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園station裏的網紅斑馬線(郎園供圖)
798藝術園區資料圖(798藝術園區供圖)
星光影視園演播室集群(星光影視園供圖)
2022年北京首個線下大型藝術會展——第六屆“畫廊周北京”,搭載著青年藝術家作品的迷你小“專列”,歡快奔跑在798這個城市客廳裏;盤扣、宋瓷,新奇有趣的傳統文化體驗,在全國首個非遺主題文創園——咏園裏觸手可及;作為全市首批新消費品牌孵化基地,郎園station已從當年的國營老廠北京紡織倉庫華麗轉身,成為集咖啡館、餐廳、花店等多種文化場景空間,“撞星率”超高的“東壩小橫店”……多種文化産業發展新模式正在北京的沃土上遍地開花,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也為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勢能。
謀篇佈局,春風有信。北京市立足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站位,圍繞“兩軸三帶”優化空間格局,以文化産業園區發展政策創新為切入點,不斷加大存量空間轉型升級力度,圍繞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大力推動文化經濟政策創新,為開啟“十四五”高品質發展新局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北京市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北京市推進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多個維度的政策體系加快構建,為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明晰了方向、提供了助力。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産業收入合計17563.8億元,同比增長17.5%。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利潤總額1429.4億元,同比增長47.5%。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穩步提升,文化新業態、新模式、新內容層出不窮,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文化與消費融合趨勢日益凸顯。
抓産業就要抓園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文化産業園區對全市文化産業發展的貢獻已達60%。僅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單位已達1307個,實現收入5395.5億元,同比增長4.4%;形成資産1.5萬億元,同比增長16.9%。
宋瓷、京繡、盤扣、臉譜繪畫……充滿非遺主題元素的文化園區不僅成為市民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好去處,也吸引了多家非遺工作室入駐咏園開展創作及對外交流展示、互動體驗等豐富的活動。僅清明小長假期間,客流量就突破9萬人次的798藝術園區,如今早已成為聞名全國的網紅打卡地;錄製過2022年央視感動中國、2021年央視中國考古大會、北京臺春晚,舉辦過“劉德華出道40週年訪談”2小時直播的中國(北京)星光視聽産業基地星光影視園,正在借助數字影視製作技術,闖出一條傳統文化産業園區“破墻而出”、構建多元化元宇宙虛擬資産生産基地的全新路徑。在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城市賦能的時代趨勢下,以長安街和中軸線為核心,縱橫分佈的58個市級文化産業園區,已逐漸成為北京市文化産業蓄積磅薄能量、釋放強勁發展動能的主陣地。
從無人問津到聞名全國、華麗轉身網紅打卡點,從老舊廠房到承載了豐富業態的主題文創園……諸多文化産業園區在政策、資金等多重扶持不斷加碼下,正在加速實現從“盆景”到“風景”的華麗蝶變。版權服務、技術支援、創業孵化、投融資、法律政策諮詢等各類增值服務加速聚集,大量創新理念、創新模式和創新業態持續為園區發展賦能,不斷促進文化産業要素的有序集聚和高效集約利用,曾經粗放的“二房東”“瓦片經濟”等標簽,正在向文化、創意、科技賦能加快轉變。一座座特色鮮明的文化産業園區,逐漸成為融匯城市文脈、激活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引擎。
文化産業園區能夠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實現高品質發展,離不開真招實策,精準幫扶。面對疫情衝擊,北京市迅速制定出臺《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支援文化金融融合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投貸獎”“房租通”“風險補償金”等助企紓困“及時雨”,為文化産業發展注入了真金白銀的源頭活水。
從經營困難到上市融資,在疫情寒冬中,北京市為文化企業發展雪中送炭。據《北京文化産業發展白皮書(2022)》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市通過“投貸獎”政策支援564家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約1.95億元,通過“房租通”政策為1211家小微初創文化企業提供房租補貼9200余萬元,共為2332家旅行社暫退質保金約11.02億元。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中資銀行文化産業貸款餘額1855.1億元,文化及相關産業貸款有貸戶數9089戶,同比增長14.7%,惠企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惠企力度不斷加強。
在一系列精準有力的“組合拳”助力下,北京市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的豐碩成果不斷顯現,798藝術區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北京市文化旅遊體驗基地,“798藝術節”彰顯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園區的鮮明特色;借鑒中式園林造園精髓,承載了非遺創作、研發、設計、試製、展示、銷售、體驗、培訓等豐富業態的咏園,自2019年6月28日正式開園後,吸引了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宋瓷有禮體驗館、宋式美學、梨園一夢、萬物皆可盤等多家非遺工作室入駐,先後開展了“文化進萬家”“元宵雅集,以花為媒”“致敬女性,向美而生”等一系列活動,助力非遺作品創作及對外交流展示,持續策劃非遺作品展及互動體驗活動,大幅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可見度。
厚積沃土,稼穡蓬勃。經過多年引導、支援和深耕,北京市文化産業園區已經基本實現了從“戴個帽子”到“換了裏子”的深刻轉變,點點文化“星火”乘著時代東風,漸成燎原之勢。通過不斷推動文化傳承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充分挖掘利用好工業遺存的歷史文化和時代價值,以文化創意、數字科技驅動傳統商圈、商業綜合體轉型升級等多種創新舉措,涌現出萊錦文創園、北京坊、郎園Vintage、751D·PARK北京時尚創意廣場、首鋼文化産業園等優質文化産業園區,孕育孵化大批優質文化企業,為首都文化産業發展持續注入新鮮血液。2021年1月至11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科技”企業1105家,實現營業收入7760.5億元,佔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51.7%,同比增長18.1%,拉動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9.4個百分點。2021年,全市55家規模以上“專精特新”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1.3億元,同比增長22.6%,比全市文化企業平均增速高4.9個百分點;收入利潤率為10.8%,高於全市文化企業平均水準2.5個百分點。新增故宮博物院、完美世界等6家單體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目前全市共有11家基地,數量居全國之首。
據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産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北京市始終堅持抓産業就要抓園區,先後出臺了市級園區認定管理辦法、推進園區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園區服務包”“投貸獎”“房租通”等多層次政策舉措,形成了走訪調研聚需求、精準服務對資源、一園一策促發展的工作鏈條。加快推進園區重點工作落地,加大推動重點園區轉型升級,不斷完善園區統計監測機制,持續加大政策紓困、資源對接力度。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目前,北京文化産業持續復蘇,科技賦能文化産業發展,新業態發展動力強勁,文化與旅遊、體育、商業、鄉村振興等領域深度融合,首都文化空間大格局加快構建,文化産業集聚水準、發展品質顯著提升,“産城融合”不斷激發産業活力與場景魅力,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高,文化産業發展整體向好而行、向新而生、向深而為。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