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 光明圖片
【文藝人物志】
40後50後60後認識他,多半因為他寫過《班主任》《鐘鼓樓》,70後80後90後知道他,多半因為他在《百家講壇》講過《紅樓夢》。如今,80歲的他,沒有停止創作的步伐,依然不斷推出新作品,嘗試新的創作方式。在他看來,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和素材是最好的創作方法,現實主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家劉心武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鐘鼓樓》,曾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由該作改編而成的同名話劇《鐘鼓樓》將於今年11月登上舞臺,帶領觀眾重回1982年12月12日那一天。
行至耄耋之年的劉心武笑言,40後50後60後認識他,多半因為他寫過《班主任》《鐘鼓樓》,70後80後90後知道他,則多半因為他在《百家講壇》講過《紅樓夢》。事實上,他從未間斷過寫作,2014年與2020年分別推出長篇小説《飄窗》和《郵輪碎片》。
劉心武總是與時俱進,且不説寫作的內容,單説寫作方式,就有著鮮明的時代痕跡。最早自然是用筆,1993年開始用電腦打字,是最早使用電腦寫作的作家之一。2005年,他上《百家講壇》講《紅樓夢》,後來講座內容匯整合書出版。2021年,他又玩起了“聽書”,開了一個個人電臺“聽見·劉心武·讀書與人生感悟”,吸引了不少粉絲。他近日出版的兩本新書《人生沒有白讀的書》《世間沒有白走的路》,就是把音頻整理成文字,是一種二度創作。
我們常説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兩本新書的名字契合。劉心武覺得,作家要創作,普通人也有表達感情、與人交流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讀書與行路的經歷都特別重要。
在劉心武青少年時代,可讀的書比較少,社會也缺乏流動性。即便在那樣的條件下,他也儘量多讀書,多行走,努力開闊自己的眼界。“簡單來説,讀書是用心靈來行走。一個人旅行再多,也受到時空限制。閱讀可以使個體生命突破時空約束,不僅穿越空間,還能穿越時間。”
這樣的閱讀和行走,在劉心武文學之路上的深度結合就是“深入生活”。“我的作品都是通過深入生活尋找素材和靈感的。”劉心武説,一段時間裏,有些作者覺得“深入生活”的提法過時了,認為創作主要靠想像,還出現過極端説法,説只要文字先鋒就是好文本,人物、情節、故事都不重要,但這樣的想法最後還是淡了下去,“説明現實主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鐘鼓樓》裏就有很多原型,比如那些商店的名稱,都是劉心武經過田野考察記錄下來的。劉心武保證,每個細節都是真實的,點染在文本中,能夠讓人讀來有種強烈的在場感。
除了深入生活,劉心武覺得,作家寫作的營養來源還有兩個:一個是世界上的現實主義經典,另一個是母語文本,而後者是他當初選擇開講《紅樓夢》的原因。
“我當時的觀點遭到了激烈抨擊,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聽。我不是為了進入紅學界而研究《紅樓夢》,我是抱著從《紅樓夢》中汲取寫作營養的目的,比如怎樣將生活原型塑造成藝術形象。事實上,閱讀研究《紅樓夢》對我創作幫助很大。”劉心武説。
劉心武生於成都,後搬到重慶,在那度過了童年,8歲又隨父母到北京定居,從此再也沒有離開。“我小時候是一個很狂妄的文學少年,12歲上初中時就覺得自己長大了,於是跟父母説,不要給我訂《中國少年報》《少年文藝》了,我要看《人民文學》《譯文》。”
1958年,16歲的劉心武在北京王府井逛書店,淘到一本冷門的蘇聯小説《第四十一》。讀完後,少年劉心武有了一些嚴肅的思考,寫了一篇書評投給《讀書》雜誌,竟然一投即中,發表了。那是劉心武第一次發表文章,編輯還以為作者是個飽學的老人家,回信是用宣紙豎著寫的,“希望今後不吝賜稿”。
1977年,劉心武發表的短篇小説《班主任》,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之作;1984年發表的長篇小説《鐘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兩部作品都以北京為背景。“我就是一個北京的老居民,是一個北京市民生活的寫作者。”對劉心武來説,北京雖然不是出生地,卻是他唯一的文學故鄉。
從生活軌跡看,劉心武是個閒不住的老頭兒。除了逛衚同,他還會去亮馬河看夜景燈光,上網了解現在的年輕人都在玩什麼,還經常戴上時髦的帽子,去崑崙飯店29層的旋轉餐廳喝下午茶。
當然,寫作從未停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除了寫小説,還寫劇本。早在2000年,劉心武到法國訪問時,就應邀寫了一個《老舍之死》的歌劇劇本,並於2003年出版。時隔二十年,《中國作家·文學版》2022年第十期,刊發了劉心武的四幕話劇《大海》。
《大海》的故事非常現代,探討了《雷雨》中魯大海這個人物。在周萍、周衝都死去之後,魯大海是不是可能成為“周大海”,他是否可能繼承周樸園的家業,血緣與財富是否可能超越階級對立?這樣的“腦洞大開”,是80歲的劉心武的創造。“我的創作精力真是挺旺盛的,我自己也挺驚訝。”劉心武説。
現在,劉心武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上午睡覺,中午起床,一天兩頓飯,閱讀和社交時間一般是下午和晚上。經常有採訪者説,中午打攪您午睡了,劉心武呵呵一笑:“何為午睡?”
(作者:蔣肖斌,係中國青年報記者)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