備專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00名學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學校配備專兼職保健教師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分別達到 70%及以上和 90%及以上;未配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校應由當地政府統一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片制度,實現中小學校全覆蓋;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中小學校比例分別達到 80%以上和 90%以上將學生體質健康情況納入對學校績效考核,與學校負責人獎懲掛鉤,將高中體育科目納入高中學業水準測試或高考綜合評價體系;鼓勵高校探索在特殊類型招生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

5.掌握科學的應對方法,促進心理健康。

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了解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掌握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學會積極暗示,適當宣泄,可以通過深呼吸或找朋友傾訴、寫日記、畫畫、踢球等方式,將心中鬱積的不良情緒如痛苦、委屈、憤怒等發泄出去,可向父母、老師、朋友等尋求幫助,還可主動接受心理輔導(心理諮詢與治療等)

——家庭:

1.通過親子讀書、參與講座等多種方式給予孩子健康知識,以身作則,帶動和幫助孩子形成良好健康行為,合理飲食,規律作息,每天鍛鍊。

2.注重教養方式方法,既不溺愛孩子,也不粗暴對待孩子。做孩子的傾聽者,幫助孩子正確面對問題、處理問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6.根據學校教育的不同階段,設置相應的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向學生教授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等知識,提高學生健康素養,積極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和家長開展健康教育。培訓培養健康教育教師,開發和拓展健康教育課程資源。

9.中小學校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關心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干預。

(九)職業健康保護行動。

我國是世界上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2017年我國就業人口 7.76億人,佔總人口的 55.8%,多數勞動者職業生涯超過其生命週期的二分之一。工作場所接觸各類危害因素引發的職業健康問題依然嚴重,職業病防治形勢嚴峻、複雜,新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不斷出現,疾病和工作壓力導致的生理、心理等問題已成為亟待應對的職業健康新挑戰

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強化政府監管職責,督促用人單位落實主體責任,提升職業健康工作水準,有效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切實保障勞動者職業健康權益,對維護全體勞動者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十)老年健康促進行動。

行動目標

到 2022年和 2030年,65~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設老年醫學科比例分別達到 50%及以上和 90%及以上;三級中醫醫院設置康復科比例分別達到 75%和 90%;養老機構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比例、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綠色通道比例分別達到 100%;加強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社區養老機構建設,為居家養老提供依託;逐步建立支援家庭養老的政策體系,支援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共同生活,推動夯實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基礎。

提倡老年人知曉健康核心資訊;老年人參加定期體檢,經常監測呼吸、脈搏、血壓、大小便情況,接受家庭醫生團隊的健康指導;鼓勵和支援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基層老年協會、有資質的社會組織等為老年人組織開展健康活動;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參與、興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

5.促進精神健康。了解老年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坦然面對老年生活身體和環境的變化。多運動、多用腦、多參與社會交往,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緩衰老、預防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

老年人及其家屬要了解老年期癡呆等疾病的有關知識,發現可疑症狀及時到專業機構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一旦確診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家屬應注重對患者的關愛和照護,幫助患者積極遵循治療訓練方案。對認知退化嚴重的老年人,要照顧好其飲食起居,防止走失。

7.注重家庭支援。提倡家庭成員學習了解老年人健康維護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照顧好其飲食起居,關心關愛老年人心理、身體和行為變化情況,及早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安排就診,並使家居環境保證足夠的照明亮度,地面採取防滑措施並保持乾燥,在水池旁、馬桶旁、浴室安裝扶手,預防老年人跌倒。

——社會:

1.全社會進一步關注和關愛老年人,構建尊老、孝老的社區環境,鼓勵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基層老年協會、有資質的社會組織等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組織開展有益身心的活動;培訓專兼職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會力量,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解、悲傷撫慰等心理健康服務。

2.實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預防和干預計劃,為貧困、空巢、失能、失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和高齡獨居老年人提供日常關懷和心理支援服務。加強對老年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社區管理和康復治療,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衛生健康委牽頭,中醫藥局按職責負責)

8.支援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開設老年醫學相關專業或課程,以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為重點,加快培養適應現代老年醫學理念的複合型多層次人才。

將老年醫學、康復、護理人才作為急需緊缺人才納入衛生人員培訓規劃,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教育部、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癌症防治行動。

7.重視康復治療。要正視癌症,積極調整身體免疫力,保持良好心理狀態,達到病情長期穩定。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見、最主要的症狀,可以在醫生幫助下通過科學的止痛方法積極處理疼痛。

3.制定並推廣應用常見癌症診療規範和臨床路徑,創新中醫藥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中醫癌症診療模式,提高臨床療效。做好患者康復指導、疼痛管理、長期護理、營養和心理支援提高癌症患者生存品質。重視對癌症晚期患者的管理,推進安寧療護試點工作。(衛生健康委、中醫藥局牽頭,科技部、民政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