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看,文博館裏的美育熱潮

發佈時間:2023-08-28 09:25:4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榮池 | 責任編輯:姜一平

8月的清晨,成都天府藝術公園內,已開展數周的2023成都雙年展依舊熱度不減,許多市民剛剛結束晨練便來到位於公園內的成都市美術館“N刷打卡”;千里之外的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內,“梵谷再現”沉浸式光影大展正在舉辦。上千平方米的光影空間裏,浩瀚的向日葵花海與夏秋之交的炙熱陽光相互輝映,一同點燃了市民的熱情;傍晚,北京街頭華燈初上,中華世紀壇入口處,由眾多遊客組成的“長龍”格外醒目,人們只為在四大特展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深度體驗一把別樣的“藝術之夜”。

在這炎熱的季節裏,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文化藝術展覽吸引眾多觀眾觀展,文博館裏人氣滿滿。

“這是我們‘北京觀展計劃’的第三站,上周還去了故宮、國博,之後還會帶孩子去中央美術學院和798藝術區。”中國美術館展廳內,來自重慶的楊女士正帶著8歲的孩子參觀“墨韻文脈——八大山人、石濤與20世紀以來中國寫意藝術展”。她表示,自己作為一名高校美術教師,一直很重視兒童美育,希望利用暑假時間讓孩子通過各類展覽接觸不同的藝術樣態,培養其對美的感知力。翻開她精心製作的《假期觀展手冊》,各類展覽清晰標注在手繪地圖上。

今年,文化藝術類的相關主題展覽可謂“爆款”頻出。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內,“曠古遺音”古琴特展,展出了自唐至清的歷代古琴藝術;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裏領略古代運河風光;在中國美術館中縱覽傳統美術經典……人們在暢遊展覽的同時,也開啟了一場觸摸歷史文脈的旅程。

暑假期間在寧波市文化館巡展的“大地拾遺——首屆青少年社會美育藝術裝置展”火爆異常。展覽以大地為主線,通過多樣視角聚焦中國多彩的地域文化。“對孩子而言,‘藝術’是一種成長方式,在美的教育之下培養健全的人格,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展覽的發起方,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院長竺照軒表示,希望通過別具巧思的展陳設計,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腳下這片土地所承載的厚重歷史,期待通過全國巡展為更多孩子獻上精彩的“文化課堂”。

“為了迎接暑假期間前來觀展的市民,我們精心設計了不同類型的主題展覽,旨在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其中,共同體驗藝術的多維魅力。”在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看來,美術展覽是人們欣賞美術佳作、提升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除了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應重視培養孩子對於中外藝術發展脈絡及趨勢的認知。“在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涌現出很多關於素描意義的討論之聲,於是我們在暑假期間舉辦了素描主題展、速寫主題展來體現浙江美術館的態度。同時,我們也與時俱進,積極策劃數字藝術展覽,既展現藝術與科技的互融共生,亦揭示出人文思想在技術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應金飛説。

如今,更多的展覽以數字技術為媒,讓藝術作品擁有了更強的交互性、即時性和可變性等特質,從而為觀眾帶來嶄新的審美體驗。

正在安徽省美術館舉辦的“敦煌壁影——壁畫與數字藝術展”上,精心打造的沉浸式數字藝術空間,將敦煌的壁影呈現在觀眾眼前;走進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巨幅數字版《清明上河圖》生動展現出北宋年間東京汴梁的繁盛景象;湖南博物院策劃的“神遊——歷史時空中的數字藝術”展覽,邀請5組藝術家運用數字技術與5件館藏國寶文物進行“對話”,帶領觀眾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神遊”。

“數字藝術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其重要原因在於它強大的交互性。通過交互設計,藝術品不再‘高冷’,而是可以讓觀眾參與其中,甚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看來,科技是推動藝術語言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而科技與藝術相結合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無疑能讓孩子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收穫快樂、激發想像。他創作的互動影像裝置作品《飛鳥集》正在南方科技大學文博中心展出,當幾名小觀眾跑過這幅數字花鳥長卷,畫中植物便會隨風搖曳,鳥兒也緊隨其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詩情畫意躍然眼前。

為了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暑假期間的許多展覽還專門設置了文創DIY活動及親子趣味遊戲。伴隨歡聲笑語,家長與孩子一起完成“隱藏任務”、親手製作紀念品,在鍛鍊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的同時,也拉近了親子關係,增強了家庭凝聚力。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蓋章卡片收集遊戲真是趣味十足。”“大同美術館的夏日手工創意活動深受孩子的喜愛。”“這次的西安觀展之旅行程滿滿,也是收穫滿滿。”……瀏覽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的官方微網志留言區,多彩的觀展記憶藏于字裏行間。暑假的打開方式多種多樣,無論是“特種兵式打卡”,還是深度體驗展覽的創意設計與文化內涵,人們都能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收穫獨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意與清涼。

(本報記者 榮池)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