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界有句話,“文物最好的保護是回填”,意思是在保護技術條件不具備情況下,文物遺址最好是考古發掘後覆土回填。“不動它就是保護它。”
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最近正式面向社會開放。在該博物館內,有4600多平方米德壽宮考古遺址的露明展示,沒有進行覆土回填。
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是依託德壽宮遺址原址,以遺址本體及出土文物的保護、研究、收藏和展示為主,同時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和文物遺産的遺址專題博物館。
據悉,德壽宮是南宋時位於都城臨安(今杭州)的重要皇家宮殿、園林建築,宋高宗、宋孝宗退位後在此居住,是南宋文化和政治生活的物質載體,也是中國南宋禮制規格最高的建築之一。
而此前,杭州考古遺址基本是覆土回填。
比如位於杭州紫陽山東麓的南宋太廟遺址,在1995年經過搶救性考古發掘後實行覆土回填保護,並在此建設南宋太廟遺址公園,免費對市民和遊客開放。
又如位於杭州吳山腳下“中大吳莊”地塊的楊皇后宅遺址,2001年被發現,之後政府將該遺址回填為綠地進行保護。
再如位於杭州余杭區瓶窯鎮的良渚古城遺址。據了解,這裡絕大多數已發掘的遺址都被回填保護,埋藏在地下。其中包括迄今為止已知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反山王陵遺址、當時能工巧匠集聚的手工業作坊遺址、比良渚古城營建時間更早的瑤山祭壇遺址等。
不同於上述考古遺址採取的回填保護方式,德壽宮遺址綜合採取了露明展示、地表模擬和形象復原(立體)展示等形式,打造了4600多平方米的保護廳棚(罩),在保證安全前提下,基本恢復重華宮和慈福宮的建築格局,建成了目前的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
那麼,為何德壽宮遺址發掘後沒有回填保護呢?
其實作為南宋古都所在地,想在杭州看見南宋皇宮禁苑,一直不太容易。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徵宇透露,南宋臨安城是一座和現代城市完全重疊的古代城址。南宋臨安城主要位於今天杭州主城區地下2至3米處——800多年的時間,在一個具體的物理空間中保存下來,可以被測量、被整理、被保存、被展示。
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長陳文錦曾表示,與中國其他古都城市相比,杭州還沒有一處可供參觀的、展示昔日皇朝的大型宮殿遺址,因此,德壽宮遺址具有很好的保護利用價值。
太廟遺址公園杭州市文物遺産與歷史建築保護中心供圖
2019年,在杭州組織召開了“南宋德壽宮遺址保護和展示”監督協商座談會上,多位政協委員建議,要把德壽宮遺址保護利用作為南宋臨安城、南宋皇城遺址的保護的突破口和切入口,建立市級層面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包括德壽宮在內的南宋皇城遺址的具體保護方案,用多種形式開展保護利用。
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副局長卓軍則談及德壽宮的大規模露明展示及其困難。
“這個項目難度非常大。可以説,文物保護、展示、博物館建設和宋韻文化研究幾乎所有能遇到的難題,全部集中在了這個項目裏。”卓軍這樣評價。
比如,如何解決德壽宮遺址看不懂和不好看的問題;德壽宮遺址有4600多方的露明展示在國內非常罕見,如何將大跨度大面積的保護展示棚與宋韻的建築風格有機融合;如何系統性解決潮濕地區土遺址的保護問題等。
卓軍説,土遺址保護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德壽宮遺址在地表兩米五至三米以下,杭州又是一個地下水非常豐茂的地區,把遺址露明展示出來,首先要解決積水和潮濕的問題。
“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一個游泳池,肯定不是一個遺址。”卓軍説,這對環境要求非常高,太幹容易乾裂,太濕又容易長黴菌。
其他難題還有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來全面地闡釋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如何結合史料和考古的一些重要的發現來開展系統性的復原研究等。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方努力,建成後的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實現了五個“首次”,即首次最大面積露明展示復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遺址、首次最大面積系統性開展南方潮濕環境下土遺址保護、首次原址原貌原標識展示南宋皇家建築形體、首次大規模數字化復原展示遺址、首次全面展示南宋歷史文化與社會風貌。
而在卓軍看來,德壽宮遺址保護與展示項目,目前所取得的一些實質性的成果和創新,將為今後“宋韻文化傳世工程”的打造,尤其是即將要開展的南宋皇城遺址綜保工程,提供非常寶貴的可借鑒經驗。
但卓軍指出,德壽宮案例並不説明考古遺址都要露明展示,文物遺址保護的形式有很多種,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隨著科技水準的進步和數字化水準的提高,一定會有更多的精彩被看見。(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