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大道通衢——王伯敏繪畫藝術的正大氣象

發佈時間:2023-12-26 16:18:18 | 來源:中國網文化 | 作者:陸一飛 | 責任編輯:張靜

2023年12月29日,是中國山水畫大師、美術史學泰斗王伯敏先生辭世十週年紀念日。

在這個異常寒冷的日子裏,我們重新閱讀王伯敏先生的書畫遺珍和詩文,讓我們又如同面對他善良又堅定的目光。

王伯敏,這位中國繪畫史研究的當代奠基人,一位非凡的中國畫家,1924年生於浙江台州,1947年畢業于上海美專,受業于國畫大師黃賓虹先生,又是徐悲鴻先生的研究生。

王伯敏作品《風和日麗之圖》

1948年秋,由潘天壽、汪勗予推薦,黃賓虹受聘于杭州國立藝專任教授。1952年7月,在黃賓虹先生的推薦下,年僅28歲的王伯敏由溫州師範調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原杭州國立藝專)任教,居棲霞嶺十九號藝專宿舍。從1952年直到1955年3月黃賓虹去世,王伯敏與恩師比鄰而居,協助恩師整理“口述著作”,朝夕侍從,心心相應。

1952年,王伯敏將其編寫的《中國繪畫史》初稿呈黃賓虹先生審閱,賓翁看後批了八個字:“寫史要實,理論要明”,並在日後寫詩讚王伯敏:“一個甌山越海人,長年劬學竹相鄰,論評南北千家畫,君有才華勝愛賓”。

王伯敏作品《蒼茫清幽》

王伯敏的山水畫,歷來受各家重視,被譽為:“學者妙造”。潘天壽先生曾對王伯敏山水有這樣的題讚:“山水以蒼茫渾厚為難。吾見伯敏此幀是得蒼茫渾厚者,至為難得……”

趙樸初先生在題王伯敏《富春山水圖》中這樣寫到:“一卷畫如黃大癡,構思妙若雨催詩。紫峰愛作連城璧,不負半唐立意奇……”

王伯敏先生從1952年直到2013年,長期任教中國美術學院,是中國美術史學科的傑出帶頭人。先生的學術和藝術成就,已成為全國藝術學子嚮往的導師。

1992年國務院頒獎,表彰王伯敏“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作出突出貢獻”,2009年獲國家美術最高獎——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被譽為“畫史通儒”、“七史罕人”,是公認的中國美術史研究第一人。

王伯敏作品《畫山水序之圖》

一、畫之大者

越山崩崩,浙水泱泱……王伯敏在學術之外長期對繪畫創作有著更深探索和體悟,到了晚年,突然發出耀眼的光芒,創作出了許多氣勢磅薄的巨幅山水,健筆縱橫、墨華璀璨,他的藝術創作進入了“蒼鬱璀璨”的盛年期,尤其以八十歲之後的作品,無論山水竹石,都比以往更具神采,通向心無挂礙的自由之境。

王伯敏作品《晴雪》

王先生曾説:“我是為理想而作畫,為自己的追求而畫畫……”

他的山水畫,以踏實的筆墨為依據,以境界縱橫為流露,以表達內美為本懷,幾經嬗變、不斷昇華。“筆墨之美”、“樸拙之美”、“學養之美”,“大雅境界”獨步于畫壇,成為中國山水畫在這個時代的新高度。

“吾道心存拙,不求小巧榮。” “揮毫重磊落,點染莫求全”……這些詩句他自己曾注:當重磊落昂藏之氣。王伯敏一生,對藝術、對審美和對老師黃賓虹的理解和推崇,成為他以“內美”的核心思想。中華文明自漢唐以來中正至大、君子堂堂的正大氣象,如洪鍾大呂一般,成為這個民族的審美標桿和精神高度。王伯敏先生一生的藝術實踐,正是在這種正大氣象的呼應和召喚下,成為其文化精神的支柱,並且在他的繪畫藝術中盡情渲淌。“大樸天真、萬境從容”,是他晚年繪畫的真面目。

王伯敏作品《半唐齋論畫詩》

文以載道,畫為心聲。王伯敏晚年,學術之餘,一直在默默錘鍊著自己的畫風。直到十年前,2013年夏,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王伯敏書畫展”,這是九十高齡的王伯敏先生的第一個畫展。這個時候,大家才有機會看到王先生晚年力作,看到了超越技法、純潔無瑕的大墨境界,看到“潤含春雨,元氣淋漓”的詩性般的墨彩篇章……

王伯敏作品《晨曦》

畫之大者大在氣象。他的畫,靈動質樸中氣宇軒昂、盈尺盈丈都瀰漫著廟堂正大之氣。

二、點燈人

他是一位跨界的宗師,是一位人文正脈的集大成者。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文化的民族性一直是王伯敏先生的核心著眼點,他深知,跨界是為了回歸本源,除了他在繪畫史、藝術創作正向的巨大影響力的同時,他對祖國傳統文化諸多方面進行著不遺餘力地研究、探索和無私的付出,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熱忱,更付出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王伯敏作品《竹塢》

王伯敏因著《中國繪畫史》《中國版畫史》《中國美術通史》被沙孟海先生盛讚為“三史罕人”,其中《中國版畫史》和後來著的《少數民族美術史》《中國剪紙美術史》等等專題美術門類的研究,尤其對偏冷門美術文化專題研究、民間藝術研究、對敦煌山水色變研究,古代肖像印、文人畫、詩詞、茶文化、禪畫……對於這些屬於國家非遺項目提出之前的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傳承,王伯敏早已在默默地做著……他的擔荷填補著我國甚至是世界藝術史範圍的一個又一個空白,由於他的影響力,加上他的堅守和力推,這些稍縱即逝的傳統文化得以保護和留存,這正是他的智慧和前瞻性。他在晚年提出了“域藏之美”“精神空間”等一系列極具學科前瞻性的文化方向,弘揚個性之美,呼喚靈魂審美,他身體力行並引領著無數人們探索和前行。

他的一生努力,遠遠超越了一個畫家的技法格局,他的胸懷和願景遠遠走在了這個時代的前列。

他不僅僅是一位畫家和學者,他更是一位全方位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點燈人”,他的修為、他的風骨、他的奉獻、他的無私,深深感召著大家,讓更多人去堅守,去做貌似的“無用”。這種久違了的人文風骨的感召,讓人們心有所感,心有所依,並且,讓越來越多志同道合者引起共鳴。

他又是燈塔,他點亮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照亮著大家對美的認知、理解和堅守,點亮了人們的心燈。也許正因為他的一句二句話,影響著大家的一生,一字師,折一事終一生,讓大家看到希望和信心,相信並一直去做。

王伯敏作品《巴山蜀水》

三、看到未來,回到人心

十年轉瞬過去,十年前王伯敏先生的去世,他並不是真的離開,是一個新的文化時代的開始。這十年,大家的努力,正在真正驗證著人文正脈這條通衢大道。

“大樸天真”,來自於自然,更來自於心性。審美是人類的心靈之燈,是真善美的落實處。久遠以來藝術被人為以技術、風格的模式化相傳承,技術的藝術,一直主導著這一領域。而心性藝術一直存在,卻一直被隱藏著,中國藝術幾乎成了一部藝術的技術史,心性藝術重心靈、重感通,天性的流露、心性的舒展才是創造力和浪漫主義的源泉,藝術因為有了心性的翅膀,才有了靈魂。

王伯敏作品《碧江》

魯迅先生曾説: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光。王伯敏先生一生的實踐,守住了民族文化的脊梁和高度,展現了我們該有的文化自信。

這十年,重塑審美公共的價值觀成了時代的選擇。十年前王老就交給我們打開藝術公共價值大門的“鑰匙”:發現中國文化中的心性的美,創造與時代呼應的美,傳播點亮人心的美……

王伯敏作品《舟行》

王伯敏作品《山居》

風吹大地萬花開,“一萬個太陽”藝術+公益的提出和踐行,我們追尋著王伯敏先生的足跡,用藝術點亮心燈,期待看原生原創的傳統文化藝術走出象牙之塔,鮮活地融入時代,並成為文化的世界語。以中華上古文明作為創作研究主要載體,“文明的心光”系列課題巡展的開啟,呼喚更多人回到審美的源頭,回到生生不息的美的國度。

心是一扇門,關鍵在“開”和“閉”一念之間,當美善的陽光照耀大家的心田,讓這份熱愛更溫暖地傳遞……“融入心田化作嵐”,我們一起做自心的主人、做審美的君王、做公益的太陽……“以心審美”,藝術回到心性,審美才回到源頭。

看到未來,回到人心。

美育的作用,讓人更堅定,讓人不害怕,讓人勇敢地去走這條通衢大道。王伯敏先生的一生堅守和努力,讓我們看到這條通衢大道的康莊坦蕩,王伯敏先生有這樣的力量。

2023.12.22

冬至陽生之時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