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坤(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臨近歲末,高雅音樂進校園相關活動在全國各地眾多學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各種演出團體、公益項目、藝術展演等紛紛走進校園,為在校師生送去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大餐。但是在推動高雅音樂進校園的進程中,部分學校的演出活動也出現了遇冷的情況:上座率不高,提前離場的不少,有同學反映“聽不懂”“看不懂”。這一情況讓我們意識到,高雅音樂的推廣普及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高雅音樂、了解高雅音樂,進而愛上高雅音樂,並在高雅音樂的熏陶中有所收穫、有所成長,這依然是值得深思的現實問題。
文藝精粹,高雅音樂具有永恒的價值內涵
高雅音樂通常指的是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內涵、豐富表現力和哲理的音樂,包括交響樂、民族管弦樂、鋼琴小提琴等獨奏音樂、歌劇、藝術歌曲以及優秀的流行音樂等多個領域和形式。高雅音樂往往具有厚重的織體,龐大的結構和規模,凝重的樂思,優雅曼妙的旋律中蘊含著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內涵。因此高雅音樂又被稱作嚴肅音樂、古典音樂,與通俗音樂相對應。
高雅音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歐洲的宮廷音樂,這些音樂通常是為皇室成員和貴族們演奏的,因此被視為高雅的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高雅音樂從宮廷走向教堂和劇院,並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音樂流派和風格。在19世紀,隨著浪漫主義音樂的興起,高雅音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一時期的音樂家如貝多芬、肖邦等,創作出了許多傳世力作。到了20世紀,隨著現代主義音樂的興起,高雅音樂又經歷了一次變革,音樂家們試圖打破傳統的音樂規則和形式,創造出更加自由、個性化的音樂作品。高雅音樂在其發展歷程中,不斷吸收和融合各種文化元素,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世界音樂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
貝多芬説:“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法自拔的苦難。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高雅音樂之所以傳唱不衰,正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我們可以從中聽到人類最聖潔的情感、發自內心深處的呼喚以及最崇高的理想。它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超越時空,具有永恒的價值內涵。比如,無論何時何地,聽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我們總能瞬間調動所有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吶喊。正如音樂家舒曼所説:“不論你聽過多少遍,都會像自然現象一樣産生新的敬仰和驚嘆。只要世界上還有音樂存在,它就會世世代代傳下去。”再如,莫扎特的《魔笛》通過講述正義與邪惡、愛與責任等主題,啟迪人們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塑造人們的人格和品格;舒伯特的《搖籃曲》,讓人感受到音樂中的溫柔和寧靜,讓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獲得放鬆與舒緩,把壓力與焦慮驅散。
曲高和寡,普通觀眾對高雅音樂有距離感
近一段時間,為慶祝新年到來,國際指揮大師、著名交響樂團頻頻走進校園,為同學們送去了酣暢淋漓的表演。然而,面對眾多高規格的音樂會,同學們之間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反應。音樂會現場,多數同學正襟危坐,聽得津津有味,適時報以熱烈掌聲並喊出“bravo”(類似于傳統戲曲中的叫好);其中也有部分同學坐立不安,聽得昏昏欲睡,兩隻手無所適從,不知道該不該鼓掌、叫好,處境十分尷尬。
這種反差並不意外。對於古典樂迷或有一定音樂基礎的同學來説,能夠現場感受國際指揮大師的“音樂魔法”,這無疑是一種藝術享受。而對於帶著好奇心初次走進校園劇場感受高雅音樂的普通年輕觀眾來説,臺上指揮家、演奏家的嚴謹,台下觀眾的莊重,可能會讓部分學生感受到格格不入的距離感。
事實上,華貴深邃、嚴肅端莊的高雅音樂從誕生之初就與大眾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也使得高雅音樂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過程充滿挑戰。
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學生,之所以對高雅音樂有距離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雅音樂追求藝術高度、思想深度,創作和演出形成了眾多定式和慣例,對大眾的音樂素養、知識積累、審美能力、觀賞習慣等要求較高,對於一般觀眾來説,接受起來有難度。因此,走進劇院或校園劇場觀賞高雅音樂演出的,多數是音樂專業的師生以及音樂類相關從業者,普通觀眾、學生則相對有限。高雅音樂進校園面臨著這樣的情況:很多學生“因為不了解,所以沒興趣”。二是高雅音樂諸多“高高在上”的條條框框,也容易讓人産生距離感。比如,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高雅音樂演出對觀眾的身份、著裝、言談舉止等有著較為嚴苛的規定,對於普通觀眾或沒有接觸過高雅音樂的普通學生來説,不得不敬而遠之。此外,一些樂團開展高雅音樂進校園活動,策劃演出曲目時考慮不週,更多地考慮自己要演什麼,而不考慮觀眾需要什麼。完全陌生的節目單,將很多同學拒之門外。而且在演出中,相關各方對普通觀眾缺乏包容,更缺乏引導,面對部分年輕觀眾因缺乏常識而做出的不合時宜的舉止,往往選擇盛氣淩人的警告,甚至簡單粗暴的訓斥。這些“高高在上”的做法,勢必會打擊年輕觀眾進一步接觸高雅音樂的積極性。
因此,不管是高雅音樂的推廣普及,還是高雅音樂進校園活動的開展,部分從業者仍需不斷改進相關方式方法。否則,高雅音樂只能在小圈子裏打轉。
走近大眾,高雅音樂普及要以觀眾需求為導向
“大學青春交響樂響起四大名著主題曲,全場熱血沸騰”“音樂會交響樂團演奏《孤勇者》,台下小朋友自發合唱”……近兩年,交響樂團因為演繹觀眾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出圈”的案例越來越多,他們通過改進演出形式及曲目拉近了高雅音樂與觀眾的距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高雅音樂並非“高冷音樂”。
其實,近年來的歐美古典樂壇也在試圖改變自己過於拘謹、與觀眾較為疏遠的形象。西方一些著名的音樂節上,指揮家、演奏家頻頻與觀眾互動,盡情展現現場音樂的魅力,觀眾不必拘泥于服飾是否得體,也不必正襟危坐,大家在音樂中更加真情流露、隨心所欲,甚至有些觀眾一邊野餐一邊聽音樂。可見高雅音樂也不一定要高高在上、不接地氣。
高雅音樂只有走近大眾才能影響大眾,引領大眾,因此,高雅音樂普及,尤其是進校園活動更要以觀眾需求為導向,充分考慮受眾特點。一方面,要加強高雅音樂的宣傳普及,尤其要以“高雅音樂進校園”為抓手,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高雅音樂的奇妙世界。比如,廈門愛樂樂團在推動高雅音樂進校園活動時,針對校園青少年及兒童群體特點,用講、演、展相結合的方式,用孩子們熟悉的音樂旋律展現不同樂器的音色以及獨特的演奏魅力。演出曲目之間,由淺入深又不失趣味的講解,不留痕跡地將樂器特性、音樂歷史、藝術鑒賞等知識點串聯其中。同時,指揮家、演奏家與現場觀眾即時互動交流,在輕鬆歡樂的氛圍中,讓孩子們沉浸式感受到高雅音樂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高雅音樂要改變“高高在上”的姿態,尤其在面對年輕人時,要用年輕人的“語言”展現高雅音樂魅力,循序漸進,從培養興趣開始。比如,交響樂團進校園,演出中,不僅保留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舒伯特的《軍隊進行曲》、柴可夫斯基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等風格鮮明的經典曲目,還積極回應觀眾呼聲,演繹動畫片主題曲、四大名著電視劇主題曲等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曲目,熟悉的旋律響起,他們與高雅音樂又近了一步。
總之,高雅音樂從創作、演出、普及等各方面都不能忽視觀眾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其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真正走進大眾內心。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7日 13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