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靈檔案

親密關係:對抗現實壓力的最佳武器

發佈時間:2023-06-07 10:04: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樊離

從小到大,我和父母的關係的一直談不上親密,平心而論,他們對我沒什麼不好,只是不太善於發現我隱藏的情緒。在同齡人中,我看似朋友不少,但為了維護場面上的關係,我總是戴著假裝陽光開朗的面具,因此很難找到能夠分擔壓力與痛苦的人。於是,我只能在入睡之際獨自煎熬,期待藥物能讓明天早晨的陽光更明媚些,給下一個沉鬱的夜晚多留下幾分余溫。

這樣痛苦的日子,我過了將近一年。或許是註定的緣分,也或許是罕有的幸運,在一個天氣和藥效都很好的日子裏,我去參加了一場讀書會,在那裏認識了恰好和我同齡、愛好也高度一致的她。抑鬱之前,我曾談過兩場戀愛,一場是少不更事時的玩鬧,另一場則直接成了我的病因,這讓我不太敢再去和別人建立以“愛情”為名的親密關係。但是,我們終究都沒敵過心動。

在她的鼓勵與支援之下,我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值得信賴的出口。和她一起讀書、看展、泡咖啡店,則讓我重新找回了被人需要、自己也很有價值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她教會了我向身邊人傾訴的正確方式,於是,我和父母之間的互相理解也得到了很大改善。4個月後,我終於帶著發自內心的平靜與欣慰,拿到了可以停藥的康復診斷。至今又過了數年,我們依然還在一起,我的抑鬱症也一直沒再復發。

講述這個故事,當然不是為了“秀恩愛”,也沒有號召病友們都去談戀愛的意思——如果只靠愛情就能治好抑鬱症,精神科醫生們肯定失業,制藥公司也遲早破産。我真正想説的是:面對壓力乃至疾病,親密關係很可能發揮出比想像中更加重要的作用。珍視並維護好已經擁有的親密關係、建立值得發展的新親密關係,既能讓我們找到可以共同分擔壓力的同伴,也能把我們變成更加完滿、更有韌性的人。

理想的愛情,是其中一種典型代表。我們這一代人年輕人常常在網上表達對愛情的嫌棄和恐懼,把“戀愛腦”當成貶義詞用,把情侶之間互相提供的情緒價值打成偽需求。日常生活的忙碌與壓抑,大概正是今天愛情被普遍拒斥的重要原因。但是,從歷史的視角看去,愛情從古至今都是年輕一代衝破禁錮、追求自由時喊出的動人口號。大眾對浪漫愛情的渴望,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現實巨浪,現代社會也正是由此從傳統社會中脫胎而生。

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在《愛的多重奏》一書中曾提到:親密關係明明是人們對抗現實社會壓力的最佳武器,大眾卻反而因為生活的疲憊拒斥它,但在拒斥的同時又小心翼翼地靠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因為今天人們對於愛情普遍期待的是一種零風險的“安全關係”。在當代中國的社會語境中,女性戀愛時擔心遇到“鳳凰男”“媽寶男”,男性也驚恐地談論著“扶弟魔”“撈女”等。在這種對戀愛的精心算計下,人們最終只能求安全而得安全,卻未必能找到真正的親密關係。最終,在一起的人或許門當戶對,卻缺乏精神上的聯結,無法用親密關係治愈自己的傷痛,甚至在戀愛、結婚後的進一步算計中互相傷害,反而成為配偶的活地獄——愛情本身消失了,它消失在名為“愛情”的套路中。

同樣的道理,不僅適用於愛情,也適用於其他類型的親密關係之中。在父母和子女之間,如果雙方對彼此的期待都被物質、名利與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佔據的滿滿噹噹,親情自然會異化為一種枷鎖、一種折磨。但我們也不該遺忘: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情是最無私、最純粹、最接近生物本能的。只要雙方能夠放下一切“架子”與“面子”的考量,讓親情回歸於其最原本的面目,這份純粹的愛自然能撐起一方避風港灣,而不是把“原生家庭”變成問題的來源。

既然我們已經談到壓力、談到抑鬱,那我們一定都知道:不幸者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同。盲目推崇某種親密關係,或是單方面宣揚親密關係的好處,並不能否定那些為有毒的親密關係所累者的人生體驗,世上也沒有什麼百用百靈的“心理萬能藥”。面對困境、面對疾病、面對內心的痛苦與焦灼,不同形態、不同成色的親密關係,既可能成為治愈良方,也可能淪為穿腸毒藥。對此,巴迪歐的建議是:先學會愛一個人。在這種情感的滋養中,你才能抗拒人們始終恐懼的壓力、抑鬱或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