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産業聚焦

國人心理健康問題凸顯,“療心”服務雙向喊渴

發佈時間:2023-06-20 08:51:34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趙旭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部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時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其中,強調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

3年來,疫情的衝擊和持久反覆令部分群眾心理健康問題凸顯。經此一“疫”,國人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明顯提升,給尚處於成長期的行業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當前,我國仍面臨心理健康服務供需失衡:供給端心理健康服務資源總量不足且分佈不均,供需雙方對接不暢;需求端心理疾病頻發,尋求專業服務困難。

心病當須心藥醫。凝聚更多社會力量、資本力量,促進心理健康行業成長成熟,成為業內外共識。我們看到,在供需市場的催化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技術加持下,數字化醫療在心理健康領域備受推崇,通過不斷細分、搭建多樣化應用場景,數字化心理健康行業似乎已觸摸到“藍海”入口。

與此同時,一些年輕人也開始適應花錢購買心靈“治愈”,通過各種新鮮方式解壓,讓內傷纍纍的心靈吸入充沛的“負氧離子”,進而轉化成充盈的正能量。

《中華精神科雜誌》在新冠疫情暴發初期,對我國14592名普通民眾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約1/3被調查者遭受較大心理衝擊,抑鬱症狀陽性檢出率、焦慮症狀陽性檢出率分別達到53.5%和44.6%。

疫情曠日持久,讓不少人出現焦慮、不安、苦悶等應激反應。有的還同時疊加多重精神壓力,如失業、經營慘澹、收入銳減、購房租房支出大、考研失利、留學受阻、親人逝去等,導致心理健康嚴重失衡,亟待相關行業提供療治心靈的優質服務,扭轉心理治療市場供需失衡的現狀。

國民心理健康“陣痛”襲來

2022年3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科普欄目《科創中國·院士開講》中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鬱症患者、9000萬焦慮症患者,失眠障礙者過億。

國民心理健康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印發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機構密集出臺政策,推動精神心理網際網路醫療發展。當前,各級各類學校、部分企事業單位、一些社區等已開設或正在建設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2022年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新十條”,進一步優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之後,全國範圍內陽性人員持續增加。為緩解民眾情緒,政府部門和部分高校等推出面向社會人群的免費心理健康服務。如北京市上線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近40名專業的心理衛生健康工作者全天候線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推出“養老人心理支援熱線”,專為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提供情緒疏導。小區群裏的鄰里間互幫互助、親朋間的相互問候,也成為心理健康的一道保護屏障。

然而,我國僅北京、廣東、江蘇等極少數地區將精神科治療類別下的“心理治療”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為精神障礙患者尋求治療減輕經濟壓力。對於未患精神障礙疾病但心理健康受損人員的心理諮詢服務,則鮮有地區將其納入醫保範疇。

2022年9月2日,河北滄州市人民醫院安寧療護科主任郭艷汝為新來的一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王民攝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係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牟文婷分析,我國心理健康供給側不發達,需求側付費意願低,導致目前中國心理健康行業滲透率只有10%左右。疫情的到來,放大了這種不平衡。

門檻過低、良莠不齊,供需兩側雙向“喊渴”

福建的何女士在一家線下心理諮詢機構購買服務。她説:“我約了10次課程,剛開始我跟諮詢師哭訴,後來他不停質疑我到底有沒有受到傷害,還佔用450元一課時的諮詢時間推銷後續套餐。”

半月談記者在一網路平臺搜索“心理諮詢培訓”後,出現多個相關群組。記者隨機加入一個群並與工作人員取得聯繫,被告知支付1000元便可購買132課時的“心理諮詢師系統教學錄播課程”,學員自主觀看學習即可。工作人員在收款後10日內還將為學員製作並郵寄“高級心理諮詢師證書”,而學員僅需提供身份證號、一寸證件照。

“心理諮詢師就是這兩年火的,來找我們買課辦證的人不少,全國各地的都有。你放心,這個證在市場上可以用的,很多學員都是做兼職賺外快。”這位工作人員説。半月談記者在群裏看到,陸續有人加入並諮詢課程。

國家衛健委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試點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喬志宏指出,當前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商業化心理諮詢短期培訓機構,其對學員了解淺層的相關技術資訊、行業動態等有一些效果,但無法培訓出系統全面的專業能力素質,往往只要交錢即可參加課程,且不乏部分機構將其培訓合格證包裝為從業資格證。

據了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于2017年9月取消了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認證,已獲證仍有效。截至目前,我國尚未出現國家相關統一資格證書考試。

上述被取消的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認證從誕生之日起便存在門檻較低的爭議,比如即便沒有學習心理學相關專業,只要有本科以上學歷,經心理諮詢師三級正規培訓達到規定標準學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即可報名職業資格證考試。

“原先門檻低,導致入行的人太多,應該把門檻再提高。但現在連低門檻都不存在了,行業更顯混亂,社會機構紛紛推出各種名義的證書。2017年之前已認定的資格證反而更加金貴了。”喬志宏説。

導致心理諮詢行業魚龍混雜的另一原因是,一些諮詢師在從業前未經過嚴格的心理督導訓練。督導是指從事心理相關職業人員,在行業資深導師的監督和指導下開展心理諮詢工作,類似于“在專家醫生的指導下出診”。

北京一名心理諮詢師説:“成為一名優秀的諮詢師要付出很多,包括嚴格的學歷教育,還有見習、督導、接個案等,並非通過‘話聊’‘嘮嗑’就能給人疏導,這不是個賺快錢的行業。但身邊一部分高水準的諮詢師因接不到足夠的來訪者而轉行,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

牟文婷認為,當下充斥著很多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消費者往往花高價購買了劣質服務,糾紛時有發生。當前,我國缺乏針對心理諮詢行業的市場監管機制。

此外,心理諮詢療法的有效性缺乏論證,服務收費缺乏權威標準。喬志宏告訴半月談記者,我國心理諮詢業務開展規範欠佳,心理諮詢機構運營模式過於商業化,多數機構未設置有效的服務效果導向機制。“無論採取哪種心理諮詢服務方式,都需要建立在對來訪者有效的基礎上,這需要足夠的科學研究和證據支援。然而,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的心理諮詢療法。基於不同服務理念和業務操作的提供商,只能根據各自成本標注其價格,全行業很難形成合理、權威的收費標準。”喬志宏説。

消費者則反映,市場心理諮詢服務價格通常為每50分鐘300元到上千元不等,高額的費用令一些消費者望而卻步。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常常面臨“花錢都不知道去哪找真正合格的諮詢師”的難題。

牟文婷分析,我國心理諮詢服務市場需求較大,但供給有限,且服務水準不平衡。“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服務水準較高,小城市相對難找到靠譜諮詢師。在此背景下,數字心理健康産業開始嶄露頭角。”

建立科學、規範的心理健康諮詢體系

針對行業發展困境和群眾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我國心理健康服務行業亟須加快完善行業體系,建立科學、規範的心理健康諮詢體系。

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派出的心理援助隊員開會討論心理援助方案

——推出具有較高門檻的心理諮詢職業資格認定。完善的職業資格管理,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社會發展的先進水準。對於會影響人們心理狀態、精神狀態的心理健康職業,應像司法領域從業人員等進行職業資格管理。衛生部門、教育部門、職業資格管理部門應聯動協作,建立具有較高門檻的心理諮詢職業資格認定機制。同時,加強對現有心理諮詢市場監管和職業倫理規範建設。

——建立以學歷教育為基礎的職業資格體系。心理諮詢行業發展較為完善的國家和地區,一般基於學歷教育授予相應的從業資格證,比如美國要求先要獲得心理學相關學位,才能報名參加各州舉行的執業資格考試。

喬志宏認為,區別於純技能型職業,心理諮詢從業者不僅要有職業技能,還需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包括出色的溝通能力、豐富的文化和知識素養等。而綜合能力無法短時間促成,需要長週期的學歷教育作為保障。“也就是説,申請成為心理諮詢師的前提必須是讀了心理學的本科或碩士。當然,現在市場有較大需求,而學歷教育的發展需要時間,所以現階段可同步發展準學歷培訓,嚴格按照學歷教育培養環節,以持續兩到三年的培訓篩選更多合格諮詢師。”喬志宏説。

31歲的張鶴瀚(左二)是天津市安定醫院的一名心理醫生。2月12日,作為天津馳援湖北醫療隊的心理援助組成員,張鶴瀚乘坐飛機趕赴湖北恩施州,之後輾轉來到利川市。一到當地,他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探索科學化、規範化的心理諮詢療法。心理諮詢行業需要開展在中國社會文化體系下的療法實證性研究。牟文婷建議,我國應加大力度推廣心理諮詢循證療法,前期可先基於心理諮詢行業發展較完善的國家和地區的實證性經驗,“知道到底哪種療法對哪種心理問題的確有效,就是要以通過科學檢驗和論證的證據為前提對來訪者開展諮詢”。

——鼓勵自主化、數字化心理健康服務發展。自主化、數字化心理諮詢服務代表著行業的未來,我國可加強心理諮詢數字療法推廣。牟文婷説:“相當於把很多經過有效性驗證的規範性心理干預核心要素集納在手機等端口,來訪者可自主匹配對應心理問題的‘數字助教’接受心理諮詢。”(刊于《半月談內部版》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