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瑞安有戲”老戲常出新 千年古邑文化在賡續

發佈時間:2023-08-28 15:57:59 | 來源:央廣網 | 作者:李曉曉 林翔翔 賈潔楠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央廣網溫州8月28日消息(記者 李曉曉 通訊員 林翔翔 賈潔楠)39年前,上海昆劇團將新編的《琵琶記》搬上舞臺,首演特地選在了浙江瑞安,為的就是向高則誠致敬。高則誠,瑞安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其創作的《琵琶記》被稱為“南戲之祖”。

39年後,高則誠的家鄉人,再度演繹這部傳奇典範之作。瑞安版的新編《琵琶記》,分別於近日在國家大劇院、溫州大劇院,以及瑞安當地上演。

浙江省溫州瑞安市是南戲發源地,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土壤,擁有瑞安高腔這一南戲“活化石”。近年來,瑞安不斷挖掘文化基因,對戲曲、曲藝等民間藝術守正創新,並先後獲得中國曲藝之鄉、浙江省級傳統戲劇特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薪火相傳煥發南戲新活力

瑞安版《琵琶記》出爐,是瑞安不斷推進戲曲薪火相傳的一個縮影。

走進瑞安市南戲傳承研究中心,近1000平方米的空間古色古香,舞臺背景上的戲曲人物盡顯南戲文化韻味。“我喜歡聽戲曲,這裡的‘南戲文化驛站’開展了‘南曲戲韻’系列活動,每個月至少舉辦一場戲曲表演,有時還會邀請戲曲專家分享戲曲知識,瑞安這些年為戲曲傳承發展真是做了不少啊!”市民王大爺感慨。

瑞安市南戲傳承研究中心的戲曲舞臺(央廣網發瑞安市委宣傳部供圖)

“瑞安有戲”。近年來,瑞安持續擦亮“高則誠故里”文化金名片,總投資約2億元,打造“1+23+N”南戲文化總分館模式,讓瑞安戲曲有了更多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1個總館是瑞安市南戲傳承研究中心,這裡常年開展戲曲類展演活動,成為南戲傳承展示窗口、理論研究基地;23個分中心即鄉鎮(街道)南戲演藝中心,目前已建成11個,計劃于2025年實現全覆蓋;“N”是指打造一批戲曲特色文化新空間,通過開展駐場演出,邀請劇團、戲曲名家巡迴演出,讓戲曲“圈粉”更多遊客。

今年開始,瑞安還將通過五年行動,不斷推進南戲事業興盛繁榮,如建設“南戲小鎮”、瑞安大劇院、南戲文化廣場等一批基礎工程;舉辦“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高明”杯摺子戲大賽等品牌活動;通過舉辦主題展演活動,提升南戲導賞水準;開展南戲進校園活動,讓南戲傳播更加“出圈”。

“一樹曲藝繁花盛,薪火相傳照瑞城。”瑞安曲藝傳承正蹄疾步穩一路前行……

以文興城激活古邑新生機

瑞安戲曲是瑞安文化的瑰寶,戲曲興盛繁榮的背後,離不開瑞安對文化傳承發展的一項項創新舉措,激發出無限的文化發展生機。

“6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這也印證了瑞安戲曲和曲藝的傳承、文化發展走對了路子。”瑞安市文廣旅體局黨委書記、局長胡曉秋説。

瑞安有著“理學名邦”“東南小鄒魯”之美稱,是中國重商文化、耕讀文化、南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擁有豐富的文化“瑰寶”。其中,“南宋三大學派”之一永嘉學派,便是今日“溫州模式”和溫州人“敢為天下先”創業精神的重要淵源。此外,擁有浙江四大古私家藏書樓之一的玉海樓、我國最早的新式中醫學堂利濟醫學堂等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溫州鼓詞、藤牌舞、藍夾纈等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當今,也為瑞安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明素養和智慧支援。近年來,瑞安多措並舉增強文化軟實力:以文惠民,為群眾提供“精神大餐”;以文興城,“活化”文化、提振産業,反過來“振興”城市。

每年讀書節,幾百名讀書愛好者雲集市圖書館,參加全市閱讀馬拉松挑戰朗誦大賽,市民在街頭可偶遇“共用書巢”,享受自願捐贈、自由置換、自覺借還;漫步忠義街歷史文化街區,古色古香的450米街道上坐落著玉海樓、利濟醫學堂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和心蘭書社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濃縮了這座城市的古與今;一座座展現特色的文化禮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猶如繁星點綴在農村、社區、企業和學校;各具特色的文化産業園、成千上萬家快速成長的文化企業,形成了工藝禮品、文體休閒娛樂、文化旅遊、影視傳媒、動漫遊戲、創意設計、時尚産業八大行業,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瑞安文化産業飛速發展的繁榮圖景。

如今的瑞安大地,文化賡續弘揚,生生不息。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