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當我們足夠相信的時候,就離“不確定”更遠

發佈時間:2023-06-20 08:51:5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余冰玥

面對“不確定”的焦慮,大學生如何調適,如何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應對?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在書面回答中,分析了大學生不確定感的成因、特點,併為年輕人如何做好心理調適、樹立積極心態提供了若干建議。

中青報·中青網:請問您在與年輕人接觸時,他們會表現出哪些方面的不確定感?這些不確定感來源於什麼?

陳武:在疫情影響的這幾年,我發現一些大學生的確存在不確定感。主要表現和來源為:第一,就業、升學等方面的壓力,導致他們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以後應該幹什麼、可以幹什麼、能幹成什麼;第二,一些人的思維方式有些悲觀,總覺得自己以後會遇到“壞事情”;第三,情感上存在彌散性的焦慮,總是憂心忡忡,但又説不出來為什麼焦慮;第四,在體驗上,即便在一些應該開心的時候也提不起精神,難以享受當下;第五,由於沒有取得理想成績,有時候覺得生命被浪費了;第六,行動上拖延、糾結,沒有動力。

中青報·中青網:這種情緒是這代青年獨有的嗎?是否存在代際特點?

陳武:有些是每一代人都有的,有些也具有一定的代際特點或特殊性。對於00後來説,機遇很多,挑戰也非常大。環境變化很快,知識和資訊更新太快,或多或少容易讓人産生無所適從。通過微網志和短視頻等自媒體平臺接觸的資訊太多,但發現能改變的很少。物質基礎好了,但大家的所謂“起跑線”都提高了,競爭就愈加激烈。

中青報·中青網:不確定感在心理層面意味著什麼?是如何産生的?

陳武:不確定感是一種對自我以及自我之外的世界和環境産生懷疑和失去控制的感覺,産生這種感覺時,會給個體帶來厭惡和不適。

換句話説,不確定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對自我的不確定(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沒有目標),一個是對環境的不確定(如疫情期間,什麼時候解封,出去會不會被隔離,什麼時候會被感染)。心理層面的主要感受是:失控感,或者説控制感降低,口語中有時候描述為無助感、無力感等。

中青報·中青網:不確定感會産生怎樣的後果?

陳武:消極影響主要有五點。第一,打亂人的計劃和規劃,生活失去秩序感和方向感;第二,有時會出現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失調,嚴重的可能會進入應激狀態,出現緊張、焦慮、失眠,食欲減退等症狀;第三,反覆確認,尋求各方面資訊和證據,以希望獲得肯定;第四,變得更敏感,對於細枝末節更加在意,更感情用事,理性思考減少;第五,回避和冷漠,“惹不起躲得起”。

但不確定感不是絕對消極的,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中青報·中青網:年輕人怎樣調適這些不確定感?不確定感一定是消極的嗎?

陳武:首先,擁抱不確定性。從本質和長遠來看,不確定性無處不在。從某種程度上説,人的本質就是不確定的,“無常”是生命的常態。比如死亡,幸好是不確定的,如果確定了,生命就沒有那麼有意義了。與此同時,人性又是追求確定感的,只有這樣才會更有安全感。人需要在安全感和不確定感之中尋求一種平衡。我們需要認識到,100%的安全感是不存在的,我們與不確定感相處的能力,本身就是安全感的來源,這種能力越強,安全感就越高。

第二,相信“相信”的力量。當前,有一些事情的確很難,但放在戰爭年代,恐怕更難,不確定性更大。那時的人們是如何克服困難、戰勝不確定性的呢?實際上,當未來還沒有發生的時候,什麼都不是真相,沒有確定,唯有相信。當我們足夠相信的時候,我們離戰勝不確定性就更近一些。

第三,真正能改變的只有自己。不確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外界環境複雜多變,世界上有三件事情:老天爺的事情、他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我們感到處於不確定性,往往是因為過於在意老天爺的事情,過於操心他人的事情,反而忽視了自己的事情。前兩件事情都是外界的,只有第三件事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因此,凡事要多思考:從自己角度究竟可以選擇什麼?怎麼看待環境?可以從哪些小事情入手去改變?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完全沒有選擇,我們缺乏的往往是選擇的勇氣和付出行動。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余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