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感轉向”與“全人”培養
發佈時間:2023-06-20 08:51:34 | 來源:黃忠敬 | 作者:黃忠敬【專家視點】
人類一直以來就對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感興趣。早在兩千多年前,亞裏士多德就指出“任何人都會生氣,這很容易,但是在正確的時間,為了正確的目的,以正確的方式,對正確的人,以正確的程度生氣,這並不容易”。正因為如此,情感長期以來一直是人類津津樂道的話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情感研究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主題,恰恰相反,直到19世紀末,達爾文出版了《人類和動物的表情》才正式開啟了情感研究的先河。
到了20世紀末,教育領域才發生了“情感轉向”。這種轉向有三次:第一次,從“認知”到“情感”的轉向,也就是從智商到情商的轉向;第二次,從“心理”到“教育”的轉向,從心理學領域,到了教育學領域;第三次,從“國家”到“國際”的轉向,不僅在國家層面上,甚至在國際層面上形成全球改革運動。
第一次轉向:從“認知”到“情感”
20世紀初,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智力測驗運動,其中有一個代表人物桑代克,影響巨大。在美國歷史學家拉格曼《一門捉摸不定的科學:困擾不斷的教育研究的歷史》一書裏有一句話非常有説服力,“桑代克的成功與杜威的失敗,是影響教育研究的重大事件”。説明20世紀初的時候,對智商關注非常高,在整個20世紀也是這樣一種態勢。
心理學家阿什(Ash,M.)研究了美國1954年到1983年的教育心理學教材,進行了很好的量化分析。他分析教材裏關注的重點是智力、記憶和遺忘,並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達到高峰。而在情感和人格方面研究很少,這個研究説明瞭20世紀教育心理學的重心在智商而非情商方面。
其實智力這個概念也是在不斷發展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家對智力的理解,超越了“認知”的維度,越來越強調“情感”維度,這為“情感智力”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心理學不斷發展,也在挑戰傳統認為的智力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觀點,越來越強調智力是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也是品格和能力的綜合表現。這種深度與寬度上的概念拓展,為心理學研究轉向教育學實踐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隨著智力概念的發展,大家越來越認可一種觀點,智力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1990年“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被提出,當時把“情感智力”界定為識別自己和他人情感,並且利用這些情感來指導自己的思維和助力自己行動的能力。儘管20世紀60年代有情感智力的概念,但是沒有得到認可,直到90年代才得到認可。這意味著第一次的轉型出現了,也就是從認知的智力走向了情感的智力。
第二次轉向:從“心理”到“教育”
從心理學的研究轉向教育的實踐,這個轉向有一個橋梁式的人物:哈佛大學戈爾曼(Goleman,D.),他在1995年的時候,出版了一本書叫《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文版譯為《情商》),當年這本書登上了《時代》週刊的封面。為什麼它的影響力這麼大?因為它超越了傳統心理學對於情感智力的界定,不再局限于把情感智力歸結為感知、使用和理解、管理情緒,以及利用情緒進行推理的能力,而是混合和吸納了其他人格特徵,包括堅持、熱情、樂觀和自信等。這種拓展起到很大的效果,它把情感智力由一個學術的概念,推向了實踐的概念。在書中,有一章專門探討“情感教育”實踐,這樣,情感智力從心理學領域進入到教育學領域,在當時的中小學受到空前的歡迎。
於是有了第二個轉向,從“智力”(intelligence)轉向了“能力”(competence)。具體體現在從智力測驗,走向了教育實踐;從關注個體到越來越關注群體;從心理學的治療模式,轉向教育的預防模式和成長模式。
在教育領域是如何實踐的呢?這裡略舉幾例。比如説對教師的情緒勞動研究。馬克思有一個經典學説:人的勞動有兩類,一種是物質勞動,一種是精神勞動。美國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認為還存在第三種勞動,即“情緒勞動”,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得到了很大的反響。所以教師的情緒勞動,也成了教育研究的熱點話題。
再如教師教育的情感教育,以及教師如何支援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情感發展又如何影響到自己的學習成績等等,這些研究有很多,尤其是社會與情感能力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頗具啟發意義。也就是説,情感與認知是相互促進的關係,而不是對立的關係。
現在的教學不僅是知識的教學,更是一種情感的實踐。所以教師的情感實踐在課堂上特別有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有情感的支援,要有教學的“溫度”,體現出道德性、關係性和育人性。
第三次轉向:從“國家”到“國際”
從國際層面來看,尤其是發達國家,普遍把社會與情感能力作為政策的優先發展領域。比如美國,2011年就開始頒布相關法案。2015年發佈了專門的法案,對社會與情感學習(SEL)做出明確的規定,效果很明顯。2020年,美國有20個州採取了SEL的K-12學習標準,50個州採用了SEL的學前教育標準。2005年,英國教育與技能部在中小學持續推進社會與情感學習項目(SEAL),在英格蘭地區有70%的中學和90%的小學參與了該項目。其他發達國家像澳大利亞、德國和日本等也有相關的政策規定。
中國目前也在持續推進社會與情感學習的過程中。2021年,我國首次發佈了中國青少年的社會情感能力的測評報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正式開啟了中國教育情感轉向的新征程。
不同的國家在社會與情感學習實施過程中有一些差異。有的以政府為主,有的以專業組織為主,有的以社會力量為主。比如哥倫比亞,是舉全國之力來推進;專業組織的引領,主要指一些專業性機構,比如國際上的知名大學,建立了相關研究中心,積極推進社會與情感學習;社會力量的推動,主要是基金會和協會的推動,像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就是以社會的力量在推進這樣一項前瞻性的工作。
從發展階段來看,1994年之前主要是學術力量在主導,1994年到2014年進入專業化時期。2021年之後,社會與情感能力進入到全球推廣時代,這個時候國際組織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這意味著發生了一個轉向,也就是從“國家”走向“國際”。最典型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兒基會在170多個國家推進社會情感能力的項目。國際經合組織(OECD)在2015年發佈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報告《促進社會進步的技能:社會與情感的力量》,明確指出社會與情感能力是21世紀的核心軟實力,並於2021年向全球發佈了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測評報告,在全球大力推行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測評與實踐。這標誌著社會與情感能力已經超越了國家的層面,在國際上進行了大力推行,成了全球的政策改革運動,這個運動的目標指向,就是超越學科學習,走向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這也非常契合當下我國提出的教育高品質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樣一個核心主題。
總之,我們重新發現了情感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教育發生了“情感轉向”,培養“全人”成為新時代的風向標,成為教育改革的指南針。
(作者:黃忠敬,係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工智慧賦能心理診斷 這家企業用科技服務人類精神健康2023-08-08
高考失利復讀生崩潰 心理師助她度過最艱難時光2023-08-08
習慣性“抬杠”,是什麼原因造成的?2023-08-08
情緒問題導致身體“病了” 老年人心理健康更需關注2023-08-08
害怕社交就真的是“社恐”嗎?2023-08-08
別把孩子抑鬱症特徵誤解為逃避學習 如何識別?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