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杭州亞運會:文化交流韻味十足

發佈時間:2023-08-30 09:10:29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馮源 | 責任編輯:鄭偉

新華社杭州8月29日電(記者 馮源)無論是“大蓮花”“小蓮花”“大玉琮”“杭州傘”等場館造型,還是取材自錢江潮的“潮涌”會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現杭州湖山景觀的“湖山”獎牌和“青花瓷”禮服,在杭州亞運會已經釋出的諸多設計理念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無處不在。儘管尚未開幕,杭州亞運會就已經展現出文化盛會的風采。

 “大型體育活動是展現主辦國和主辦城市文化面貌的絕佳平臺,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語言,向中外觀眾更好地展現中國文化和杭州文化。”“潮涌”會徽主設計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袁由敏曾率領團隊將西湖上的拱橋化入G20杭州會標,此次他們又把創意聚焦在了著名的錢塘江大潮。“錢江潮是自然奇觀,錢江觀潮是人文景觀,因此錢江潮的意象兼具自然和人文雙重屬性”。

 除了“潮涌”會徽,“江南憶”吉祥物、“湖山”獎牌、“薪火”火炬以及頒獎所用的花束、托盤和領獎臺等一系列極具識別度的“亞運設計”,均由中國美院的設計師們擔綱完成。杭州亞組委和中國美院在2019年共同組建了杭州亞運會藝術設計中心。中國美院副院長韓緒教授説:“亞運會來客,肯定希望能看到更有中國特色、杭州特色的東西,因此我們在整體形象設計上,就是要充分體現本國、本地的特色,把自己做好。”

 在韓緒看來,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味道,首都北京是大氣莊重,而江南的杭州更多的是悠閒和浪漫,因此,杭州亞運會的視覺藝術設計更注重柔美。“我們設計時更多地體現出江南的文化底蘊,但不是傳統隱逸文人邀三五好友關在書房裏賞玩書畫的孤芳自賞,而是要把最典型的文化元素,敞開大門給客人們看,傳遞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造物之間的平等。”

 在杭州亞運會召開前夕,杭州的多家文博機構還推出了多場展覽,用以營造文化交流氛圍。在杭州西湖南山路上的浙江美術館,“博弈論:亞運競技主題數字藝術展”以油畫、雕塑、綜合材料、裝置、新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用25件(組)作品展現藝術、科技和體育之間的共融關係。在展覽期間,美術館還同步舉行“星星知我心”公共藝術計劃,利用穿戴式人腦電信號檢測裝置,通過“讀心術”為每位參與者在數字空間裏生成不同的“星星”,以呼應杭州亞運會“心心相融,@未來”的主題口號。

 “杭州亞運會是體育盛會,也應該是一場文化交流的大會。”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介紹説,除了“博弈論”展覽外,他們還安排了兩場迎亞運主題藝術展——“東方智慧:中華傳統文化當代藝術展”和“意造大觀——宋代書法及影響特展”。應金飛説,體育看似對抗,實則博弈,體育精神既有奮力競爭的一面,也有攜手共進的一面,這些都是與東方文化相融通的。

 而在位於西湖龍井茶核心産區的中國茶葉博物館,“茶中日月長——亞洲茶文化展”展出的上百件展品,講述了中華茶文化與亞洲茶文化的共生共長共美:宋代婺州窯醬釉瓷執壺、高麗青釉蓮瓣碗、日本龜文堂造山水紋鐵壺、中西亞地區流行的子母壺、東南亞常用的拉茶茶具……

 中國茶葉博物館展陳學術部主任樂素娜説,茶是一張中國的國家文化名片,蘊含著“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價值理念,希望通過這次茶文化展覽展現一個包容、和諧、文明的中國。“這次展覽立足中國、面向亞洲,以國際視野看待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從8月底開始,在杭州亞運會和杭州亞殘運會舉辦前後,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還開展為期65天的“文藝秀全城·賦美迎亞運”文藝賦美集中展演活動,著力營造喜迎亞運、助力亞運的濃厚文藝氛圍,組織全市文藝志願者隊伍組織上千場街頭即興演出。

 “從廣義上看,體育運動是休閒運動的一種,體育文化是大文化的分支。杭州亞運會在打造城市核心競爭力,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上將發揮獨特作用。”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江山舞説,“我們既要展現出杭州的悠久歷史傳統,也要體現出城市的創新活力和民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杭州亞運會承擔著展現中國面貌、杭州面貌的使命,但是面貌不僅是外表,更要看內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浙江大學教授黃健説,魯迅有句名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因此,杭州亞運會可以把江南的、杭州的文化特質更好地展現出來。

 黃健曾經參加過廣州亞運會的對外傳播工作。他認為,中國文化多姿多彩,有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種類型。當時的廣州亞運會著重主打嶺南文化,此次成都大運會則著重于巴蜀文化,而杭州亞運會的重點當然是江南文化。“本屆亞運會可以充分呈現出江南文化中精緻、典雅、細緻、精美的特性。”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