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數字”“文化”雙向賦能激蕩強勁發展力

發佈時間:2023-08-29 09:36:46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賀佔軍 趙鑫虎 李亞楠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在電腦上輸入幾個關鍵詞一秒製成精美的AI油畫,站在體感互動鏡頭前可以任意穿越到歷史“名場面”,輕輕拉動手環為螢幕上的世界名畫變換上百種風格……在剛剛閉幕的第十屆中國西部文化産業博覽會現場,記者感受到了科技賦予文化創意的新奇與魅力。

近年來,以數字科技賦能文化創意的轉化成果層出不窮,豐富了文化市場供給。同時,新的文化業態和消費場景反哺數字文化産業,推動了一批行業巨頭和專精特新文化企業發展,為文化數字化建設注入了創新動能。

一批文化創意成果落地

記者了解到,本屆博覽會吸引了上百家國內知名文化公司,展出的産品應用兼具沉浸式、現場感和科技感。

在展區一間半封閉展室內,茫茫大漠里長河落日、風起沙涌的西北勝景立體還原在眼前,身著敦煌服飾的少女們“飄浮在空中”翩翩起舞,令在場觀眾連連稱奇。

“這個場景呈現在我們的奈米微晶透明高清光學屏上,由具有擴散性的粘著層、硬處理層、防靜電層、奈米微晶成像層構成,可根據環境光自動調節霧度和透明度,為體驗者提供強烈的視覺感受。”中科寶溢視覺科技(江蘇)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溫魏聰説。

目前,該公司光學膜、LED創意顯示、泛光照明等産品已應用在各地的數字展廳、博物館、街頭裸眼3D大屏、演唱會舞美等文旅場景中。

展會現場還匯集了國內多家聚焦數字文旅的廠商。他們表示,中國經濟回暖向好的態勢提振了文旅演出市場熱度,各地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展覽館、景區、大型文藝活動主辦方向其訂購成套的智慧文博、數字文旅軟硬體商品及服務,客制化內容訂單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專家表示,當前文化産業不斷吸收科技力量,催生了一批靈活多樣的文化創意成果落地。同時,新的文化消費模式推動了一批文化企業加速發展,有力推動了文化數字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更多新場景廣泛涌現

隨著數字技術與文化産業深度融合,文化數字化、數字文化産業的新場景、新應用層出不窮,文化産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持續釋放。

以影視劇行業為例,近年來一批精品力作的誕生,離不開數字技術嵌入的助力。

西部影視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的交互界面上,近20部當前熱播影視劇的收視率、票房、搜索指數、新媒體熱度、備案與發行量等數據指標清晰羅列。目前,平臺已收錄逾38萬部影視劇和2萬家影視公司。

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平臺主要業務是為影視劇立項提供服務。基於大數據、自然語言分析、雲計算等手段,平臺支援對劇本的情感立意、劇情走向、人物關係、矛盾衝突等要素進行分析,在項目立項階段,幫助影視投資方在面對海量劇本時選出“種子”劇本,節約人力成本的同時更快做出決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深厚,國內許多數字科技品牌巨頭和新秀企業不斷加碼,研發“數字+傳統文化”新應用。

從小學習象棋的陳先生興致勃勃地與一款精緻小巧的下棋機器人對弈了足足一個小時。這款商湯科技公司自研的AI下棋機器人搭載人工智慧技術、高精度機械臂技術和視覺演算法,並實現超億局的自我對弈學習。西安商湯智慧科技公司産品培訓師張川峰説,這款機器人自帶50個歷史名局和796個經典古譜,可滿足零基礎初學者、業餘愛好者和專業選手等不同棋藝人群的需求,目前已經從商場、棋院等專業場景,更多地進入家庭學校等場景。

在向上連接雲端的同時,一些科創結合的文化惠民項目不斷下沉,豐富著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陜西廣電網路傳媒集團搭建的鄉村文化服務大數據平臺,集黨建宣傳、文化廣播等功能于一體,讓鎮村幹部統籌安排文化工作、村民足不出戶收取文化訊息;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融媒體中心推出的上融智慧小屋落地,30多平方米的文化空間包含電子閱報欄、微型圖書館、朗讀亭等,成為當地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智慧城市建設新成果。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文化數字化發展成果已經在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新聞出版、博物館及文物保護、數字互動娛樂、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

需加快新型業態建設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文化産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佔文化産業51.4%,成為文化産業的主導力量。

今年6月底,國家統計局發佈2022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産業發展情況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0106億元,比上年增長6.7%。文化新業態行業營業收入佔全部文化産業營業收入的30.3%,佔比首次突破30%。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強調,加快文化産業數字化佈局,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根據規劃,要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演播、數字藝術、數字印刷、數字創意、數字動漫、數字娛樂、高新視頻等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陜西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運用數字技術讓歷史動起來,讓文化活起來,將數字技術應用於古籍文物、城墻等保護和修復工作。目前,已完成了上萬冊陜西古代地方誌等古籍的數字化採集。圍繞紅色文化、文物活化等重點領域,打造“網際網路+革命文物”教育平臺,有效拓展了革命文物的傳播範圍。

去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數字文化産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饒權在第十屆西部文博會上表示,要堅持創新驅動,順應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文化創作、生産、傳播、消費等各環節應用。

專家認為,利好政策將進一步激發數字文化産業活力,各地應結合自身特點,持續打造創新鏈、延伸産業鏈、做強價值鏈,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消費模式,優化産業結構佈局,助推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