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一雙巧手“編織”美好生活

發佈時間:2023-08-28 09:44:3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潔 張哲浩 員肖軍 陳之殷 | 責任編輯:姜一平

藤編、竹編、麻編……古老的手工編織技藝,不僅彰顯著文明與智慧,更圓了多地群眾的“致富夢”——

一雙巧手“編織”美好生活

編者按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到陜西省漢中市考察。在參觀漢中市博物館有關歷史文物展陳時,總書記指出:漢中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久負盛名,要發展壯大特色産業,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自古以來,我國各地人民群眾因地制宜,選取居住地特色植物,發揮才智與巧技,編織出各種各樣的實用器皿、裝飾用品。代代傳承的,不僅是傳統技藝,更是一地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而隨著編織加工日漸規模化、産業化,小小的日常手工藝品,為地方帶來了富有特色、福澤百姓的致富門路。本期,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這一古老技藝,感受它的生機與魅力。

【記者觀察】

漢中藤編:老技藝有新傳承

光明日報記者 李潔 張哲浩 陳之殷 光明日報通訊 員肖軍

時值初秋,位於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的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廠房裏,一派忙碌景象。國家級非遺漢中藤編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良順正在指導村民們編織藤椅。“咱漢中藤編的歷史,那可悠久了。一般用青藤、竹、木這些原料,産品純天然,而且透氣輕盈、美觀耐用。瞧,多好看。”陳良順指著藤椅,自豪地對記者説。最近,廠房裏始終籠罩著一股喜氣,大家時不時地談論著一件大喜事兒——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對漢中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發展給予肯定、作出要求。這令大家感到無比自豪,“渾身充滿了幹勁”。收看新聞的當晚,陳良順發出了一條朋友圈“總書記看我們漢中藤編了”。他激動不已:“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也更堅定了信心,一定要把這一非遺項目傳承發展下去,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

代代傳承,讓藤編技藝“活”起來

陳良順家是藤編世家。看著父親陳太坤用一雙巧手,把一條條青藤編織成各式各樣的藤編作品,是陳良順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在父親嚴格培養下,年僅18歲的他就成功出師,獨當一面。每逢集市,他和妻子就用自行車載著自家編織的藤椅去售賣。看著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票子”,陳良順內心無比喜悅。

在全家共同努力下,從家裏兄弟姐妹都能吃上一大碗白米飯,到修起兩層磚房,再到建起藤藝坊、開設多個門店,他們越來越相信靠著勤勞的雙手,一定會有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然而,20世紀90年代,隨著現代化傢具行業日益發展,漢中各地的傳統藤編企業先後倒閉。年輕人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學習藤編技藝。

看到這種現狀,陳良順不由想起父親臨終前“要腳踏實地,把藤編産業做好”的遺願。他對自己説:“不能讓老祖宗的技藝沒了接班人,一定要把藤編傳下去。”

上山砍青藤、回家編藤椅、走街串巷叫賣。漸漸地,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夫妻倆的生意也越做越火——從一開始獨自生産,到吸納十幾位村民共同打拼,再到2007年成立專業合作社和藤編公司……今天,合作社已有入社成員485戶,年生産各種手工製品18萬件(套),産值達2500余萬元,還被評為陜西省農民合作社示範社、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

2021年,隨著漢中藤編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陳良順也被認定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如今,兒子陳淩凱、兒媳唐芳從他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漢中藤編第五代傳承人。

創新模式,讓藤編産品“火”起來

你可知道,老鄉們手中的小扇子,竟成了歐洲一些商家銷售的奢侈品?其中緣由,要從2016年説起。

電商經濟的快速發展,讓陳良順一家隱約感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新商機。學市場行銷的兒子陳淩凱剛上大學二年級就開了網店,立志為這份傳統産業尋找一條新出路。

2016年4月,網店做成了線上第一筆生意,有客戶訂了兩把藤椅。這之後,訂單紛至遝來。“當年5月底就賣出了1萬多元,6月突破了2萬元,後來單子越來越多了。”陳淩凱笑著説。當年,網店實現了網路銷售額100多萬。

2018年,陳淩凱大學畢業後選擇回鄉。他成立電商公司,組建電商團隊,採取“合作社+農戶+電商”的模式運營。他的思路很靈活:探索産品集中化、商品品牌化、工藝品時尚化,推動電商大平臺與本地企業對接;聯合高校建立産學研基地、專家工作站,用科技賦能設計研發。如今,他們在多個線上平臺開設10家店舖,産品銷往國內各大城市及歐美、東亞、東南亞十多個國家,線上銷售額突破3300萬元。

2019年,西班牙某奢侈品牌看中他們的棕扇,訂購了1萬把作為贈送VIP客戶的禮物。藤編小椅子、小扇子,搖身一變成為各國潮人爭相分享的國際潮品,走上世界舞臺。

“這些年,真是工作越來越踏實,生活越來越幸福。”一直從事電商銷售的鄭艷説。

陳良順一家的傳承故事,正是漢中藤編發展的縮影。“一把刀、一支筆、一根藤、一條致富路”,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支援下,漢中藤編企業引進現代化製作工藝和新型原材料,強化技能培訓、建産學研基地、打造知名品牌,發展出藤編、棕編、扇編、竹編、草編五大特色産業集群。主産地漢中市南鄭區的藤編年生産量達18萬餘件,通過網路平臺銷往全國乃至歐美、東南亞等地區,年均銷售額達5000余萬元,帶動農戶就業致富。

做大做精,讓藤編産業“強”起來

“我小時候跟著家裏老人學,幹這行已經三四十年了。”黃官鎮水井村1組村民屈玲玉笑著説。

她不緊不慢地走到堆滿藤條和竹制框架的“工位”旁,扯了扯圍裙衣角,坐了下來。只見她將一把椅子框架放在面前,一拉三扯兩纏一繞,手指在藤條間跳躍著,談笑間,已經編好了一個椅子腿。

作為藤編的“老人手”,她覺得很幸福——在工廠裏幹活時間自由、離家近,每月收入穩定。

巧手編萬物,藤條富千家。黃官鎮藤編産業大多是“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平臺”或“原材料基地種植+手工生産加工+線上線下銷售”的模式,合作社依託當地資源優勢,組織小農戶,利用農戶庭院“方寸閒地”,分工協作,專業生産,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形成了“家家辦工廠、戶戶是車間”的生産格局。

“做大做強藤編産業,可以與學研文創等結合起來,將南鄭區建設成非遺保護、文化産業的示範基地,賦予産品更多文化內涵,讓漢中藤編活起來、火起來,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漢中市南鄭區文化館館長胡婧表示。

今天,“非遺+直播”“非遺+産業”“非遺+文創”“非遺+研學”……藤編“老手藝”正與旅遊、研學等結合,開拓獨具匠心的特色産業融合發展之路。

【一線講述】

竹編技藝,魅力生生不息

講述人: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程麗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兼備了形而下的器物之用與形而上的精神品質。我的家鄉四川盛産竹子,竹編技藝流傳數千年。在四川人的生活中,納涼的扇子、席子,生活中的籃子,農用具的連枷,曬糧食的曬墊……竹編的身影無處不在。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很小就跟著大人學竹編。1996年我從四川來到上海,發現上海雖然是現代都市,卻有著悠久的竹編歷史。於是,在朋友的幫助下,我開始試著編織些小産品放酒店寄賣,想不到反響不錯。後來,我成立了自己的竹編工作室。在創作時,我努力挖掘竹本身的材質美感,順其自然地昇華其藝術性。而在參與各種展覽時,我都嘗試用展演與體驗相結合等形式,充分展示竹編技藝的魅力。我發現,很多人雖然是第一次接觸,但都非常喜歡。

2010年世博會期間,我接觸到一些殘障人士。我發現他們因為身體不便,就業受到很大限制,社會各界的幫助以物質救濟為主,很難幫他們謀生。他們期待著自力更生,想要獲得更大的社會認同。我想,竹編對時間和地點基本無限制,工作形式靈活,豈不是很適合他們?於是,在上海市殘聯和不少好心人的支援下,我開設了竹編手藝公益課程,不僅教殘疾朋友學習竹編技藝,還寄賣學員作品。這一項目幫助不少學員實現了居家就業增收,比如學員徐翠艷獲得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竹編項目第一名,她編織的竹絲扣瓷蓋碗被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

還有很多學員用自己所學的竹編技能,推動非遺走入學校和社區。這不僅增加了他們的經濟收入,更幫助他們在非遺的文化浸潤中開闊眼界、增強素養,激發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幹勁。技能幫扶,助人成長,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生,讓更多人生活得更好。我想,這才是非遺生生不息的魅力。

老鄉們説,編織真是個寶

講述人:廣西博白縣凰圖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業務負責人黃連將

在我們博白,手工編織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幾乎人人都會,因此博白也被譽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

2005年,我來到博白一家編織公司工作。那時博白縣主要承接外貿業務。我還記得去參加廣交會時,訂單如雪花般飛來,産品供不應求。當時我感嘆道:“真沒想到,看到的任何東西、想到的任何器具都能用植物原料和一雙巧手復原,還能賺錢。”

沒過幾年,變化出現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編織人漸漸老去,不論是生産觀念還是市場需求都發生了變化,編織行業受到衝擊。因為所在公司轉型,我也一度離開了博白,但還是割捨不下對編織品的喜歡。在家人支援下,我還是回來繼續從事這項內心熱愛的事業。

我經常參加各種展覽、展銷會,不斷尋找靈感。除了出口,我們努力開發國內市場,利用電商平臺擴大客戶群。如今,我們的國內市場已經佔到總份額的60%左右,産品也變得非常多樣:不僅有收納筐、裝飾擺件等,還有極具設計感的箱包、燈飾照明、食品陳列筐……産品分類也越來越細。

我們廠裏有固定員工68人,業務卻覆蓋了900多戶編織農戶,帶動1800多人就業。廠裏的45個經紀人,非常熟悉博白每個鄉鎮最特色的編織産品,常常拿著新品、圖紙和原料,找到對口的鄉鎮,和當地村民談好工期和工錢,收貨後,再由廠裏統一質檢、入庫、銷售。

像我們這樣的工廠,博白有大大小小幾百家,政府非常鼓勵我們創新發展,給了很多政策支援,比如建設編織工業園區,促進産業化集群化;貼息貸款,對購買設備、出國參展、申請發明專利等提供補貼……

對很多村子來説,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婦女孩子在家,依靠編織,一個月能增加幾千元收入,尤其是家庭主婦,多了一條謀生之道。他們説,編織真是一個寶。看來,小小的編織産業,對於吸納閒散勞動力作用巨大。這,是我最大的喜悅與期待。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陳之殷、周仕興、李潔、張哲浩、王斯敏)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8日 07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