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遮罩同事、已讀不回 你對“職場微信禮儀”介意嗎?

發佈時間:2022-10-21 08:36:2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劉越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題遮罩同事、已讀不回……你對“職場微信禮儀”介意嗎?

作者 劉越

嘿,你發朋友圈會遮罩同事嗎?

微信的社交生態一直是網際網路上的熱點,話題“被同事遮罩朋友圈的心情”更曾引起熱議。有人認為保留私人空間無可厚非,有人認為遮罩同事不太禮貌,更多的人則把該行為引申到“職場微信禮儀”範疇中。

“職場微信禮儀”,即在職場中使用微信溝通時,彼此應該遵守的準則。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小新就該議題採訪了一些職場人士,聽聽他們的看法。

朋友圈遮罩同事不禮貌?

“我們共事好幾年,怎麼你朋友圈變成了一條橫線?”

“我完全能夠接受同事發朋友圈遮罩我,因為我也會遮罩他們。”——程式員麥瑞。

“同事就是工作關係,私人空間自行保留。”——藝人宣傳來喜。

“同事就是一起工作的關係,並不等同於朋友,甚至我覺得私人微信號和工作微信號應該分開,這樣就算是在朋友圈吐槽同事或者是上級也不會被看到。”——律師小杜。

經常被下屬當面調侃的年級主任歐可可笑稱,作為領導,他完全可以接受下屬遮罩自己:“只要不是原則問題,都無可厚非。”

不過,在肯定“朋友圈遮罩自由”的同時,部分受訪者認為其中大有文章。其一,遮罩這件事,不患寡而患不均。某軟體公司的工程師悠哥如是説:“如果TA遮罩了所有同事,我不介意;如果單獨遮罩了我,我會想要了解原因,思考是不是溝通中産生了問題。”

其二,大部分人可以接受被單條遮罩,而非完全失去瀏覽他人朋友圈的功能。編輯謝清雨坦言:“希望可以單條分組遮罩,不要僅聊天模式或者直接遮罩。否則我點進他朋友圈看到一條橫線時,還是會覺得有隔閡。”

最後,小新的領導、資深媒體人盧老師坦言,他對下屬們的私人生活並不感興趣,但假使這種遮罩造成工作上溝通不暢,甚至産生負面影響,責任還是應該由個人承擔。

長語音溝通很煩人?

“始終相信沉默是金,求你別再給我發長語音。”

在此次的採訪中,“語音溝通”是被劃入“職場微信禮儀”中的高頻詞。

“給別人發一堆語音不太妥當。不管別人忙不忙,也沒有閒心去聽那堆語音。”——資深媒體人盧老師。

“如果當時用的是電腦,對方給你發了一串語音,轉的文字不一定準確,還要拿出手機來再聽一下,而且資訊無法回溯。”——“影視民工”橘橘。

首先,不分場合地發送語音消息會讓人感到困擾。對於經常外出拍攝的記者小曹來説,在嘈雜的環境下收到一條長達60秒的語音,是對他聽力和耐心的雙重考驗,“連發多條長語音,聽著費勁,轉文字又浪費時間。”

其次,語音消息體現的資訊不夠直觀,無形中提高了溝通成本。攝像師孟奎回憶,“本人有次跟同事就一件突發事件溝通時,他一連發來13條短則七八秒,長則一分鐘左右的語音,好不容易聽完,再一看,又來五六條……”

孟奎當場累覺不愛,“後面的資訊要跟前面的資訊印證,還得再重新聽一遍。對於一些專業詞彙,語音轉文字容易出現錯誤。如此一來,溝通效率太低,時間成本太高。”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藝人統籌高遠自稱有“文字恐懼症”,“一大段文字發過來,密密麻麻的,我看著特別累,寧願配合語音轉文字一起看。”

拒絕24小時奪命連環call

“24小時的清靜,是我一生難忘的美麗回憶。”

如今職場的一部分崗位,上班和下班的時間界限似乎無法嚴格切割。有人認為,微信作為社交工具,無形中讓渡了使用者的私人空間,讓不少人“壓力山大”。

“要麼早上起來特別早,要麼就是晚上特別晚給你發資訊,這種行為我真受不了。”——電影人邢老師。

“無事先溝通的突然電話,工作時間之外發工作相關的消息,特別是要求我立即做出行動的消息,會讓我覺得手足無措。但如果只是一些簡單的通知或者問詢,還是可以接受的。”——工程師悠哥。

“下班後或週末奪命連環call,找不到人就打電話和語音,很沒有禮貌和邊界感,這個事情在領導身上經常發生。”——編輯謝清雨。

對於下屬們的“怨聲載道”,領導分成兩派。作為一位英年早禿的資深語文老師兼年級主任,歐可可表示他要珍惜自己和下屬們為數不多的發量,堅決做到少操心。“在工作已經明確佈置下去的前提下,下班時間領導最好不要發微信給下屬,我也不喜歡下屬在午休、晚休的時候給我發微信。”

而對於經常需要處理各類突發事件的新聞行業來説,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大家都是人,領導加班也累。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我也不想在下班的時候去跟下屬對接工作,但很多時候事情的發生不以8小時為界。”盧老師説。

不過他認為,這種困惑並不僅僅是當下的時代特徵,“現在科技發達,你感覺生活跟手機深度綁定,但實際上在很早以前就有類似情況發生。還記得馬三立的相聲《開會迷》嗎?50年代沒有手機,工廠領導要開會,照樣會派通訊員去家裏找你。”

學會好好交流是職場之道

“你灰色頭像不會再跳動,哪怕是一句簡單的‘收到’。”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明明只隔了一個辦公室,他卻不回你的微信消息;

明明大家用的都是每秒10M-12M的WIFI,你的同事卻活得像個剛通2G網的沖浪菜鳥。

有一種“好好交流”,叫“請勿已讀不回”。

“微信溝通到一半,前一秒還在,後一秒瞬間掉線的人,真是讓人發自心底的讚(生)賞(氣)。”——攝像師孟奎。

“我給他發資訊不回,卻看到他給別人的朋友圈點讚,不能忍。”——藝人統籌高遠。

“我前公司的某中層領導,看到微信從來不回復,趾高氣揚地找別人來通知我,讓我去找他一趟。我一度懷疑他是不是閒得慌,想找人聊天而已。”——策劃雞腿。

“曾經和一個部門的平級同事對接工作,這人説完上句沒下句,不及時反饋,怎麼問都不回,讓人非常生氣。”編輯謝清雨説,“如果當下有要忙的事不能及時溝通,麻煩打聲招呼,大家都會諒解,切忌玩消失、用意念回復消息。跟這樣的人交流前期工作就得一兩個小時。”

而比起“已讀不回”,“釣魚式溝通”也讓人無語凝噎。職場對話不是開盲盒,資訊互換需透明。有一種“好好交流”,叫開誠佈公。

“加了好友後,不坦白身份資訊,遮遮掩掩含糊其辭,無法讓人放心合作。”——藝人宣傳來喜。

“打招呼用‘在?’,然後不説具體啥事,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公關Ina。

公關從業者岳野分享了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因為其他人亂推名片,他被早前互相刪除的前公司同事加上了微信,場面一度尷尬。

“刪他的原因是,這位同事喜歡發‘有些事想跟你溝通一下’,然後就沒下文了。”岳野認為,一次性把需求説完整是一個成熟職場人必要的能力,“非要等別人回復他之後,他才會提出具體要求,這人是個彈簧嗎,你弱它就強?”

你有正確的職場邊界感嗎?

“你犯錯我受折磨,誰給你的自由過了火。”

有人曾調侃:“如果一個地方同事含量超過了60%,那麼不管這個地方原來是幹什麼的,它現在就是職場了。”而在職場中,講分寸、知進退的邊界感是對他人最高級的尊重。

“不打招呼就加他人微信不太妥當,微信作為一個比較個人化的社交平臺,添加對方的時候還是提前詢問一下意見再加比較好。”——記者小曹。

“佈置任務的時候單刀直入,用命令口吻會讓人覺得很沒禮貌,尤其是一些平級間的溝通。”——編輯謝清雨。

“發曖昧的視頻、圖片、表情包比較沒有邊界感。有一次我和異性下屬溝通時,不小心發了一個‘抱抱’的表情包過去,超過3分鐘就撤不回了,尷尬了一段時間。”——年級主任歐可可。

而對藝人統籌高遠來説,朋友圈總是成為職場微信社交準則的“法外之地”。

“有些同事喜歡在朋友圈的評論裏口出狂言,不看場合地抖機靈。”在高遠看來,領導、同事都能看到的情況下,朋友圈更像是一個半公開平臺,過度的調侃並不合適。

此外,他極度抵觸截圖這種行為。高遠認為,轉述對話內容和截圖傳播聊天記錄是兩個概念,如果內容是在吐槽領導,後果會更加嚴重。“可能你只是調侃性地説‘領導今天真是把我給整瘋了’,當下並沒有惡意,截圖傳到領導手上,性質可能就變了。”

“還有人會把截圖發朋友圈,他雖然給你打開工賽克,但是熟悉你的同事和領導都知道這個微信頭像是誰。”

作為領導本人,盧老師也並不贊同此類行為:“如果是普通的工作部署,想圖個省事的話未嘗不可。但如果其中包含比較情緒化或者個人化的內容,有可能給被截圖的同事帶來困擾的話,就不應該去截圖。”

不難發現,在所有受訪者提出的職場微信社交準則小tips中,從保留彼此的私人空間,到在交流中維持禮貌,皆離不開尊重、專業、互相體諒這三個關鍵詞。

英國法律史學者梅因曾在其名著《古代法》中談道:“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處為止,都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誠然,作為一款社交工具,微信自在隨心的社交屬性在職場這個限定範疇之下,需要有所收斂。

不學禮,無以立。人是群居性的動物,職場微信社交依舊是“社交”的分支。在堅守原則的同時,做到律己、敬人,或許是保持高品質職場微信社交的不二法門。(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