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華文化:沐時代雨露,煥灼灼光華

發佈時間:2022-12-05 10:52:2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趙秋麗等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綠茶製作技藝(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張躍華用傳統方式攤晾新採摘的鮮葉。新華社發

編者按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

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就“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要部署,令我們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珍視、更感自豪。本期,讓我們走近一個個“文化現場”,感受全國各地深植文化根系、傳揚文明新風的動人實踐,聆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鏗鏘足音。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趙秋麗、張勝、李志臣、馮帆、陸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丁樂佳、周繼紅)

文化如風,拂綠齊魯大地

  尼山景色 李暉攝/光明圖片

【記者觀察】

孔子在這裡誕生,泰山在這裡屹立,齊長城在這裡橫亙,黃河從這裡入海,京杭大運河從這裡穿流……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山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革命文化波瀾壯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彩紛呈。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齊魯大地文化春風勁拂,繁花滿園綻放。

推動文化“兩創”,美德引領風尚

“大家看這裡,忠信做人、尊老愛幼、結誼親友、揚善積德,持家報國、秉公守法、勵志創業、勇於任事……這是我自己總結的家風家訓。”近日,在德州市武城縣四女寺鎮四女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庭站,王合平老人對鄉親們講述著自己的家風家訓故事。

77歲的王合平,是鎮上“倡樹新時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宣講志願者,也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員。為了宣傳家風村風,老人主動申請在自家庭院裏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庭站,用一次次情真意切的宣講,帶動村風民風不斷提升。

“倡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是近年來山東的一項重點工作,旨在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帶動優秀傳統文化澤潤齊魯、引領風尚。

與武城縣相距四百公里的濰坊諸城,同樣有著不小的改變:以前,哪家逢白事,一場喪葬下來少説也得七八千元;現在,傳統的三日葬縮短為兩日葬,從前的親屬披麻戴孝改為佩戴小白花,吹吹打打變成了靈車奏哀樂……諸城市各基層黨組織發揮黨員幹部先進模範帶頭作用,有人帶頭做,有約大家守,逐漸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誇、壞人壞事有人抓、新風正氣傳得開、陳規陋習必須改”的生動局面。這些規矩,還寫進了村規民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融入日常。現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成了重要陣地,志願服務成為重要形式,“厚道齊魯地、美德山東人”的形象,結結實實樹立了起來。

樹立“文化泰山”,傳承雄厚文脈

初冬時節,北京展覽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山東單元裏,《儒典》引人注目。從先秦時期孔子編訂的《詩》《書》等傳世經典,到今天《十三經注疏》文字校勘工作新成果;從學理邏輯嚴密的經解,到研究性的儒家經典著作……在《儒典》的浩繁卷帙中穿行,中華文明的底蘊和風采令人沉醉。

近年來,山東聚力打造研究闡釋新標桿,深入實施“山東文脈”工程,挖掘齊魯歷史文化資源。“全球漢籍合璧”工程複製回歸珍稀漢籍1600余種,啟動編纂6000多種、13億字的大型文獻《齊魯文庫》……巍巍“文化泰山”,在新時代的山東挺立。

建設中華文化體驗廊道,是山東推進文化“兩創”的創新之舉。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白玉剛介紹,山東將以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四大文化體驗廊道和沿膠濟鐵路文化體驗線為建設重點,輻射帶動曲阜、淄博、泰山、嶗山及沂蒙、膠東、渤海、魯西等八大特色文化片區,構建“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引領、一條文化交通線貫穿、四大文化體驗廊道示範、八大文化片區支撐、全域文化‘兩創’和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新格局”。

滿足人民需求,豐盈精神生活

今年9月,菏澤市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創演的戲曲《公雞過壽》,榮獲全國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群星獎”。這部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了移風易俗帶來的社會新風尚。

“我們劇團每年下村演出500多場次。我們在送戲下鄉過程中與老鄉們聊天時,聽來一個關於辦升學宴收份子錢的故事,便創作了《公雞過壽》這部戲。”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主任侯彥麗介紹。

為持續豐富農村文化産品供給,山東不斷完善“一村一年一場戲”服務機制,採取“為群眾送小戲小劇”和“群眾演給群眾看”兩種模式,充分調動基層文藝團體、文化志願者、群眾愛好者等各方面的文化參與積極性,推動文藝創演工作長期可持續發展。

“城市書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燈塔。為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補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短板,近年來,山東打造了一批集數字閱讀、藝術展覽、輕食餐飲等於一體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讓文化常駐百姓身邊。

“增進人民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將提高文化惠民效能,推動文化‘兩創’全方位嵌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表示。(本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馮帆)

【一線講述】

茶韻傳承遠,清茗伴書香

講述人: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 王岳飛

這幾天,“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消息傳來,我的喜悅和自豪真是説不盡。我有幸擔任申報組茶學核心專家組成員,還在本次非遺申報宣傳視頻中講述了茶文化進校園的探索。回憶起從事茶學教育的點點滴滴,我不僅親歷了中國茶科技與茶産業的發展,更見證了茶文化在青年中煥發蓬勃生機的過程。

2001年起,我們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茶學通識課程,沒想到,一開課就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喜愛。後來,《茶文化與茶健康》成為浙江大學通識核心課,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近年來,隨著線上教學模式的普及,我們又將線下課程遷移到線上,8節視頻公開課累計點擊量2600多萬人次。2019年,我們建設了時長643分鐘、包含95個視頻的《中國茶文化與茶健康》線上慕課,目前已被全國近350所高校約25萬學生選修。更讓我欣喜的是,學生們學以致用,開發出“全自動泡茶機器人”“新式茶飲”“茶美粧”等創新項目及各類茶葉深加工産品,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中取得了出色成績。

20多年來,我深切感受到一代代大學生對茶文化的喜愛。為了把傳統文化和青年力量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我組建了浙江大學華發大學生茶藝隊、“無我”茶社等學生社團,為愛茶的同學搭建交流平臺。2015年,中國大學生茶藝團建立,我作為總導演組織選拔了3屆團員,在米蘭世博會、阿斯塔納世博會、G20杭州峰會、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國際場合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茶”,讓清芬四溢的茶葉,成為中國遞給世界的一張“金名片”。

雲南省景東縣是浙江大學的對口幫扶地,我們主導創制的“紫金普洱”茶幫助了當地626戶茶農脫貧致富,並獲評第五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從2016年第一次走進景東無量山和哀牢山以來,我帶著一批批學生來這裡實踐鍛鍊。他們中有的人畢業後,選擇在此助農、支教、挂職,以一杯熱茶連接起了兩地情誼,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詮釋家國情懷與擔當精神。

茶既是傳統的,又是時尚的。願其魅力不斷影響青年學子,以茗香常伴書香,持續書寫“中國茶”的文化自信。

沿著長江,探源璀璨文明

講述人: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 劉禮堂

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蘊藏著長江文化的千年文脈。2020年12月29日,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了。

現代考古學上的“文明”一詞始於近代歐洲,最初的詞源是拉丁文“城邦”,由城市延伸至城市裏生活的民眾,再引申出有教養、有禮貌、開化等含義。長江中游是中國最早出現城的地區,也是目前發現最多史前城址的地區,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

比如,鳳凰咀城址位於襄宜平原北部,地處江漢平原與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見證了中國的早期文明。其結構看似簡單,卻包含了豐富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理念,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觀和政治理想。為了推進大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建設,我們研究院聯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襄陽市博物館、襄州區鳳凰咀遺址保護中心,于2020年8月至今,在鳳凰咀遺址開展調查、勘探、解剖、發掘等一系列考古工作。兩年來的田野考古,深化了我們對文明起源的思考。

今年4月,研究院應邀參與武漢市倉埠古鎮保護規劃,對周邊地區進行調查勘探,在倉埠街道五峰村、寶店村、陶崗村、淋江村和井山村方圓15公里範圍內發現距今3000年的西周環壕遺址群及貴族墓,有望填補長江中游商周城市發展史的空白。

吳家墳頭遺址,位於天門市石河鎮姚嶺村六組西南約500米。為配合沿江高鐵建設,我們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考古隊,于2022年7月至10月對其進行田野發掘,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遺存,涉及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三個時期,為研究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發展脈絡與區域聚落形態增添了重要資料。

在研究工作中,我深深意識到,長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所進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學術成就,絕不該僅僅深藏在“象牙塔”裏供人瞻仰,而應像一塊“打火石”,激發人民群眾愛國熱情、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讓文創産品走近民眾

講述人: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市場總監 王海柔

我們是一個以90後設計師為主的年輕團隊。2015年至今,我們以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甘肅省博物館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為創作靈感,先後打造出“流雲璃彩藍蓮系列”“太初有光彩陶系列”“國器重輝青銅系列”等一系列館藏文物IP,設計文創産品上千款,使甘博的“文創商店”讓觀眾流連忘返。

隨著時代發展,明信片、書籤、絲巾、膠帶等傳統的文創産品越來越難以滿足年輕人的胃口。如何打造一款既年輕又時尚,既藝術又有趣的産品?這成了我們心頭久久縈繞的設計命題。


參觀者在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商店欣賞銅奔馬工藝擺件。新華社發

銅奔馬是甘博的“鎮館之寶”,又稱“馬踏飛燕”。每每駐足,我們總會被它特別的樣貌吸引。於是,大家決定設計一款以銅奔馬正面形象為原型的文創産品。設計、開模、打樣……在精心打磨每個細節後,“銅奔馬”文創産品上線了。

這是一款銅奔馬正面造型的3D卡通綠馬頭套。並不具備實用性的“搞笑文創”能否被大眾接受?大家心裏難免忐忑。沒想到,幾位短視頻博主率先下單,漸漸地,朋友圈裏越來越多人戴著綠色馬頭“亮相”,令人忍俊不禁。熱心網友紛紛留言:“甘博文創搞反差萌,出圈了。”

經過這次成功嘗試,我們更“大膽”了,決心讓銅奔馬IP具有持續的活力和生命力。半年後,銅奔馬卡通毛絨玩具問世。一方面,我們還原了它的頭部輪廓,保持它淩空飛躍的姿態;另一方面,強化它逗趣的特點,又將飛燕設計得更加“呆萌”,賦予其可愛調皮的性格特徵。事實證明,我們再一次成功拿捏住了“社交密碼”,這款毛絨玩具成了今年夏天的“頂流”。

明星文創産品是博物館最好的“代言人”。“馬踏飛燕”玩偶上線兩周後,一天銷售額近70萬元,全年賣出近8萬件,銷售額近800萬元。因文化創意而走紅的銅奔馬,為公眾走近文物、觸摸歷史打開了一扇新窗口。

文是根本,創是生命。一件成功的文創産品要挖掘産品背後的文化價值,結合當下社會語境,以獨具匠心的思想表達帶給人們情感共鳴。只有傳統感和時代感相得益彰,文創産品才能帶動文物越走越遠,也讓博物館離大眾越來越近。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趙秋麗、張勝、李志臣、馮帆、陸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丁樂佳、周繼紅)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