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風格與西周迥異!春秋青銅銘文書寫的文學轉向

發佈時間:2022-10-25 09:24:4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振峰 | 責任編輯:姜一平

風格與西周迥異!春秋青銅銘文書寫的文學轉向

作者:李振峰(吉林師範大學副教授)

春秋時代,文化丕變,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已經到來。對於春秋時代的文化特質,郭沫若曾以著名的蓮鶴方壺為其象徵,他説:“此鶴初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躕滿志,睥睨一切,踐踏傳統于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的飛翔。”(《新鄭古器之一二考核》)實際上,不僅春秋時代的器物藝術突破了窠臼,春秋時代的銘文書寫也展現出了新的品格。

與西周時代相比,春秋青銅銘文至少在如下方面,表現出鮮明的轉向特徵:

第一,禮制的突破、個體意識的顯露與昂揚的時代精神。

春秋是典型的城邦時代(傅道彬語),諸侯國在擺脫了周天子的羈絆之後,各自開疆拓土,以蓬勃的態勢發展起來,《左傳》成公八年申公巫臣言:“夫狡焉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蔑有?”春秋時代,各諸侯國表現出鮮明的自立和自覺精神,出現了發達的城邦史學、城邦哲學,一種突破舊有束縛、強調自覺自立的時代精神,已經成為春秋時代的思想主潮。與此相適應,春秋時代的青銅銘文也表現出一種“舍我其誰”的精神風貌。

春秋中期青銅器《晉公盆》在其開篇倣照西周金文套式,稱揚先祖説:“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敬□百蠻,廣司四方,至於大廷,莫不事公。”但隨後就轉入了對自己的不吝華辭的讚美:“余雖今小子,敢帥型先王,秉德秩秩,□燮萬邦,殷殷莫不日卑恭,余鹹畜胤士,作朋左右,保乂王國,刜暴舒迮,丕嚴虩若否。”到了春秋晚期青銅器《઒੒민쥙褸먇꨿ਯ䯼ꢀ줽饐姎뤹륭鯼즥ꦈৎ뤹맛碌毼짔祭ह먇쯼줽餸�駔⥤餹뤸민줽騇㥄署磀⢀�侮㯼ꦈᦘ縷姎맚䥭飯௼즥ꦈৎ맚䧛碌毼짔祭঱駚䦦즠磀⦈ᤸ�妉��ꤼ篼쥤餸맬줸௼즈᥮覘署秚䤺ꣀ⦝榵騯䯼ꢀ쨿馠稇ꥐ騇ꦓ⧚䩓�祍᥈槉饈민쥏碌娯䥜襅觧橓쥙詓��碌娧᧚䣀⢀�裀갪⠩⟩㭦懨é犣˯쉦巣ʰ꒠鐘》的狂妄,不遑多讓的是《郘鐘》銘文,整篇銘文有七處用第一人稱,而且大多用主格,如“余翼公之孫”“余頡岡事君”“余獸丮武”“余不敢為驕”“我以享孝”。也有用所有格的,如“作為余鐘”“樂我先祖”。這在傳世銘文中也是僅見的。

在這種以我為主的銘文書寫方式裏,西周銘文“敬天法祖”的思想精神正在一點一點被剝離。春秋的諸侯和士大夫們,似乎已經不再將青銅銘文作為權力和地位的“特許狀”(馬林諾夫斯基語)證明,而是認為自身的德業奮鬥比起先祖的遺傳血統,更具有説服人心的效力。

第二,精細化、個人化的語匯描摹。

西周時代的青銅銘文,完全是禮典書寫的産物,其語詞使用一方面受限于“禮典”的程式和規範化描述,另一方面受制于“禮器”“禮物”和“禮文”的詞彙陳列,留給個人和個性表達的空間極小。因而,其文學性主要表現為“禮文”之“文”的顯現,表現為一種在形式、韻律方面向“詩”的靠近,表現為一種對盛大功業的文字敘述。從文學接受的角度,最終表現為對“鬱鬱乎文哉”的周代禮樂文明的追想。所以,西周青銅銘文的“文學性”,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學性”,與純粹的“文學性”還有著相當的距離。因而在某種角度上,西周青銅銘文的表述更多“公家之文”的特徵,卻缺少“私家之筆”的個人情致。

這種情況,到春秋時代有了較為顯著的改變。隨著歷史語境的變化,自春秋早期開始,西周晚期金文中習見之有關廷禮、冊命等內容的銘文即已不復見。禮典從銘文中的消隱和弱化,為個人化的文學表達預留了空間。

如春秋早期青銅器《上曾太子鼎》,其銘文載:

上曾太子般殷乃擇吉金,自作䵼彝。心聖若慮,哀哀利錐。用孝用享,既和無測。父母嘉持,多用旨食。

此鼎是上曾太子般殷為其去世的父母鑄造的彝器,中有“心聖若慮,哀哀利錐”句,文辭優美,極為少見。中國上古典籍中曾記載一種非常神秘的“思成”行為。所謂“思成”,乃是古人在祭祀先祖之前,祭主先要進行齋戒,回憶先祖生前所作所為,思慮既深,便如在目前。如此,則祖宗陟降,神明來格,此謂之“思成”。《詩》之《那》謂“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鄭箋謂:“湯孫太甲又奏昇堂之樂,弦歌之,乃安我心所思而成之。謂神明來格也。《禮記》曰:‘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週旋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此之謂思成。”青銅銘文“心聖若慮”是典型的“思成”之舉。“聖”,聽也,聞也。“心聖若慮”,謂以心聽之,如聞憂慮。《祭義》言“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心聽”也。“愾然必有聞其嘆息之聲”,“若慮”也。“哀哀利錐”者,“哀哀”,悲傷之心也,《詩·小雅·蓼莪》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利錐”者,哀心之狀,錐心之痛也。

再如春秋晚期青銅器《蔡侯尊》,其銘文曰:

元年正月初吉辛亥,蔡侯申虔恭大命,上下陟否,擸敬不惕,肇佐天子,用作大孟姬媵彝缶,禋享是以,祇盟嘗禘,祐受無已,齋嘏整肅,類文王母,穆穆亹亹,聰憲訢揚,威儀遊遊,靈頌熙商,康諧穆好,敬配吳王,不諱考壽,子孫蕃昌,永保用之,千歲無疆。

此器銘文,是春秋蔡昭侯為長女大孟姬媵器所作的致語。銘文中有“靈頌熙商”一句,用以稱美大孟姬的容貌,“靈”者,令也,休美也。頌者,容也。熙者,光也。商者,彰也。所謂“靈頌熙商”,意即嬌美的容顏煥發出太陽一樣的光輝。王粲《神女賦》:“朱顏熙曜,曄若春華。”用“熙”來描述“顏”,與蔡侯器銘文“靈頌熙商”中用“熙”來描述“容”恰可互證(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與此差可比擬。應當認為,這種對於大孟姬美貌的描寫方式,實際上已開後世乙太陽喻女性容顏的先河。另外應當注意的是,此銘文一一列舉大孟姬之美德,其文合於詩韻,類似于《衛風·碩人》的“賦”體,描摹之精,在周代的青銅器銘文中罕有其匹,獨樹一幟。

第三,關注器物藝術本體的文學修辭。

西周青銅器是“禮”的物質載體,青銅銘文的書寫重在對“禮”的呈現,而其自身的材質、紋飾、音聲之美,在銘文書寫中則較少表現。及至春秋時代,個人的情感嗜欲活躍起來。管仲鏤簋朱纮、山節藻棁,喜歡“裝飾之美”。魏文侯與子夏語,好“新樂”而厭“古樂”,喜歡“音聲之美”。二者一一違背禮制,以個人的情感嗜好為唯一的出發點。在這樣的情況下,青銅銘文就不能不有所表現:

《઒੒먽�ꢀ쥅機㨵⥰ᧂ�쯼쩾⥹㩟姅쯼직娉⨋奍즯䨯覯ꧣ쯼즬ᨯ評匿�쥐襥祈穎磀⢀�쨵⥰ᧂ�좀�륭祿侮㧼橒魯멟㩫褽禮ﯼ쨿쨿ᩣ訍ᩣ쯼쥯餺쩟㨉⤹맾�䥽⥮餉⧻累襾祅稱᥌檢⢀직娉⨋奍�륭秔覝娵੓觼橒栗䢀증਴褹맾�즄侮㧼橒便⥍䨉⦳�全쨉㧚䨊ᦜ壀⩀憎礽쥙言奾祿栗䥏㥐민즈᤻쥏碌妃㨧᥮㥽㥈�㦃꥛륺秚䢀쥇꥜ꢀ�妙⣀ꩃ詒먽�ꢀ짟맟륅橾鯼즗Ⱓ㵥䇨顣¥䧩⟦碦⬯쌧썩쓣¢ݢܧ﫧﫥嶩ݧ䨤륥�⬦삧얩⟧ꄧ퍨顧ꄩ堯깯쌣ʥᨧ伂稀㥷娮ࣀ먰㯼ꢀ쥮祺餹뤺민쨄⨀壀ᨆ切夻誇꧉⯼먇�壀᧾�壀᩺切夻誇ꧭ�ᣀ⢀�⥰ᧂ�죀ᧁ娉⨋奍᧟맟륅橾鯼쥍᤺줸ꥭ種餺ꦄ﨧饈੝⩓쥙詓�礹楆駚䥏詝鯼즄﨧饈ঘ姧릖祭檣�৚䨿릭導쥮㥷⧻碌्姚䩢⦉짥楅觚䥙覺騽�㯼쨽쥏覈ऺ椺ꤻ좀쥅㦳袀�䨉ꦜ列줽㣀⼯p>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春秋青銅銘文的書寫彰顯了一種與西周迥異的文學風格,它表現為昂揚的時代精神、個人化的文學書寫和對器物本體藝術修辭的重視,與《左傳》等經典文本一道,共同呼喚著一個“新體文言”文學時代的到來。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25日 15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