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梁中效:十三方石刻“講述”的秦蜀古道是怎樣的,你知道嗎?

發佈時間:2023-08-29 09:36:46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阿琳娜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陜西漢中8月28日電 題:十三方石刻“講述”的秦蜀古道是怎樣的,你知道嗎?

——專訪漢中市博物館名譽館長、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梁中效

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

漢中市博物館最厚重的藏品,莫過於十三方石刻。1936年問世的中國權威工具書《辭海》封面字便來自此處,這便是被譽為國之瑰寶的“石門十三品”。其不僅是秦蜀古道上摩崖石刻中的精品,而且上自東漢、下迄南宋,綿延千年,堪稱中國書法演變史的石刻寶庫。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是秦蜀古道的重要樞紐,境內現存穿越秦嶺巴山的古棧道七條。秦蜀古道有何重要性?漢中為何被稱為“棧道之鄉”?“石門十三品”有何歷史文化價值?近日,漢中市博物館名譽館長、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梁中效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秦蜀古道在歷史上有何重要性?漢中為何被稱為“棧道之鄉”?

梁中效:秦蜀古道是指從長安到巴蜀地區的道路,主要包括穿越秦嶺的四條古道,自東向西依次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穿越巴山的三條古道,自西向東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其中以褒斜道最負盛名,約三分之一路段為棧道,其修建規模之大,沿用時間之長,為秦蜀古道之冠。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歷史上,穿越秦嶺、巴山十分艱難,而漢中盆地恰好處在秦嶺巴山之間,是秦蜀古道的中繼點,也是這些古道的交匯點,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秦蜀古道上的遺跡和遺存大多位於漢中境內,漢中也被譽為“棧道之鄉”。棧道蜿蜒,穿行于秦嶺巴山之間,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是聯結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重要的西部交通線。

秦蜀古道上發生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西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由褒斜道、金牛道伐蜀。西元前206年,劉邦用韓信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西元219年,曹操由褒斜道入南鄭,與劉備爭奪漢中。西元234年,蜀軍由褒斜道北伐曹魏,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秦蜀古道見證朝代興替,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比如以“石門十三品”為代表的摩崖石刻。

中新社記者:“石門十三品”為何被稱為漢中市博物館鎮館之寶?它們有何重要價值?

梁中效:石門是褒斜棧道南端的一段隧道,開鑿于東漢永平年間。石門也是世界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可以通車的山間交通隧道。歷代文人墨客在石門附近留下百餘摩崖石刻,其中以“石門十三品”最負盛名,堪稱中國書法演變史的寶庫。

“石門十三品”也稱“漢魏十三品”,是鑿刻在石門隧道兩壁或褒河兩岸懸崖上的刻石,由《石門》《鄐(chù)君開通褒斜道》《石門頌》《石虎》《袞雪》《石門銘》《山河堰落成記》等十三塊巨型摩崖石刻組成,時間上自東漢、下迄南宋,其中漢代的有八品。

《鄐君開通褒斜道》是石門摩崖石刻的“開山之作”,為東漢永平九年(西元66年)所刻,是中國文字書體由篆書向隸書過渡時期的重要物證。根據石刻內容,東漢永平六年,漢明帝劉莊下詔令漢中郡修復褒斜道。石刻交代了開通褒斜道所用的人工、器材數量等資訊,規模之巨非常罕見。它是已知研究中國古代有關郵驛制度最早的石刻資料。

《石門頌》被稱為“漢隸之極作”,1936年問世的《辭海》封面字便來自《石門頌》。其與《郙(fǔ)閣頌》《西狹頌》合稱為“漢三頌”。《石門頌》明確記載:“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子午”即“子午道”,這是最早明確記載劉邦經行子午道到漢中的石刻文獻。

《袞雪》相傳是曹操留下的唯一墨寶。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曹操至漢中攻打劉備,戰守無策,心中不悅,徘徊于褒斜谷口,觸景生情揮筆寫下“袞雪”二字以抒情懷。隨從問曰:“‘滾’字為何不寫三點水?”曹操曰:“江水甚多,何須畫蛇添足!”

《石門銘》刻于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西元509年),其書法已由隸書向楷書過渡,具有典型的魏碑特色,是研究中國書體演變的珍貴實物。銘文文筆精煉,敘事真切,是一篇六朝駢體文佳作。石刻中記載“穹隆高閣,有車轔轔。鹹夷石道,駟牡其骃。千載絕軌,百兩(輛)更新”,展現了當時棧道的交通盛況。

可以説,“石門十三品”在研究中國交通史、經濟史、水利史、藝術史、書法史等方面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可謂文化寶庫。

中新社記者:漢中市博物館的珍貴文物見證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梁中效:漢中市博物館由“西漢三遺址”——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組成。館藏文物522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90件套。古漢臺是劉邦被封為漢王時的宮殿遺址。自漢以來,古漢臺便成為漢中府署官員祭奠和遊樂的場所,歷代皆有修葺。拜將壇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古壇場遺址。飲馬池又名東湖,相傳劉邦駐軍漢中時,曾在池內飲馬,現存石刻對聯“神龍能作蒼生雨,飲馬長懷赤帝風”(赤帝指劉邦)。

漢中市博物館館藏《雲棧圖》是在清康熙六年(西元1667年)由黨居易繪製完成,採用彩色繪製、虛實結合的山水畫法,描繪了今陜西留壩鐵佛殿南界牌關—勉縣褒城鎮—漢中城段棧道自然和人文景觀,展現了棧道沿線山巒起伏、林木巨石、河流急緩狀況,上面標有關隘橋梁、遞鋪驛站、山水城池等名稱,具有重要的藝術和史料價值。

漢中市博物館還收集了大量散落在民間的石刻,這些石刻記錄了漢中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變遷過程。如館藏《賈大司馬修棧道碑》,此碑于清朝康熙三年(西元1664年)立於漢中市北褒谷口上之雞頭關,撰文者是時任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黨崇雅,他正是《雲棧圖》作者黨居易的祖父。碑文記載時任兵部尚書的賈漢復來漢中視察城防,見到南北交通大動脈連雲棧道年久失修,於是組織民眾歷經三個月整修,使六百里連雲棧道暢通無阻,尤其是將留壩縣青橋驛之南險峻難行的“閻王碥”徹底改造,化險為夷,更名為“觀音碥”,不僅造福來往行旅,而且讓王士禎、梁清寬等文人大加讚賞。黨居易的《雲棧圖》就標注有“觀音碥”“漢蕭何追韓信至此碑”“修棧碑”等人文景觀。兩件文物相互印證,展示了清朝前期連雲棧道的風貌。

中新社記者:漢中是漢王朝的發祥地,如今研究漢中歷史文化、研究“漢學”有何意義?

梁中效:漢中市自秦設漢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漢高祖劉邦在此開啟漢室基業。漢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漢”文化符號由此傳播到全國與世界,從今日人們仍在用的“漢服”“漢語”“漢人”等詞語中可見一斑。

漢中是漢文化的發祥地。雖地域狹小,但戰略地位重要,在西漢建立及其發展繁榮的歷史進程中,漢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地位,為西漢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司馬遷雲:“漢之興自蜀漢。”梳理研究漢中歷史,對研究漢朝和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是文明大國,每一個地域的地域文化都非常獨特,中華文化“山花爛漫”“萬紫千紅”,做好地域文化研究傳承,也是展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方面。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生生不息,在對中華民族歷史的研究中,“漢學”研究不可或缺。研究“漢學”也有助於人民了解中華文明,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人“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念,讓世界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魅力和溫度。(完)

受訪者簡介:

漢中市博物館名譽館長、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梁中效

梁中效,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陜南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任漢水文化研究中心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兩漢三國文化與秦蜀古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兩漢三國文化、古典文獻與文學、區域文化旅遊發展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