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東西問|張禮:海外華文教育如何架起文明交流互鑒之橋?

發佈時間:2023-12-21 08:39:5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吳侃 金旭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題:海外華文教育如何架起文明交流互鑒之橋?

——專訪暨南大學漢語國際推廣中心主任、華文學院副院長張禮


第五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于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這場盛會如何助力海外華校探索高品質發展之路?數字技術在海外華文教學中有怎樣的新應用?華文教育如何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暨南大學漢語國際推廣中心主任、華文學院副院長張禮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華文教育的定義是什麼?有怎樣的特徵?當前海外華文教育發展概況如何?

張禮:華文教育主要是指對華裔子弟進行的中華語言文化教育。一般情況下,在華僑華人家庭,孩子一齣生就接受長輩的相關教育,之後到華文學校跟著老師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這些都是華文教育。

華文教育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傳承性、自發性和域外性。傳承性指老一輩華僑華人將中華語言文化、道德觀念和禮儀習俗等傳承給下一代;自發性指華僑華人在海外自發建校辦學,自覺傳承中華文化;域外性指華文教育主要在海外進行。

從社會工作開展的角度來看,現在關注度較高的華文教育主要是指華校教育。業界普遍認為,由於客觀條件制約,當前華文教育發展還存在很多困難,但整體發展穩健向好。具體而言,從規模分佈來看,海外華校數以萬計,分佈在上百個國家和地區,華文教師超過十五萬人,在校學生有兩三百萬人,規模和數量可觀;從區域差異來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華文教育發展差異較大,表現在場地、教師、學生、辦學形式、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從發展環境來看,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社會政治因素以及語言教育文化政策等影響華文教育的發展;從教學要素來看,華文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時俱進,講述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命力。

中新社記者:當前,海外華文教育在教師、教材和教法(以下簡稱“三教”)上呈現怎樣的新特點?如何解決海外華文教育在“三教”方面存在的老問題?

張禮:海外華文教育在“三教”方面存在區域性差異,但從整體上來看,華文教師隊伍在不斷擴大,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趨勢明顯;教材更追求針對性、適用性和本土化,自主編寫意識和能力在提升;教法方面更講究技巧性、有效性,注重與教育技巧的結合,注重多元要素輔助華文教學,這也是華文師資更專業的表現。

華文教育存在的老問題,包括缺乏師資、缺少適用度高的教材和教學資源、教法不足等。“強教必先強師”,推動“三教”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加強教師培養。可加大線上線下培訓規模,培養具有較強研究能力的華文教育專業化、本土化、高學歷人才,在延續傳統教學法、教學技能培訓的同時,幫助教師更新觀念,提高利用教學資源、編寫教學材料、統籌課程設計等能力,幫助華校管理者更新辦學理念,提升引領力和領導力。

海外華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土華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造血能力,因地制宜推動教材和教法本土化、辦學理念和管理方式現代化。本土華文教師自主編寫教材,或中外合作編寫,華文教材的不適應性會逐步改善,如涉及當地的人物、故事、歷史等,由當地教師編寫可能更恰當。在教法方面,可探索實景教學等方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唐人街識讀中文標識、在中餐館看中文功能表、用中文講解風景名勝等,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學習、運用中文。

中新社記者:本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的主題是“推動華文教育高品質發展,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海外華校在朝著“標準化、正規化、專業化、資訊化”(以下簡稱“四化”)目標邁進,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進程中還面臨哪些瓶頸?該如何突破?

張禮:“四化”各有側重,標準化側重教學內容,正規化側重學校建設及管理,專業化側重師資,資訊化側重教學手段、資源開發等。如果每一所華校在“四化”方面做到位,華文教育提質增效不在話下。但“四化”建設是引領性的,海外華文學校基本上是自發自主辦學,受當地辦學環境、經費、師資、生源等主客觀條件制約。因此,需要加強國內外合作與互助,共同推動華文教育的進步和發展。

華文學校的“四化”發展,一方面要靠中國國內相關部門系統的統籌協調,加大在課程標準研製、資訊化資源建設等方面的支援和幫扶;另一方面,華校也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步步把“四化”做實。近年來,國內相關部門和高校開展了不少工作,可以總結經驗,梳理出助力“四化”發展更細緻的思路。海外有條件的華校可以主動先行先試,為其他華校樹立榜樣,提供模式。目前,歐美和東南亞都有一些華校已經啟動“四化”建設。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人工智慧、雲技術、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涌現為教育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數字技術在海外華文教學中有怎樣的新應用?華文學校如何運用新技術創新華文教育實踐?

張禮:目前,華文教育界對新技術的關注度、認可度和接受度很高。如實景課堂、網路課程、虛擬課堂、雲服務平臺、中文學習類APP等在一些華文學校獲得應用和推廣,教師對技術的掌握與應用能力也逐步提升,特別是年輕教師在這方面很擅長。數字學習環境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中華文化魅力,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新技術的應用需要人才,有匹配的設施設備。由於華文教育的特殊性和發展條件限制,新技術在華文教育領域的應用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華文教育可以建立數字素材平臺,實現資源共建共用共用;同時根據華文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合理應用新技術,避免過度依賴技術而忽略教育本身的需求和目標;另外華文學校也可以開展科學教育,如有的華校開展編程和機器人等課程,定期舉辦科技競賽等活動,將科技與中文學習相結合,提升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

中新社記者:海外華文教育如何將課堂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緊密結合,承擔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使命?

張禮: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密不可分,語言和文化並重,是華文教育的特別之處。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承傳播,華僑華人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條件,可以説每個人都是天然的傳承者、傳播者,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影響周邊很多人。

華文學校也非常歡迎非華裔學生,很多華校辦學品質高,得到當地民眾認可,如在馬來西亞,大部分的華文學校非華裔學生佔比接近四分之一,有的甚至超過一半。在東南亞,許多非華裔學生因掌握中文而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華文教育為當地社會了解、學習中華語言文化創造了條件,並盡最大努力滿足當地的需求。很多華校還積極參加當地的文化嘉年華活動,為當地民眾展示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平臺。

中新社記者:海外華文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務當地?在助推多元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如何進一步發揮作用?

張禮:華文教育是華裔族群的語言文化傳承教育。在辦好中華語言文化教育的基礎上,華文學校也要考慮如何銜接當地國民教育或其他教育形式,與當地其他學校、社區、企業等合作,獲得更多認可和支援。例如一些華校與當地企業合作,幫助企業培養中文人才;還有一些華校與當地學校合作,開設中文課程。

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方面,華文教育也能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華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樹立尊重包容、互學互鑒的心態,將多元文化元素融入教材編寫、課堂教學、中文表達、文化活動等方面。例如,在編寫本土化的華文教材中,既用中文講述中國故事和傳統文化,也用中文講述當地的故事,將中外文化中的亮點融合在一起。華文學校也可以發揮平臺優勢,把中華優秀文化展示充分,把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講清楚、教明白,更深入具體地開展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完)

受訪者簡介:

張禮,暨南大學漢語國際推廣中心主任、華文學院副院長,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長期從事華文教育工作,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7項,主持編寫華文教材2套,發表專業論文、撰寫研究報告20多篇,多篇被國家及省市相關部門採納。曾赴海外20多個華文教育較為集中的國家開展專題調研或授課。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