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數字藏品行業方興未艾。所謂數字藏品,是指借助區塊鏈技術發行的虛擬文化商品,包括數字形式的圖片、音樂、視頻、3D模型等。這些數字藏品,一般以現實中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為IP進行開發,同時每個數字藏品都具有唯一的數字憑證,具有不可複製、不可篡改、永久存證等特點。據統計,截至2022年7月上旬,國內數字藏品平臺數量已超過700家。今年以來,雖然數字藏品市場的發展有所放緩,但仍有不少數藏機構在“跑步入場”。比如,今年下半年,中國郵政、河南衛視、中國網等機構均新上線了自有的數字藏品平臺。
在各類數字藏品中,非遺、文博等傳統文化類藏品頻頻“出圈”,頗受市場和藏家青睞。目前,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機構均推出了館藏珍品的數字藏品。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被調查文物的數字化比例為44.11%,其中珍貴文物藏品的數字化比例為67.82%。數字藏品賦予了傳統文化更為年輕化的樣態,博物館裏的文物,不再是沉睡在箱底的老古董,而成為被年輕人追慕的潮流語言和社交符號。優秀傳統文化借助數字藏品這一新載體,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數字藏品可以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助力優質文化內容以輕盈姿態示人。今年4月,中國青年報在第27個世界讀書日期間推出了一套“中華民族讀書典故”數字藏品。藏品以電子書籤的形式呈現,選取“囊螢映雪”“韋編三絕”“鑿壁偷光”“高鳳流麥”“牛角挂書”“溫舒編蒲”等6個中國古代的讀書典故作為主要內容,通過使用國潮、插畫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現代元素,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的風格,成為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囊螢映雪”“高鳳流麥”等文化典故,很多今天的青少年可能並不熟悉。當它們由史書上枯燥的文字變成圖文並茂的藏品,並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在青少年面前,其承載的傳統文化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傳播推廣傳統文化,既要講“靈魂吸引”,又要講“雙向奔赴”。如果只注重對傳統文化理念和價值的挖掘,而忽視對用戶深層心理和情感的滿足,傳統文化的傳播很可能陷入曲高和寡的尷尬。
數字藏品同時具有收藏屬性、觀賞屬性和社交屬性,為傳統文化搭建起一條進入數字空間的橋梁,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推廣。無論是河南博物院的“婦好鸮尊”數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數字藏品,還是鳳翔木版年畫《天河配》數字藏品、舞劇《只此青綠》數字藏品,推出後都受到普遍歡迎。這些數字藏品既抓住了人們的興趣點,又像放大器一樣,大大擴展了文物和文藝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些數字藏品,不僅是一種藏品,更是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大量傳統文化類數字藏品的出現,既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體現,也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表現,讓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變得更加高效。
數字藏品的最終歸宿應是基於價值認同的“數實結合”。今年下半年,在數字藏品市場遇冷的情況下,在七夕等時間節點,相關機構推出的陜西鳳翔木版年畫《天河配》、天津楊柳青年畫《二十四孝圖》、安塞農民畫《秋收圖》等主題數字藏品均斬獲佳績。這些案例,一方面展現出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IP高度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也説明數字藏品的購買群體對相關藏品與現實生活有機互動的充分認可。
目前,市場上的數字藏品之所以品質參差不齊,甚至出現虛構價值、投機炒作等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關數字藏品“脫實向虛”。因此,文化類數字藏品不能“淩空蹈虛”,而要“腳踏實地”。具體言之,既要準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理念,又要將相關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轉化為跟現實有關聯的、深入人心的具象表達。以國家文化公園主題首期數字藏品“山河一夢”系列為例,五款藏品分別為萬里長城、運河人家、長征史詩、九曲黃河、長江之歌,展現了幾個國家文化公園的代表性元素,呈現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由於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一現實話題密切相關,五款藏品一經推出,0.1秒即全部售罄,相關話題閱讀量過億。“山河一夢”系列數字藏品,不僅傳播了優秀傳統文化,也增加了人們對國家文化公園的關注度,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這就做到了“虛擬與現實結合”。
無論現在還是未來,文化數字化都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作為文化傳播的新載體、新路徑,數字藏品在激活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推動新型文化生態空間的構建。我們要抵制無序炒作,為數字藏品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行業生態,持續釋放數字藏品在傳承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活力和動能。
(作者:周泓洋 張瑞菊,分別係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手藝網副總經理)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