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網路微短劇的監管力度再度加碼。
近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再次公佈針對網路微短劇治理的七大舉措,包括加快制定《網路微短劇創作生産與內容審核細則》、研究推動網路微短劇App和“小程式”納入日常機構管理等。隨後,抖音、快手、微信等平臺陸續發佈公告,相繼下架違規微短劇,並對違規推廣微短劇的賬號進行處置。
近年來,一些短小精悍、衝突感強的網路微短劇,通過脫離現實、誇張離譜的劇情,逐漸成為令一些網民“上頭”的“電子榨菜”。自去年以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持續開展治理工作,併發布多項管理措施。其中《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微短劇管理 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網路微短劇,因其製作成本低、內容輕量化、傳播分眾化等特徵,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藝術形式、業務模式、傳播方式的新興網路文藝樣態。但一種新興的“小程式”類網路微短劇利用技術手段脫離監管,發展快、勢頭猛、不規範、問題多,形成對主流作品“劣幣驅逐良幣”的擠出效應,對網路傳播秩序造成衝擊。
編劇動動手指,50萬變5億
作為編劇,在杭州原上慕光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工作的劉宇陽很早就感受到了監管的力度。
去年9月,劉宇陽應合作方邀約進入微短劇行業進行劇本創作工作。他記得那時一些網路微短劇製作的門檻很低。“為了掙錢,有些人根本不會在意短劇的品質。”
陳年(化名)是一家小説閱讀網站的責編,他告訴記者,這波監管政策下發前,他接手的網路微短劇,一切都為“爽感”服務。他還在社交網站上分享過爆款短劇的特點,比如“如果一個編劇在文章中描述稱,‘總裁花50萬元包下這個場子’,他會將50萬元改為5億元”。
陳年表示,在短劇中,錢不是真的錢,只是為了滿足人們心中幻想的存在。而人物要有看點,就要突出“極致”思維。他發現,很多爆款的網路微短劇,就是因為突出了主人公性格中極度的惡、極度的勢利、極度的反智等特徵,才讓微短劇有了“賣點”。
這也不免使得一些短劇劍走偏鋒,打起了擦邊球。如已被下架的《黑蓮花上位手冊》情節裏,劇中女主角將已經流放的父親毒死,借他人之手打死主母,在大牢中燒死同父異母的姐姐,幾乎無人逃離死亡命運。
記者發現,許多網路微短劇的故事情節很相似。女頻劇(以女性為劇情主體)以虐戀、拯救、甜寵、宮鬥為主線,男頻劇(以男性為劇情主體)多以重生、逆襲、暴富、復仇為主。
面對當下火熱的網路微短劇行業,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孫佳山認為,網路微短劇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新的媒介文藝形態,“目前還處於成長期”。他表示,一些網路微短劇問題頻發是因為一些從業者將微短劇視為牟利的工具,為獲取更多經濟利益,在微短劇創作過程中存在故意降智和消費主義至上等傾向,侵蝕主流價值觀。
陳年告訴記者,網路微短劇最大的特點是“短”。有些一集一分鐘,有的一共80集,前10集的臺詞字數在800-1000字左右,此後的劇情在500字左右。他接手的微短劇,劇本15天內可以寫完,加上後期拍攝製作的時間,平均每45天一個製作週期,完成很快就可以上線。
作為一名在傳統影視行業工作十餘年的編劇,陳辰(化名)看到,在極短的製作週期內,一些網路微短劇對精品的要求並不多。與平均每集40分鐘的長劇相比,短劇很難立體塑造齣劇情中的人物和情節。
“現在一些微短劇的劇本欠缺最基本的打磨,人物難以在邏輯上形成閉環。”劉宇陽坦言,只要編劇敲敲鍵盤,普通打工人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戰神”,畏畏縮縮的贅婿也可以是隱藏高貴身份的富翁,不需要過多的內在邏輯。
面對當前網路微短劇行業中産生的問題,孫佳山認為,想要取得長足發展,對於不符合規範的劇情,社會需要做必要的引導與監管。監管力度加碼後,有的從業者開始反思,網路微短劇行業必須從“拼量”轉向“走質”。陳年説,為了更好地打磨文本,他現在設計劇情時會融入一些社會熱點、突出人物的複雜性。“劇本應該體現出編劇對現實社會的理解和思考。”
劉宇陽從製作成本的角度觀察到,以前投資在30萬元左右的微短劇就算是精品,現在這些只能算是中低端製作,而製作精良的劇,成本在100萬元左右。陳辰也注意到微短劇精品化的問題,他所在的公司在橫店有專業的微短劇生産製作團隊。“最開始一些劇組會在橫店找跑龍套的演員做微短劇主角,人手不夠時,攝影師也需要兼職拍戲。”但現在陳辰發現,已經有拍攝網路大電影(以網路平臺為首發的電影,時長超過60分鐘)和長視頻經驗的專業影視從業人員加入,一些網路微短劇的製作更為精良,製作團隊的工資和拍攝成本也在提高。
劇情越狗血越容易“上頭”
讓一些網民如此“上頭”的網路微短劇,究竟在吸引誰觀看?90後女孩白雪是網路微短劇觀眾,她告訴記者,自己一開始並不能接受看這種“又土又low”的短劇,甚至很反感裏面的擦邊劇情。但後來她發現,看網路微短劇可以消磨時間,滿足她內心的情感需求。白雪生活在二線城市,由於單位人事關係複雜,重復性工作多,回家後,“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放空大腦”。
看網路微短劇逐漸變成了一種解壓的過程。白雪感嘆,平時看劇,她“甜”的吃多了,就想看點“虐”的。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就是網文愛好者,喜歡“霸道總裁”“繼承億萬家産”的人物設定,但網文字數偏多,作者為了稿費可以日更3000字,注水嚴重,看到最後往往情節變得十分渙散,讀不下去。
但現在網路微短劇多反轉,節奏性強,每集末尾還會為觀眾留好“鉤子”,讓大家産生解鎖下一集的慾望。白雪也知道,“劇情是挺土的,但似乎越狗血越上頭。”
《2023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微短劇用戶中,中低收入人群佔比在70%以上,短劇行業內對受眾的定位就是中老年群體、下沉用戶,平臺短劇以女性用戶為主,小程式短劇以男性用戶為主。
在孫佳山看來,網路微短劇實際上是一種快餐文化,在於抓住社會個體愈發稀缺的注意力,為人們提供更加碎片化的體驗,充當了抒發社會情緒的“解壓閥”,但也不免會引發一些文化隱憂。多數網路微短劇在有限的時長內,竭盡所能在影片中抒發情緒、張力、矛盾,這也勢必意味著,它要刪減掉交代複雜情緒産生的過程,從而産生一種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判斷導向。
孫佳山認為,一些觀眾並不期待在網路微短劇中獲得特別藝術化的、精緻的觀看體驗,只要能在碎片化的時間內産生情緒共振,通過通俗類型文藝的快感反饋機制,排解情緒,就已經達到微短劇的“情緒按摩”功效。
各方權益保護亟待加強
一些微短劇從業者告訴記者,早在2019年,“豎屏”類網路微短劇的火爆就已悄然開始。
這一年,由短視頻平臺推出的網路微短劇,全網總播放量就突破4億人次。還有的短視頻平臺把微短劇稱作“明天的劇集”。
中信建投發佈的研報顯示,微短劇行業的月充值金額已從今年6月的4000萬元增長至10月的6000萬元。入場微短劇行業一年的某MCN公司負責人李力(化名)向記者透露,用戶充值付費只是微短劇獲取利潤的方式之一,“盈利主要靠平臺方的投流”。
李力稱,網路微短劇的投流,相當於資訊流廣告。即先投入一部分錢去吸引用戶,讓用戶從短視頻平臺轉跳至小程式或客戶端觀看充值,如果觀眾對劇集的反饋效果好,平臺試水回本後再進行下一輪投放,“類似資本市場中的加杠桿和滾雪球”。
這些網路微短劇像是無孔不入的小廣告,以視頻推送的形式,在人們刷短視頻時穿插進來。一旦想要看下去,付費跳轉的界面就會出現。據白雪觀察,多數短劇從11集往後的內容就需要付費充值才能觀看,像是平臺設置的“付費點”。
記者登錄一個小程式後觀察到,網路微短劇通常為80-100集,主要有兩種付費方式:一是按不同價格單次解鎖內容,充值數額為29.9元、39.9元、59.9元;另一種是購買年卡,通常會員價為365元/年、298元/年。完整看完一部短劇,可能會花費幾十元或上百元不等。
白雪覺得網路微短劇付費規則並不清晰。一次,她在平臺要求下免密支付0.1元成為會員,可以觀看全部視頻。但等到她充值後才發現這是個騙局,因為免密支付的原因,隨後她被平臺自動扣費298元,想把錢退回來,發現根本沒有客服聯繫渠道。還有網友稱,在某短視頻平臺上刷微短劇,網路廣告上宣稱“9.9元解鎖本劇全集”,但僅看到一半就被要求再充值。
除了侵犯消費者權益,版權問題也是産生糾紛的重災區。
據陳辰介紹,現在網路微短劇的劇本主要依靠平臺自製與版權購買兩種方式,但劇本在版權上容易引起糾紛,很多所謂的“爆款”都依靠類似的模板和劇情,同質化問題相當嚴重,導致這個行業的創作氛圍愈發功利。
“還存在一定的騙稿現象。”陳辰説,他碰到過很多年輕編劇,因為剛入行不懂得保護自身權益,經常是已經被盜用了創業大綱或故事情節創意還蒙在鼓裏,“等自己的劇本被拍出來後,才發現被對方騙了”。面對侵權行為,有的年輕編劇並沒有選擇主動維權。一方面是因為維權需要投入較多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另一方面是因為小程式微短劇的故事同質化問題嚴重,難以界定劇本創意和大綱屬於創作者本人。“似乎只能自認倒楣。”陳辰説。
網路微短劇衝上“高速路”後,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加入分一杯羹。
但劉宇陽發現,相比于前兩年,現在網路微短劇行業內出爆款的可能性在降低,很多平臺方是抱著賭徒心態在投資。“太多人進入到行業內,蛋糕就這麼大,利潤不如往常。”
出海似乎成為一種新嘗試。記者從多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現階段出海微短劇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把國內的小程式劇的配音及字幕翻譯成英文;另一類是本土攝製劇,採取內地團隊+海外人員共同製作的方式,在海外拍攝。
但出海微短劇從拍攝到製作也面對不小的困難。由於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一些公司製作的劇數據也較為慘澹。與此同時,出海微短劇的成本也高於國內製作。
網路微短劇在海外“卷”向何方,仍未可知。但多數從業者表示,監管加碼後,將推動網路微短劇行業朝著更加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悅 記者 寧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