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感到不開心?如何用好“不開心”?
發佈時間:2023-06-20 08:54:22 |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孟泓沁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18歲以下患者佔抑鬱症患者總人數的30%,其中50%為在校學生。 許多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深陷抑鬱、焦慮的情緒中,有的出現進食、睡眠障礙,甚至做出自傷行為。
青少年心理問題是一個系統而複雜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儘早發現,避免悲劇發生?青少年心理危機從何而來,與課業壓力、家庭環境有什麼關係?作為老師、家長,該用什麼態度對待孩子?澎湃問吧邀請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成員孟泓沁,一起聊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青少年為何不快樂
@Deryy:什麼樣個性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比較內向的小孩是否需要被格外關注?如果小孩不願意和別人溝通該怎麼辦?
孟泓沁:心理問題的成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很難一言以蔽之。在您的提問中,“孩子不要願意和別人溝通”這個細節要特別關注。人是“社會性動物”,與不同親疏遠近的人交往,對孩子成長為“自己”有著重大意義。近些年,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確實看到很多學生不願意與他人交流,或是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流。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需要關注的話題,我們常説“性格決定命運”,與他人互動的過程往往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過程。簡要回應三點:
1、家長和老師應該特別意識到,孩子來學校上學並不僅僅是學習課本知識,來到校園和同齡人相處、打交道,是一個重要性完全不亞於學習的“功課”。
2、如果觀察到孩子不願和他人溝通,可以進一步觀察,孩子是不願和所有人溝通,還是可能有一小圈子的朋友,又或者習慣於在網路上和人溝通。同時要留心孩子的主觀體驗,是孤獨的,或者是自得其樂的等等。不同情況我們的應對方式可能都有所不同。
3、要特別關注在這一情況背後,孩子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許多孩子自幼缺少同伴互動經驗,也因而缺少相應的能力。如是,我們則需要在社會交往的真實經驗過程中,給予孩子直接的(而不是原則性的)幫助,以培養其能力。
@顏顏子:青少年鬱悶症已經很嚴重了嗎?
孟泓沁:簡單來説,是的。而且就各種情況看來,其實可能不僅是青少年。
另外,我很喜歡您“鬱悶症”這個提法。“鬱悶”這個詞,在我初中時候是一個流行詞,是那年的“潮流”。
精神醫學研究和臨床工作者指出,一些精神疾病是有相對固定的發病率的(比如精神分裂症),然而,抑鬱症在近年來發病率確確實實在提高。嚴格講,這個問題更需要精神醫學從業者來回答。我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會更傾向於以心理工作、教育工作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可能較少關注“抑鬱症”這個結果,而是關注“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感到不快樂、沒有意義等。
學校、家庭能做什麼
@澎湃網友qeyaQ3:當你們發現學生情緒不佳的時候,會如何處理?如果告訴家長和班主任是否有可能加重他們的不開心,很多小孩並不想家長知道自己的煩惱?
孟泓沁:簡單地説,我們一般不會貿然把孩子的情緒困擾告訴家長、班主任。
一般情況下,當我看到學生情緒不佳時,我會首先去關心發生了什麼。接下來,在學生的回答和我們溝通過程中,會做出一系列謹慎的評估,最重要的評估就是目前的情緒不佳是否在“正常”範疇。如果超出,比如有抑鬱傾向的可能或危機風險,則可能採取更多措施。這裡不詳述了。
如果是每個人都會遇見的,哪怕程度較深的情緒不佳,我一般都會和孩子一起討論,也支援、鼓勵孩子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下去面對和應對。
這裡多説一句:抑鬱情緒不等於抑鬱症,每個人都有低落、痛苦的時刻,而這些負面的情緒其實同樣是積極的、適應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不是要讓學生天天開心、沒有問題,而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種種資源(包括情緒),去面對和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一條豬kk:學生心理問題是否與學校氛圍有關係?比如説在學業壓力小,課外活動多的學校,學生不太會抑鬱,但學習壓力大的寄宿制學校容易讓學生不開心?
孟泓沁:簡單來説,學校氛圍確實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不過嚴格講,所有經驗都要在與孩子交互後才作用於孩子,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
心理學有一個我很感興趣的理論,叫生態系統理論。在這個理論中,學校和家庭都被歸納為孩子成長生活的“微觀系統”,而微觀系統又存在於更宏大的系統之下。
課外活動和學業壓力是兩個比較具象的內容。我個人認為,學校氛圍更體現在,學校是否可以看到孩子“除了成績”的諸多維度。如果在一所學校裏,會手工、會繪畫、會唱歌、會和人打交道、會安安靜靜地看書……各種各樣的孩子都能被看到其閃光點,也讓孩子們彼此聯結,讓校園在不同的光彩中生輝。而不是讓擁有不同的特點和特長的孩子,都要在同一個維度上去“打拼”。我想這樣的校園文化會更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腦袋空空肚子空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如何自救?尤其在家庭環境沒有那麼好的情況下,該如何尋求幫助?
孟泓沁:目前全國、各省市都有心理援助熱線,其實可以嘗試撥打這些電話,獲得幫助。另外,醫院針對家庭條件有限的來訪者,也會有政策上的支援,詳細的資訊可以去正規醫院了解。
如果正面臨一些心理上的困擾、糾結,我想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要評估一下這個困難的嚴重度。如果真的很嚴重,或是我們嘗試靠自己“自救”了一段時間,卻毫無起色甚至越陷越深,那麼我們真的需要去尋求幫助。
@TerrorBlade:如何切實關心到青少年心理健康?
孟泓沁:這個説來複雜,不過如果最簡單地説,可以用哲學的一句話來回應:“人是目的。”當我們把青少年兒童(甚至成年人)作為目的,而不是達成某些目的的“工具”時,我們才更可能給到他們真正的理解和關心。電視劇裏小孩説的:“你愛的不是我,是考高分的我。”其實就折射了這個理念。
人工智慧賦能心理診斷 這家企業用科技服務人類精神健康2023-08-08
高考失利復讀生崩潰 心理師助她度過最艱難時光2023-08-08
習慣性“抬杠”,是什麼原因造成的?2023-08-08
情緒問題導致身體“病了” 老年人心理健康更需關注2023-08-08
害怕社交就真的是“社恐”嗎?2023-08-08
別把孩子抑鬱症特徵誤解為逃避學習 如何識別?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