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茅獎作品《張居正》首登北京人藝舞臺 展現歷史劇的現代思考

發佈時間:2023-12-25 11:31:3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中國網北京12月25日訊 (記者 秦金月)12月22日,北京人藝在冬至日這天迎來了跨年大戲——原創歷史劇《張居正》的首演。本劇將在首都劇場連演21場,陪觀眾一起大戲跨年。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張居正的改革舉措與歷史貢獻不僅留在了歷史長河中,也被後世人以多種角度進行評説。2002年著名作家熊召政創作的四卷長篇小説《張居正》正式出版,于2005年摘得“茅盾文學獎”,之後由作者本人改編的影視劇也引發了觀劇熱潮。在此基礎上,北京人藝力邀原作者熊召政將這一題材改編為話劇,在人藝舞臺上呈現這位改革家的歷程。為此編劇熊召政歷時四年,九易其稿,一改小説原有架構,為人藝量身打造了全新的劇本。

熊召政談及創作時表示,自己為這個劇的創作盡了最大的努力,也真切地體會到了北京人藝的戲比天大。導演兼主演馮遠征稱,本劇的文本創作過程真正體現了作者的大家風範。“為了創作好這部作品,熊老師一次又一次對劇本進行修改,力求更符合話劇舞臺的表現形式,直到呈現出一個最鍥合雙方心目中舞臺呈現要求的作品。”   

《張居正》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小寧)

話劇《張居正》在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長內高度凝練,集中表現了張居正改革的心路歷程與反思,給人以強大的心理衝擊力,展現了一個改革家的理想與勇氣、胸懷與擔當。“我們並不只是在講一個歷史人物的一生,而是要表現他的改革精神,讓當下的我們去思考應該如何去改革創新,如何擔起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馮遠征表示,希望觀眾能夠感受到歷史劇的現代思考。

與北京人藝以往現實主義風格的歷史劇不同,此次《張居正》是北京人藝對歷史劇表達的一次全新探索。作品中從結構到敘事都讓人耳目一新。該劇一改傳統歷史劇的線性邏輯,用現實與非現實兩條線索並行、交替敘事,一條選取張居正人生中擔任首輔的重要事件為節點,串聯起他整個改革之路;另一條則大膽想像,用非現實的手法展開他身後的一些思索,打通現實與想像;同時加上第三條線索,讓成年與少年的萬曆皇帝隔空對話。導演閆銳認為:“這樣的表達超越了時間與空間,呈現出一種歷史的縱深感,讓人得以從不同層面去回看歷史,回溯張居正改革的真正價值與意義。”

《張居正》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小寧)

現實與非現實,真實與想像,在《張居正》中實現了連接。更通過不同人物在不同空間的相互交匯,全方位展現張居正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周圍人錯綜複雜的關係。

作為北京人藝中青年演員合力打造的作品,此次《張居正》的表演,不僅對於青年演員提出抱有熱情,學習進步和提高的要求,更對已經站在舞台中間的中生代演員提出更高目標,“敢於挑戰自己,走出‘舒適區’去打破交流判斷和説臺詞的習慣,找到不同感受。”導演馮遠征這樣要求每一個演員。由於劇中不僅要有現實層面的表演,還需要在非現實層面找到一種表達,用想像去建立起一種表演,“觀眾在一些想像空間裏,看到的表達是溫暖的、戲謔的甚至是歡樂的。”

曾經成功塑造過司馬遷、杜甫、顧貞觀等一系列歷史文化人物的馮遠征,第一次飾演一位改革家,他認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展現張居正這個人物豐富的層次,“他首先是個人,但他的喜怒哀樂又不同於普通人。現實中的他是有胸襟有氣魄的改革家,臨危受命,表面波瀾不驚,但內心也有焦躁不安,等到他身後回看自己,則更是包容的,理解的,看淡了自己個人的境遇,放在更廣闊的歷史層面去看待改革和反思自己。”

《張居正》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小寧)

話劇《張居正》空靈、流暢、簡約的舞美風格,營造出極具東方審美意境的戲劇空間。舞臺上,靈感來自故宮大殿的八根紅色立柱構建起整個表演空間,多媒體的數字影像協助構建起跨越時間的空間感。整個舞臺隨著場景的轉換“絲滑”流動,打破了真實與想像的邊界,在實與虛、明與暗之間實現連接和共融。演出中沒有幕與幕之間暗場、轉場的間歇,全部場景的轉換都伴隨演出流動進行,大氣悠揚的音樂貫穿其中,帶觀眾“一鏡到底”地感受自由與流暢。融合傳統與現代風格的精美服裝,兼具厚重與靈動,讓歷史劇符合時代訴求的同時更具當代審美意味。

本輪演出將持續至1月14日。

《張居正》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小寧)

《張居正》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小寧)

《張居正》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小寧)

《張居正》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小寧)

《張居正》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小寧)

《張居正》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攝影:李春光 王小寧)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