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沉浸式”看演出 演繹年輕態徽文化

發佈時間:2022-10-21 08:31:1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王海涵 王磊 | 責任編輯:姜一平

23歲的陳磊脫下厚重的戲服,還來不及擦去臉上的粧,和同事收拾完劇場衛生,就開始復盤當天的演出……國慶期間,黃山迎來旅遊旺季,觀眾擠滿了禮堂。2021年,這群懷揣著夢想和情懷的年輕人聚集在安徽黃山市歙縣許村。一座牌坊,一個亭廊,一棟舊影院,一幕新戲劇。許村的舊影院在這群年輕人手上煥發了新生。許多遊客稱,在此了解到了不一樣的徽文化。

許村舊影院(村會堂)閒置多年,破舊失修。為保護歷史文化建築,盤活鄉村閒置資産,壯大村集體經濟,2021年,許村鎮通過“雙招雙引”吸引外資企業與村集體合作,以“租賃+合作入股”方式,聯合“紅粧縵綰”項目團隊,將老影院打造成集非遺文化傳承、展示、互動、攝影為一體的影院民宿。

有意思的是,在這裡看戲,觀眾不僅是觀眾,也是演員。“‘沉浸式’是我們的特色,讓遊客體驗傳統民俗。”劇場藝術總監胡洋介紹,遊客入場前需要換上演出服,上交手機,以第一視角去聽、去感受,把自己融入情景中。

融入當地文化元素的《許村有喜》是劇場的第一部原創戲劇,劇本參考民間故事,將話劇、戲曲、舞蹈等藝術門類融為一體。劇情裏,許家老爺宴請賓客,報名的觀眾在演員引導下參與演出,他們帶著不同的徽州特産到府娶親,推動後續劇情發展,同時近距離接觸古村風貌、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黃山毛峰”“徽硯”“許村大刀燈”等特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也被融入劇中。

往年許村每逢重大節日,所有宗祠都會派出一支舞刀隊,表演者擎著兩丈多高的大刀,走上十里長街,來回舞個通宵。近幾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這個傳承近百年的民間藝術幾近消失。為了重現大刀燈舞,胡洋等人專程拜訪了民間的老藝術家和文化保護者,在他們的指導建議下,“許村十三刀”得以“重現江湖”。

大刀燈的製作材料主要是毛竹和杉木,需手工將其扎成大刀形狀,內點蠟燭,外糊棉紙,在棉紙上畫上人物、花鳥、亭閣等圖案,融工藝、文化于一體。“劇中所用的大刀,都是當地藝術家為我們親手編制的道具,我覺得特別寶貴。很多人在默默無聞地保護、傳承著徽文化。”

國慶期間,劇場在《許村有喜》基礎上,升級創作了《徽州府有喜》。胡洋介紹,後續還會推出紅色題材、校園題材、諜戰題材的新戲劇。劇場民宿創始人之一的李春艷説,“我們的目標是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盡可能開設不同題材的場次和場館,最終能夠在當地形成獨有的文化氛圍,把整個許村做成一個承載沉浸式戲劇的文化群落。”

劇場知名度擴大,離不開年輕演員的付出。本科學習表演的陳磊是這裡的全職演員,儘管畢業後在合肥找到了一份工作,當他得知許村開設劇場的消息後,出於對家鄉的感情及對表演的熱愛,毅然辭職回歸家鄉。

陳磊每天不僅參與演出和管理,還要聯繫群演。他覺得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群演都是當地村民,因為有農活,不確定誰有空,所以每天來的人都不一樣,就像在‘拆盲盒’。”陳磊同時也擔任民宿管家,每天和村民們打得火熱,並樂在其中。“看到村民收入增加,我十分有成就感。”

常駐演員姜光鈺來自安徽六安市,新婚不久的他出於對徽文化的熱愛來到了這裡。“每天可以觀賞甚至參與‘舞草龍,大刀燈,抬汪公’這些民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含有傳統戲劇的演出對演員形體和動作要求高,強調演員“手、眼、身、法、步”統一協調。姜光鈺起初並不適應,在當地演員的幫助下,如今在舞臺上游刃有餘。

“民宿裏的工人、保潔、廚師,劇場的一些工作人員,包括劇中演丫鬟、打手等的演員,我們聘用的全都是許村當地的村民。”李春艷表示,劇場自開辦至今400多天,能夠收穫大批遊客,與當地老鄉的奉獻和付出是分不開的。

加上常駐演員,劇場民宿創業團隊有十余人,每個成員都把將徽文化發揚光大視為己任。“每一個原創劇本都是由專業編劇創作,然後參演人員二次創作,共同磨合。往往需要經過幾十次的排練才能搬上舞臺。”胡洋説,演員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兩名外國群演。

劇場民宿團隊另一位創始人孟成曾是電視媒體人。提到創業初衷時,他表示:“在工作中受到多姿多彩的徽文化熏陶,對徽州産生了興趣,一直想要做些什麼。現在,秉承著鄉村振興和文化先行的理念,能夠發揮表演和電視製作專長,將傳統文化和非遺傳承下去。”

作為安徽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沉浸式劇場民宿,“紅粧縵綰”在歙縣逐漸有了影響力,胡洋介紹,“演員們現在去鎮上買個早餐,都會被認出來”。“演得真好!”“刀耍得漂亮!”等來自村民的誇獎讓團隊年輕人充滿信心。

劇場的紅火不僅帶動當地村民就業,也為文旅發展提供新思路。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劇場與一些高校、企業合作,為學習表演的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由此推動高校産學研用,豐富當地旅遊經濟業態。

隨著黃山市旅遊業復蘇,許多和陳磊一樣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結合當地民俗,創新文旅運作和服務模式,書寫更多“許村有喜”的故事。

汪傲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