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北京12月5日電(記者陳雪)“歷史上以‘周’為國號的朝代有不少,我們這裡展示的《周書》,記載的‘周’,指的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北周。”11月30日,中華書局點校本《周書》修訂本新書發佈會的線上直播間裏,《周書》修訂本責編劉學與幾位嘉賓侃侃而談。
《周書》中保存了不少與典章制度相關的史料,對東魏、北齊、梁、陳史事也多有涉及,還收錄了一些書信、時策、詩賦等,是研究北朝歷史和中古文學的珍貴文獻。中華書局點校本“北朝四史”原由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主持整理。此次“北朝四史”的修訂工作,仍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承擔,劉安志教授負責修訂,歷時十余載完成。
據了解,繼2017年中華書局《魏書》修訂本出版後,《周書》成為“北朝四史”修訂本中出版的第二種。
為什麼近幾年出版的“二十四史”修訂本主要集中在魏晉南北朝一段?
中華書局副總編輯張繼海介紹,“二十四史”的具體構成中,魏晉南北朝加上隋朝就佔了十二個品種。這段歷史前後跨度達四百年,從漢末開始,歷經三國紛爭、南北朝對峙,一直到隋統一。由漢到唐四百年間風雲激蕩,交流融合,醞釀出隋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北周在政治軍事方面對隋唐影響很大,南朝在經濟文化上對唐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北周這段歷史,正是處於隋唐的延長線上。
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副主任胡珂説,北周政權雖然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就被隋朝取代了,但它創立的很多制度都被之後的隋唐兩代繼承下來。由於唐以前記述西魏、北周曆史的典籍都沒有留傳下來,就現存有關西魏、北周曆史的資料而言,《周書》成書較早,保存的資料也最為原始,作為“二十四史”之一部,價值彌足珍貴。
《周書》共50卷,包括帝紀8卷、列傳42卷,是唐朝令狐德棻等編纂的官修紀傳體斷代史,記述了從西元534年北魏東西分裂到581年楊堅代周建隋為止48年的西魏、北周史。作為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之一種,由唐長孺負責點校的《周書》于1971年11月出版,與《魏書》《北齊書》《北史》一起組成的“北朝四史”點校本,被譽為“古籍整理的典範”。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自2006年正式啟動,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重點項目。由於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曾是點校本“北朝四史”的主持人,此次“北朝四史”修訂工作仍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承擔,體現了學術的傳承和發揚。
據了解,1971年點校本《周書》以武英殿本為底本,並與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汲本、局本、百衲本六個版本互校。同時通校《冊府元龜》和《北史》中的有關部分,吸收了錢大昕、張森楷、張元濟等人的校勘成果。劉學説,“此次的修訂本可以説既延續了原點校本的優點,把它原有的學術特色和整理成果保留下來,而且還做了不少開拓和提升”。
“相比唐長孺先生這一輩大家而言,我們在學術的功力以及底蘊方面,還是有諸多欠缺和不足的。”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安志來説,修訂工作的一個難點是點校本珠玉在前,“我們如何在此基礎更進一步困難和挑戰可以説是巨大的,因為無論是刪錯,還是改錯都是極為嚴重的問題。”
劉安志介紹,本次修訂工作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加了若干新資料,如日本所藏唐鈔本《周書》卷十九殘卷,還有《冊府元龜》三種明鈔本以及《永樂大典》等;二是嚴格按照底本校勘法原則進行修訂,《周書》點校本雖然使用了武英殿本作為底本,但是它也局部使用了諸本互校、擇善而從的方式,修訂工作是嚴格按照底本校勘法的原則進行的;三是標點分段按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進行處理,修訂本總修改點校本標點有500余處;四是訂正點校本中存在的若干錯誤之處;五是謹慎刪改增補校勘記,《周書》點校本總有校勘記1451條,修訂本刪除了78條,新增319條,沿用了1066條,修訂307條,總有校勘記1692條。
劉安志説:“通過修訂,我們的收穫也是很大的,對唐長孺先生的學術理路以及治學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與認識,也因修訂工作而切實掌握了古籍整理的基本要義與方法,為下一步整理《唐會要》打下堅實基礎。”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06日 09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