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舌尖上的戲曲

發佈時間:2023-12-22 14:37:0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池浚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京劇《豆汁記》中莫稽(俞振飛飾)用手指抹碗、吮手指。

  京劇《貴妃醉酒》中楊貴妃(梅蘭芳飾)用嘴銜酒杯。

  京劇《群英會》中周瑜(葉盛蘭飾)亮出杯底以示飲盡。

  京劇《時遷偷雞》中時遷(石曉亮飾)“吃火”。

【戲苑談趣】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民以食為天,天者,大也。”飲食關乎民生,戲曲也離不開吃喝。飲食不僅是劇中的情節要素,還能展示技巧、塑造人物、寄託情感、投射思想。讓我們走進戲曲的美食天地,感受“舌尖上的戲曲”。

有杯無酒 腦補宴席

戲曲以寫意傳神見長,有著“出之貴實,用之貴虛”的審美理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舞臺上不用實物,或只用部分實物,主要依靠演員虛擬化的表演,引導觀眾想像並不存在的景物。在有限的時空裏,通過表演,演員把觀眾帶入無限豐富的想像中,達到虛實相生。正如相聲大師侯寶林、郭啟儒在《戲劇雜談》中所説:

甲:京戲裏面也有吃喝場面,一表而過。説得挺闊氣:(道白)“酒宴擺下!”其實什麼也沒有,每人一個木頭酒杯,拿那個木頭酒壺,一斟就滿了。(斟三下)“請!”(用嘴學吹[三槍],邊吹邊做喝酒亮杯)“幹,告辭了!”飽了!

 乙:飽了?吃什麼了?

 甲:什麼也沒吃就飽了。

 乙:那怎麼不真吃呢?

 甲:真吃就沒意思啦!你真來四個菜一個湯,來個黃花魚,來個紅燒海參,老生把鬍子摘下來吃海參(做動作)。吃完嗓子也啞了,甭唱了。

 乙:那也唱不出來了。

 甲:再者説,人家觀眾買了票到劇場是來看藝術的,不是來看吃飯的。

俗話説“無酒不成席”,既然“不是來看吃飯的”,戲曲舞臺上的宴席往往索性成為“酒宴”,只喝酒不吃菜,既無食具也無菜肴。其實連酒都沒有,桌上只有一個空酒壺、幾個空酒杯。隨著一聲唸白“酒宴擺下”,飲宴開始,演員“無實物表演”推杯換盞,宴席的豐盛程度全憑演員表演與觀眾“腦補”。如此處理宴席場面,是為了把時間留給演員做戲、發揮技藝。

無論是皇宮內院、王府官邸、富貴人家的豪華盛筵,還是酒肆茶樓、客店閭裏的平常小宴,“擺宴”在戲曲舞臺上不勝枚舉。京劇《鴻門宴》中項羽、劉邦在宴席上進行一場決定興亡的暗戰;京劇《群英會》《借東風》中周瑜各有一次宴席場面,前者威懾蔣幹,後者計打黃蓋;京劇《戰宛城》中張繡家中設宴誘騙典韋赴宴,意圖盜戟;崑曲《連環計·小宴》中王允設家宴款待呂布、引薦貂蟬,巧施連環計;崑曲《義俠記·戲叔》中潘金蓮設宴勾引武松……

戲曲舞臺上表現生行飲酒,通常面對觀眾,右手端起酒杯置於面前,左手揚起水袖遮住口部,亮出杯底以示飲盡;凈行飲酒,也通常面對觀眾,一手端杯,另一手撩起一綹長髯,眉飛眼轉、鼻翅扇張,口角和臉上肌肉跳動著飲盡;旦行飲酒則往往不面對觀眾,多以水袖遮面,用單手或雙手執杯,側對或背對觀眾飲盡或灑掉。

京劇《貴妃醉酒》中為表現楊貴妃的醉態和悲怨感情,楊貴妃特意面對觀眾飲酒,還不以手執杯,而用嘴銜酒杯,隨喝隨下腰,表現醉臥在地喝酒的“放浪形骸”。

空碗無食 假戲真做

戲曲演員的粧容不適合真吃真喝,容易有損粧面,破壞美感;老生、凈行戴著髯口,更不可把髯口撩起或摘下來吃喝。因此戲曲舞臺上的吃喝假的多、真的少,演員大多借助器物假吃假喝。

京劇《豆汁記》中金玉奴借助一雙筷子、一個空碗,為莫稽端來豆汁充饑解寒。莫稽急喝燙嘴,就順著碗邊小口吸、大口喝,把筷子、碗底、碗邊都舔個遍,最後還用手指抹碗,再吮手指,讓觀眾覺得他真的把一碗豆汁喝得乾乾淨淨。同臺丑角甚至用“你真能表演,空碗燙舌頭”的臺詞插科打諢。

豫劇《花打朝·吃席》中程七奶奶去羅府赴宴,桌上只有一個個空碗碟,演員通過筷子與空碗表現豪爽飲宴的場景。豫劇大師馬金鳳思考,七奶奶吃的是鯉魚還是鯽魚?是清蒸還是紅燒?為什麼要來回吸溜?於是她請廚師到家中,把河南人愛吃的幾種魚按不同做法都做一遍給她看看、嘗嘗,用真實的生活體驗充實表演程式。

京劇《武松打虎》中武松暢飲十八碗酒,先以小碗盛酒用一隻手拿起來喝,後換大碗盛酒用雙手端起來喝,最後乾脆捧起酒罈子對著嘴一口氣喝個底朝天。碗中和壇中並無酒,靠演員用一系列虛擬動作完成喝酒,既刻畫了武松的豪俠性格,又為之後的打虎作了鋪墊。

有器皿而無食物的情況,還有京劇《竇娥冤》中張母喝的羊肚湯以空碗代替;崑曲《浣紗記》中浣紗女籃中的飯與饃以空籃子蓋上白布代替;京劇《武家坡》中王寶釧挖的野菜以空籃子代替等。

有菜不吃 道具擔當

雖然戲曲追求“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大體則有,定法則無”的表演規則,大處寫意、小處寫實,但在必要的場景中,仍需出現食物的實體形態。

越劇《何文秀·桑園訪妻》中何文秀尋訪桑園,看到妻子王蘭英給自己擺放的供品時,將“白鲞紅燉天堂肉、油煎魚兒撲鼻香、香菌蘑菇燉豆腐、白菜香幹炒千張、醬燒胡桃濃又濃、醬油花椒醉花生”一一演唱出來,食物的樣子也呈現在供桌上。唱腔與道具相結合,不僅烘托了劇中人的心境,還反映了江浙地區獨具特色的供奉祭品風俗。

使用道具食物而不食用的情況,還有京劇《望江亭》中譚記兒的金色大鯉魚;京劇《刺王僚》中專諸手捧的鮮魚;京劇《打瓜園》中的西瓜;京劇《失子驚瘋》中的糕乾等。

有名無形 口頭描述

在一些劇目中,食物並不真實出現,而是以概念形式存在於演員的口頭唱念中,這些食物在劇中通常具有獨特的寓意。

京劇《曹操與楊修》中楊修解讀曹操軍中密碼“雞肋”這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食物。雞肋既標誌著曹操與楊修的最終決裂,也斷送了一代英才楊修的性命。《烏盆記》中張別古以“豬頭三牲,一塊豆腐和白菜”作為還願供奉,向城隍爺許願,在戲謔中表現了古代底層百姓的淒苦無奈。

有時,食物也能表達人物的心緒。京劇《法門寺》中賈桂得到趙廉的賄賂後,吩咐下人將自己的“牛奶、炸年糕、冰糖蓮子”等系列“甜品套餐”給趙廉享用,表達了賈桂的愉悅心情。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中,評劇藝術家趙麗蓉在小品《打工奇遇》中演唱的做飯小曲“我做的是爆肚炒肉熘魚片,醋熘腰子炸排骨,松花變蛋白菱藕,海蜇拌肚滋味足,四涼四熱八碟菜,白乾老酒燙一壺”,家喻戶曉、人人傳唱。這一唱段源自評劇《馬寡婦開店》,劇中李氏通過快節奏“垛板”唱腔,表達對英俊小生狄仁傑的喜愛,突出她內心的激動。

有吃有技 特例演繹

戲曲舞臺上對飲食的呈現方式不盡相同,在特殊的表演處理和規定情境下,偶爾會打破假吃假喝的原則,出現真吃真喝的情況,但這不屬常態。

京劇《鬧天宮·偷桃盜丹》中,在桌子上擺放了酒壺酒鬥和數盤仙桃道具。為表現孫悟空的桀驁不馴、無法無天,演員在音樂中借助道具表演喝酒、抓桃毛、吃桃等一系列動作。京劇名家李萬春演出該劇時,將仙桃道具改為真實蘋果,轉圈啃皮而皮不斷,最後從口中抻出一長條果皮,總能博得滿堂彩。

借吃來展示表演特技,是戲曲演員的拿手好戲。京劇《時遷偷雞》中的時遷通過當場真吃表現吃雞情節,但吃的不是真雞,而是用紙片代替雞,點燃紙片後帶著火一起吃進嘴裏,表示吃的是烤熟的雞肉,稱為“吃火”。為表現吃雞頭、雞胸脯、雞翅膀、雞屁股,要吃四口火,第一口火放在嘴裏要嚼,第二口和第三口要趁著火焰燃燒吹出煙和火星,第四口還要噴出火苗。這項技巧難度甚高,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若方法不得當,口腔容易被火燙傷。避免燙傷的訣竅在於:把紙點著後,在火苗最旺時猛地往嘴裏放,放的時候要往外哈氣,把火苗噴出去;放到裏邊趕緊閉嘴,火就滅了;往外吹火星時,只要記住吹氣、別吸氣,就不會燒嘴。這魔術式的吃火表演既展示了絕技,又充滿著諧趣,令觀眾為之驚嘆。

京劇名家張雲溪回憶,過去京劇《臨江驛》中有真吃的表演:“戲裏女主人公張翠娥因被害發配,隨解差避雨在館驛的門樓下,兩人在這段戲裏就當場真吃燒餅或其他食物。”丑角扮演的解差“大口地咬,滿嘴地嚼,伸著脖子瞪著眼強往肚裏咽,觀眾見此莫不笑聲隨起”,誇張的表演讓觀眾既好笑又同情。川劇《賣水記》中落難秀才李彥貴狼吞虎咽地真吃包子,吃完後把盤子舔了又舔。有的演員在京劇《梅玉配》中演徐廷梅真吃包子,在豫劇《七品芝麻官》中演唐成吃真白薯,在京劇《玉堂春》中演沈燕林吃真麵條,通過真實通俗的表演取得特殊的舞臺效果。

人生百味 世間百態

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戲曲藝術有著深刻影響。戲曲對飲食的表現可具象、可抽象,可真實、可虛擬,都離不開戲曲舞臺的法則和演員精到的表演。

戲迷觀劇如品嘗酒食,講究有“味”。臺上人生百味,酸甜折射喜怒;台下世間百態,食品照見人品。觀眾在戲曲的饕餮盛宴中回味無窮,透過“舌尖上的戲曲”,觀抑揚褒貶、品悲歡離合、感世事變遷、尋內心慰藉。以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幹飯之人不為飯。

(作者:池浚,係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故宮博物院博士後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