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有自己的圈子 不要讓父母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發佈時間:2023-06-20 08:52:4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白簡簡上一代人有自己的圈子,廣場舞中也有KOL,沒必要、也不可能統一。
都説春節期間,遠方歸來的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蜜月期”,往往堅持不到一週。今年過年,我和我媽就發生了一次衝突。起因是我著手清理抽屜裏的陳年舊物,寫了一半的本子、出水不太順暢的筆、再也不會使用的小玩意兒……當我把一堆東西扔進垃圾桶,我媽一開始是一件一件往回撿,並解釋不能扔的原因,當我一一反駁這些理由不成立後,她竟然哭鬧了起來,像極了小時候被扔玩具的我。
我起初對我媽那一把眼淚十分不解,後來冷靜下來,厘清了她的心路歷程:你平常不回家,一回家就否定我的生活方式,還採取“破壞性”的處理方式——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家庭教育中,經常被提及的一個觀點是“不要讓孩子活成你想要的樣子”。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每一代孩子也有需要去面對的世界,父母的期望未必是孩子的願望,也未必適合這莫測的未來。那麼,當越來越多人認可這一觀點時,我們不妨把目光回調,是否也一定要讓父母活成你想要的樣子呢?
比如,精通網際網路時代的生存方式。有人吐槽父母,手機記憶體永遠不夠用,堅稱自己沒裝任何多餘App,結果打開一看,堪稱垃圾軟體集大成者;有人給家裏配置了全套的智慧家電,但父母還是習慣“手動”,智慧了個寂寞;還有人在視頻通話中遠端指導父母用手機處理生活繳費等問題,教了半天,那頭的老人一臉茫然。
有的子女在教了數次未果後,失去耐心,但別忘了,你當年學不會拼音可能父母也教了你無數次。當然,換位思考,父母也可以想想當年是怎麼憋著一肚子火教娃的,此時此刻,不妨做個虛心的小學生。
而且,“線上”的生活方式,未必適合所有人。就買菜而言,如果有時間、家門口又恰好有個菜市場,那每天早上迎著朝陽,在一個個攤位前細細地瞧著哪顆小青菜新鮮,哪把水芹嫩得出水,未必不如“1小時送貨到家”。
再比如,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和習慣。作為一個在北京租了10年房子的人,我對空間有著執著熱愛,恨不能客廳空無一物還能跑個10×4往返跑,但我媽顯然對目之所及的物質極大豐富有著不輸于我的執念。
春節期間幾乎天天在家,3年沒回家的我如同一個遊客,“參觀”家中的各個角落,發現又多了一些“冗余”的東西:固定在地上的“乒乓球訓練神器”;兩個電餅鐺,一個做薄餅,一個做厚餅;一個榨汁機、一個鮮汁機——這倆有什麼區別;更不用説好奇地打開櫃子,發現裏面碼著十幾瓶醬油醋黃酒。兩個人,住一百幾十平方米的屋子,竟沒剩下多少空地。
很多類似的故事,發生在不同的家庭。比如,有的父母要把房子裝修成KTV的模樣,有的父母要在每一件東西外面套上一個塑膠袋,有的父母出門拍照必須揮舞各色絲巾,有的父母一大早就要公放各色神曲……
都説時間是一切的解藥,其實時間也是一切的“致病”原因。無論是對網際網路生活的陌生,還是與年輕人格格不入的審美和習慣,其實在我們的父母還是年輕人的時候,都是那麼理所當然。
為什麼要套塑膠袋?因為怕臟,而臟了是沒有能力隨時換新的;為什麼喜歡艷色絲巾?因為在曾經只有黑白灰綠藍的年代,能擁有一件彩色衣物或飾物,是多麼難得;智慧手機,那會兒家家電話都尚未普及;至於囤物,有的東西並不是隨時隨地就能買到的——這些年年輕人也已經學到了這一點。
既然我們在面對孩子時,能為他考慮到未來的可能性;那我們在面對父母時,為什麼不能考慮到過去的既定事實呢?何況,審美和習慣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因人而異,更因時代變化而發展。上一代人有自己的圈子,廣場舞中也有KOL,沒必要、也不可能統一。
每個老人都曾風華正茂,代表了當時最時尚的潮流與最先進的文化。有些潮流傳承下來,成為經典,有的時尚煙消雲散,顯得“過時”,但都深深印刻在當年那些年輕人的記憶中,構成了他們當下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也會這樣,每個人都會這樣,不要讓父母活成你想要的樣子,只要在健康、善意等基線之上,年輕人的標準不是真理,只是一種選擇。
當然,最後,依然強烈呼籲,爸爸媽媽,你們不妨也來看看我的世界,説不定打開了夕陽紅的新大門呢!
人工智慧賦能心理診斷 這家企業用科技服務人類精神健康2023-08-08
高考失利復讀生崩潰 心理師助她度過最艱難時光2023-08-08
習慣性“抬杠”,是什麼原因造成的?2023-08-08
情緒問題導致身體“病了” 老年人心理健康更需關注2023-08-08
害怕社交就真的是“社恐”嗎?2023-08-08
別把孩子抑鬱症特徵誤解為逃避學習 如何識別?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