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開放包容、守望和平!從"大境門"看長城的文化內涵

發佈時間:2023-12-19 16:34:03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曹國廠、杜一方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新華社石家莊12月19日電 題:開放包容、守望和平——從“大境門”看萬里長城的文化內涵

新華社記者曹國廠、杜一方

在塞外山城張家口,東、西太平山遙相對望,一道雄關橫亙塞野,沿著斑駁的城墻拾級而上,巍峨群山一覽無余。閉上眼,三千里張庫大道上的駝鈴仿佛聲聲入耳。

這裡,就是萬里長城的著名關隘——大境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北端,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稱其為“萬里長城第一門”。

中國長城研究院院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長城卷》副主編趙琛説,萬里長城關口多以“關”“口”稱謂,而作為長城沿線唯一以“門”命名的著名關隘,大境門的“門”字,蘊含著開放、交流之意,這也正是其獨具魅力之處。

如果説張家口是一座“歷代長城博物館”,那麼大境門的“鎮館之寶”地位無可撼動。從戰國到明代,從燕山山脈到陰山余脈,長城及其附屬建築在張家口市域內蜿蜒起伏。

大境門的門楣處,“大好河山”四個大字蒼勁有力。傳統認知裏,長城是一道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事實上,它還是一條促進民族交融、維繫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而大境門就是典型代表。

趙琛説,大境門長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最初只是一個僅容一人彎腰出入的暗門。清順治元年,開豁建門,始稱大境門。關門可守,開門可做生意,兼具防衛和貿易功能。這兩扇門板,在萬里長城所有關、門之中,是唯一的清代原裝門板。大境門的歷史,完整再現了長城內外由矛盾衝突向和平共處的歷史發展過程。

大境門的開通,不僅使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實現互通有無,也促成了張家口及周邊地域經濟的空前發展。

古時,中外商旅互通的陸路通道以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張庫大道為主。其中,張庫大道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和“草原茶葉之路”,大境門便是這條傳奇商道的起點。

張家口市文史研究專家劉振瑛介紹,清代張家口的貿易地位最為凸顯,作為張庫大道開工匹、皮毛以及茶、鹽、綢緞等貨物的集散地和轉運地,張家口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商業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

據史料記載,張家口曾是“國際最繁忙興盛的經貿大通道”,長城內外聚集各國客商多達9萬餘人,中外商號、銀莊等多達5000余家,茶葉、綢緞、瓷器、皮毛等堆積如山,大批駝馬牛車商隊川流不息。

專家認為,在追求“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的廣泛社會認同中,歷代修築長城,意在建立起長城內外的安全秩序,這體現出中華民族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精神。

歷經歲月打磨,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載體。長城所凝聚的開放包容、守望和平這一精神,也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脈,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