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發佈時間:2023-08-28 09:16:53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遠方 陸健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新時代文化地標】

光明日報記者 王遠方 陸健

如果將視野放置寰宇,5000年前是歷史進程的一個關鍵詞。這是一個文明誕生的大時代,從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到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再到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從東到西,當文明的指針滑向中華大地時,上下五千年的中國作何回答?

良渚,就是答案!

距今5000年前後,良渚古城就像是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長江下游的環太湖流域,而周圍數以百計的聚落圍繞著這座“都城”,星羅棋佈地點綴在茫茫大地上,共同書寫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篇章。

2019年7月6日,在亞塞拜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隨著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同年,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正式開園,這是對良渚文化跨越近百年探索史的一次總結與展示,同樣是世界了解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一個窗口。

今天,站在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裏,5000年前中華文明的面貌昭然于眼前。在莫角山宮廟展示區,面積近30萬平方米的人工營建的土臺上,三座宮廟臺基連同周圍的大面積沙土廣場,揭示了這裡極有可能是良渚王族和貴族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在反山王陵展示區,9座良渚早期的大墓依次排開。1200余件(組)的陶、石、玉、象牙、涂朱嵌玉器等豐富了良渚文化的研究資料。尤其是反山12號墓出土的迄今為止個體最大、重達6500克的玉琮,再一次論證了良渚文化以玉為禮的文化特徵。

在池中寺遺址,總面積超過1萬平米的炭化稻穀堆積,約等於近20萬千克的炭化稻穀總量,充分説明良渚古城內豐富的糧食儲備量和稻作農業的發達程度。在居址與作坊展示區,良渚古城工匠們加工石器、製作玉器的場景得到了復原展示。成熟的手工業與細緻的分工,讓良渚先人們創造了極為燦爛與獨特的物質文化。在遺址公園裏的城墻展示區,揭露了城墻鋪底石及城墻本體的修築方式。以石塊為地基,用黃色黏土堆築,這既解決了地下水對墻體的侵蝕,也讓墻體在洪水期有足夠的抵禦性和牢固度。

數千年的滄海桑田,如今的良渚古城遺址成為了人們“踏入”歷史的“桃源”。俯身觸摸這片土地,叩響的是流淌數千年的記憶與浩瀚的歷史景致,遺址公園的模式提供了最具現實觀感的歷史教科書。

“人們對於良渚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副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長陳明輝看來,“公眾考古、實驗考古等一系列體驗活動,讓人們在良渚古城遺址有了更好的感受歷史的機會。”

在今天,杭州這座城市仍然氤氳著良渚文化的元素。今年6月15日,杭州亞運會火種在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莫角山成功採集。採火裝置中心是一面凹面鏡,外圈採用良渚玉璧造型。而亞運會火炬“薪火”,在設計之初就融入了大量良渚元素,良渚螺旋紋演化而來的圖案裝點著炬身;以玉琮為語意特徵的炬冠寓意著方圓相融;出火口設計源自良渚經典玉器“琮”最早的甲骨文字形。一盞聖火,點亮了體育精神賡續不斷的傳承。

“華夏文明五千年,偉哉良渚”,對於良渚古城遺址的重要意義,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發出這樣的讚美。作為良渚文化的最核心遺址展示區,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做好保護、傳承、利用的同時,必將在文化的交流與互鑒中蓬勃發力,釋放屬於新時代的璀璨魅力。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未來可期!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7日 10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