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北宋著名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其文、其詩、其詞皆流芳千古,在水利、教育等方面亦頗有政績。蘇軾一生歷經數次貶謫,卻仍豁達安然,並在多方面成就璀璨。這樣一個“學神”似的人物,是如何治學求道的呢?從《日喻》一文中,我們或可找到一種答案。
蘇軾將世人治學求道的歧途,比喻為盲者觀日。生來目盲者不識太陽,於是求問于他人。有人説,太陽狀如銅盤,盲者便叩盤而聽其音。一日,鐘聲飄來,仿佛叩盤之音,盲者認為鐘就是太陽。又有人説,太陽亮如燭火,盲者便摸索蠟燭的形狀。一日,盲者拿到形如蠟燭的龠,又認為這是太陽。
“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蘇軾認為,盲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認知錯誤,就在於他未能親自得見太陽,只是單純依靠他人的描述。
蘇軾指出,“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治學求道者正如盲者,雖可以從得道之人那裏聽到巧妙的比喻和引導,但這與試圖通過比喻認識太陽無異。從銅盤到鐘,從蠟燭到龠,如此輾轉比喻,何時才能認識太陽呢?“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憑藉浮淺的見解就去定義道,或尚未得道卻憑想像言説,這些皆為求道中的歧途。
那麼,道不可求而得之嗎?蘇軾認為:“道可致而不可求。”何為“致”?他援引兩句古語來説明。孫武説:“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説:“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君子的學習如能像善戰者一樣沉穩而智慧,像工匠一樣本分而專注,道就會“莫之求而自至”。在學習積累中,泰然待道自至,不強求卻能最終與道相遇,這便是蘇軾所理解的君子治學求道的正途。
蘇軾又以學潛水為例,闡釋求道之正途的體現。南方多有善潛者,他們日日居住在水邊,7歲便能蹚水過河,10歲即能在水面漂浮,15歲就可潛入水中。這樣的技能不是隨便能做到的,“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曾有一些來自北方的勇猛之人向潛水者詢問潛水的方法,但按照聽來的辦法下河嘗試,卻沒有一個不被淹死的。“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不致力於學習而試圖直接得道,就會重演那些學潛水者的悲劇。
蘇軾對治學求道的思考,也包含著具體的現實關懷。他説:“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者以經術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在該文寫就的7年前,宋神宗採納王安石意見,決定以“經術取士”。科舉考試不再考詩賦與明經等科目,改考經義與策論。於是當時的學子埋頭于經傳注疏,尤其重視王安石所作的《三經新義》,而忽略其他典籍。本應彰顯時政見解的策論,也往往淪為阿諛功績的空疏之作。
蘇軾發現,過去以聲律詩賦選拔人才,學子們大多雜學旁收,對於真正的經世之道無所用心;現在以經學、策論選拔人才,學子們雖以道為追求目標,但又急於求成,忽視學習。這是治學陷入迷途的體現。
蘇軾秉持的道,是傳承千載的士大夫之道。道中包含著士人對家國命運的強烈關懷,對百姓福祉與天下治平的使命擔當,對傳承文脈、賡續道統的歷史自覺。而國家開科取士的目的,也本應是選拔于國於民真正有擔當、有品德、有學養的人才。空言求道卻不致力於學習的人,既背離士大夫之道,也無法在未來擔當大任。《日喻》一文,既闡釋了治學求道的正途,又是在針砭時弊。
在他6年後寫就的《石鍾山記》中,蘇軾踐行了深入實際、親身探索的精神。世人不肯親自冒險考察或知曉真相卻不擅表達,這固然是外界不了解石鍾山的原因;但自以為是地滿足於簡單而荒謬的答案,這樣的人更是“淺陋”。
《石鍾山記》正是《日喻》一文的印證之例。而他的《代書答梁先》更是濃縮式地表達了《日喻》的治學精神:“學如富賈在博收,仰取俯拾無遺籌。道大如天不可求,修其可見致其幽。願子篤實慎勿浮,發憤忘食樂忘憂。”
蘇軾對治學求道的闡釋雖歷經千年,在今天仍具啟發意義。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説:“實事”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研究。“實事求是”就意味著,只有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切實研究,才能發現事物的真正規律。
在較早完成的《實踐論》一文中,毛澤東強調,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與蘇軾一樣,毛澤東以生動的比喻來説明這一點:“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迴圈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迴圈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毛澤東所批判的脫離實踐尋求事物規律的做法,也正是蘇軾所批判的“求道而不務學”。
蘇軾《日喻》一文對認識論的闡釋雖不盡完善,但在治學求道方式上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樸素的正途。當代青年也面臨著和千年之前的學子同樣的問題,蘇軾告訴我們:要“學以致其道”,在探索研究中逐步積累,從實踐中獲得真正的智慧。
【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博士研究生】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