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的故事
孟圖神廟遺址群出土的寶石飾品及殘件。
孟圖神廟遺址群出土的小型人偶“烏沙不提”。
孟圖神廟遺址群出土的青銅奧西裏斯雕像。
經過中埃考古學家4年來的攜手合作,埃及盧克索孟圖神廟逐漸褪去神秘的面紗,向公眾呈現更為清晰的圖景。共同探尋文化寶藏,讓古老文明跨越時空對話,成為考古工作者為中埃友誼、中阿友誼添磚加瓦的最佳表達。赴世界主要文明發祥地參與發掘和研究,是中國考古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又一座里程碑。
位於埃及南部的盧克索是聞名遐邇的歷史古城,享有“世界最大露天博物館”的美譽。它擁有卡爾納克神廟、盧克索神廟和帝王谷、王后谷等考古資源,堪稱集納古埃及文明精華之所在,因而被譽為全球考古學的“前沿”。
2018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埃及旅遊和文物部組建的中埃聯合考古隊在盧克索孟圖神廟開啟合作之旅。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考古隊首次赴埃及進行考古發掘。目前,聯合考古項目已完成4個季度的田野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展現了中埃雙方考古領域的合作大有可為的前景。
呈現神廟“新圖景”
孟圖神廟遺址坐落于盧克索北部,與阿蒙主神廟和穆特神廟共同組成卡爾納克神廟建築群。大約自西元前2000年起,歷代法老在此不間斷地建造、裝飾和修繕大型石構神廟,使之成為古埃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宗教建築群。1979年,卡爾納克神廟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至今仍是埃及最受遊客歡迎的景區之一。
孟圖神廟區始建於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統治時期(西元前14世紀),在西元前4世紀至西元前3世紀期間趨於完善。西元1世紀前後,孟圖神廟區開始衰落,年久失修導致神明雕像與宗教祭祀場景逐漸消失,民居湮沒了部分神殿,直至19世紀全部化為古跡廢墟。
古埃及神廟也被稱作“神的居所”。在孟圖神廟區的圍墻內,至少供奉著4位神明,分別為主神孟圖、公平正義女神瑪阿特、擁有豐富神格的奧西裏斯,以及孟圖之子哈普拉。孟圖神信仰起源於底比斯地區(即如今的盧克索地區),經歷多次演變,新王國時期多以勇猛善戰的公牛形象示人,這也是孟圖神常被稱作“戰神”的由來。第二十五王朝時期的法老對孟圖神格外崇敬,曾在孟圖神廟門前修建了宏偉的柱廳,飾以凈禮、獻祭、加冕等彩色浮雕。瑪阿特女神的神廟與孟圖神廟相比,佔地面積較小,殘存的墻體上保留著拉美西斯時期(約西元前12世紀)的銘文和壁畫。
約西元前1000年前後,隨著奧西裏斯信仰在底比斯地區流行,統治者開始更多修建奧西裏斯神殿。目前在卡爾納克地區已探明奧西裏斯神殿約20座,其中近半數遺址都位於中埃聯合考古隊的工作範圍內。哈普拉神出現年代更晚,其神廟的始建年代及功能仍處於討論階段,有待下一步研究。
上世紀40年代,法國學者曾對孟圖神廟區進行小規模發掘,但隨後數十年裏並沒有開展正式工作,它所包含的千餘年歷史資訊也遠未被真正了解。2018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旅遊和文物部簽署了《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協議》。按照這份為期5年的協議,中埃聯合考古隊正式組建,並於當年11月29日正式開工。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埃及進行系統的考古研究活動,希望在全面獲取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神廟區的三維模型,並結合銘文研究、地理資訊進行系統分析,對神廟區的平面佈局、營建順序與功能分區等問題得到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孟圖神廟在新王國時期底比斯地區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我們希望,隨著聯合考古隊長期深入的田野工作,未來孟圖神廟區將會逐漸褪去神秘面紗,向公眾呈現“新圖景”。
挖掘和保護並重
乍看去,一處泥磚鋪設的地面由大小相同的磚塊通過黏合物平鋪而成,鋪設手法十分規整。再細看,每塊泥磚上都有一個橢圓形印章印記,內有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登基名……這一神奇發現為研究孟圖神廟主體建築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準確的年代尺規,對於認識神廟區早期建築分佈具有關鍵作用。幾年來,一次次重要的發掘和發現,讓聯合考古隊成員內心充滿了職業成就感。
孟圖神廟區地勢開闊平緩,圍墻內的神廟區面積約2.4萬平方米。聯合考古隊現場考古發掘所布設的探方面積約2000平方米。在遺址南圍墻處的奧西裏斯小神殿區內,我們完整挖掘了6座神殿中的第三座小神殿,也發現了泥磚圍墻等附屬建築,獲得了一批包括石雕像、青銅奧西裏斯雕像等在內的重要文物,為更深入地研究奧西裏斯神補充了新的資料。
為了解整個遺址的形成過程,我們對孟圖神廟和瑪阿特神廟相連接的區域進行了解剖式發掘,發現了古王國時期的遺跡和遺物,初步了解了這一地區古埃及人生活方式的特徵和演變。我們還對建築物表面的銘文、刻劃符號以及法國學者發現並收集的建築構件進行了研究和系統記錄,完成了第二和第三座奧西裏斯神殿的加固與出土遺物的清洗修復,完善了遺址文物的保護工作。
2021年3月,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是名單中唯一一項國外考古新發現。能夠親手觸摸埃及的古老文明,與之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令我們這些考古工作者分外興奮和自豪。
如何在考古發掘過程中保護脆弱的文物,始終是我們的關注重點。開展首季度工作時,遺址內唯一一座阿蒙霍特普三世立像是我們的“重點保護對象”。這尊3米高的雕像于上世紀50年代出土,刻畫著阿蒙霍特普三世手持旗桿邁步向前的生動形象。由於當年的修復技術有限,雕像看似完整,實際上十分脆弱。
為了儘量減少陽光暴曬和動物侵襲帶來的損害,我們決定為雕像量身定制一座保護棚。我為保護棚繪製了圖紙:由木架支撐起一塊木板來隔絕日曬,在位於雕像膝部的高度固定4塊透明玻璃,在保護的同時也能使參觀者看到雕像全貌。組裝搭建完成後,埃及同事豎起大拇指連連誇讚:“這不僅是一座集保護與展示功能于一體的木棚,更是為‘法老’建造的一座臨時居所!”今年3月,雕像在專業人員的護送下已運往吉薩,將在新建成的大埃及博物館得到妥善照料並永久展出。我們為之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
學習與借鑒並舉
相知無遠近,志合越山海。中國和埃及同為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交相輝映。今天,進一步加強中埃文明交流合作,讓我們從厚重悠長的文明交往中凝結出新的智慧,讓彼此連接在一起,猶如近鄰一般。
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是兩國考古學家的一次握手。古埃及文明有著豐富的文字資料,埃及考古學更偏重於銘文研究,埃方同事對遺存特點、挖掘方式有著更好的判斷能力,在修復石料和重建倒塌建築物等方面的經驗十分豐富。中方考古隊員更善於使用考古學的層位學、類型學構建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中國的發掘記錄系統與埃及傳統考古學有著較大不同。我們與埃方同事充分交流,多次召開工作會議,並在野外實地進行討論,數易其稿後,達成了雙方認可的工作方案。
聯合考古項目也是兩國考古學家的一次深度對話。中國考古學多手段、多學科的研究優勢可以為埃及考古學帶來更開闊的視野,産生新的切入點和研究角度。對於中方隊員來説,深入參與埃及考古工作,可以從實踐中了解另一個學術傳統和系統,對我們的考古學學科發展也有極大裨益。在埃及著名考古學家扎西·哈瓦斯眼裏,中埃首次考古合作是埃及乃至世界考古界令人振奮的大新聞,雙方在田野發掘、3D建模和雷達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合作大有可為。
在共同的工作中,雙方學者不斷加深了解,結下深厚友誼。埃方同事為中方隊員講授基礎阿拉伯語,中方隊員也教會了埃方同事一些中文日常用語,雙方還時常交流各自的傳統文化習俗。瑣碎、艱苦的田野工作,也由此充滿了歡聲笑語。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赴世界主要文明發祥地參與發掘和研究,是中國考古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又一座里程碑。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知兩個古老文明在表現形式和形成機制上的不同,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從黃河到尼羅河,共同探尋文化寶藏,讓古老文明跨越時空對話,是考古工作者為中埃友誼、中阿友誼添磚加瓦的最佳表達。
(作者為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中方執行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外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圖片均由賈笑冰提供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