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遼博最大規模特展:珍品文物闡釋“和合中國”

發佈時間:2022-10-26 08:40:00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劉洪超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元織錦《百鳥朝鳳圖卷》(局部)。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卷》(局部)。

  北周鎏金人物故事紋銀壺。

  遼三彩釉印花太極圖執壺。

中國“和合”文化源遠流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性格特徵,反映了獨特的中國智慧。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維繫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堅韌紐帶。

10月8日,遼寧省博物館建館以來規模最大的特展——“和合中國”展覽啟幕。400余件珍品文物齊聚一堂,共同闡釋中國傳統“和合”文化中所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在“和合”文化傳承與涵養中增強文化自信。

規模空前  薈萃精品文物

“‘和合’一詞首次出現在春秋時期的《國語·鄭語》中,‘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其中‘五教’是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將五種不同的人倫之教加以融合,實施于社會,使百姓安定和諧地生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劉寧説,“‘和合’思想追求人與天地合德,即天人合一,具有深刻的哲學思辨。”

“和合中國”展覽由國家文物局與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遼寧省文物局)、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遼寧省博物館承辦,山西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等22家單位協辦。在為期3個月的展覽中,共展出文物、古籍402件/組(436單件),其中一級文物88件/組。展品包括彩陶、青銅器、瓷器、絲繡、書法、繪畫、古籍、碑刻拓片等多種類型,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

此次展覽中,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卷》、宋朱克柔緙絲牡丹圖、遼三彩釉印花太極圖執壺、元織錦《百鳥朝鳳圖卷》、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卷》、明代傳教士利瑪竇繪世界地圖《兩儀玄覽圖》、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卷》等遼博館藏珍品均有呈現。此外,還匯聚了各地文博機構收藏的國寶級文物,如湖南博物院藏《唐摹蘭亭序(黃絹本)》、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姬歸漢圖卷》、南京博物院藏《坤輿萬國全圖》、甘肅省博物館藏東羅馬鎏金銀盤等。部分重點展品將分期展出。

展覽中還能看到一些前所未見的文物。遼博館藏的東周嵌寶石金環飾、唐-宋回鶻文殘片、遼竹節形琥珀飾、清鍍金瑪瑙鑲嵌望遠鏡等均為首次展出。山東省陽信縣出土的一套戰國石磬,共計13面,被完整借展至遼博,首次以成套方式與觀眾見面。

精心布展  凸顯“和合”主題

劉寧告訴記者,此次特展策劃歷時5個多月,分為“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協和萬邦”4部分,每部分包含2個單元,力求全面呈現“和合”文化。每單元開頭均以經典文獻中的名句作為提綱。

“天人合一”部分的第一單元,引用了《易經》中的名句:“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劉寧介紹:“為了與這一提綱呼應,我們選擇了一組展示自然之紋、鳥獸之形的展品。比如山西博物院的‘網紅’文物青銅鸮卣,來自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地博物館的西周玉飾件,有大象、老虎、小鹿、兔子、鸚鵡、燕子等不同形象,還有遼博館藏的從史前到商周的各種動物形玉器。這些惟妙惟肖的文物,展示了古人的智慧與想像力,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山水畫表達了古代文人縱情山水、親近自然的情懷。五代畫家董源擅畫山水,開創了“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畫風格,是“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夏景山口待渡圖卷》是董源傳世繪畫中極為精妙的一幅作品。江水蜿蜒于群山之間,草木豐茂,點染皴擦中盡顯江南山水秀潤之境。畫卷引首還有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書題。

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反映太極思想的太極圖,是中國文化中常見的圖案。遼代三彩釉印花太極圖執壺造型巧妙、製作精細、裝飾富麗,是遼代陶瓷中的佳作。壺為扁圓形,圓口,曲柄,管狀短流,圈足。胎質灰白閃紅,挂白粉。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水波紋地,上浮有如意流雲帶。柄外施綬帶紋,流基部作牛首張口狀。壺身兩面印相同的凸起花紋,中心一朵蓮花內飾有太極圖式花紋,勾畫出“始於天然、載于天道”的審美意境。

在元代織錦《百鳥朝鳳圖卷》前,眾多參觀者流連忘返。這件織錦是用多色絲線、金線和孔雀羽線織造而成,配色華麗,織造技術高超,是元代織錦的代表作。圖像以鳳鳥為主體,其他鳥類、花卉呈散點式分佈,花鳥造型生動美麗。百鳥朝鳳源於中國古代傳説故事,鳳鳥本是一隻普通的鳥,用自己採摘積攢的果實拯救了瀕臨餓死的其他鳥類。這些鳥為報恩,各獻出一根最美的羽毛給鳳鳥,於是鳳鳥成為最漂亮的鳥中之首。這個故事體現了和諧共生、團結互助的理念。

《文姬歸漢圖卷》為金代張瑀所作,描繪了東漢末年蔡文姬從匈奴駐地返回中原途中的情景。畫卷前端一漢人騎老馬引路,肩扛圓月旗,躬背縮首,迎風沙而行,側後方有一馬駒緊緊相隨。稍後數步便是畫卷中心人物蔡文姬,頭戴貂冠,身著華麗胡裝,腳蹬皮靴,騎在馬上,手扶鞍橋,雙目凝視前方。文姬身後有多名侍從和馬伕,形態、動作各不相同。此圖表現了絲綢之路上發生的歷史故事,反映了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流交往。

在“協和萬邦”部分,東羅馬鎏金銀盤、北周鎏金人物故事紋銀壺、唐代長沙窯青釉貼花舞蹈人物瓷壺等精美文物,訴説著中華文明與域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東羅馬鎏金銀盤為甘肅省靖遠縣北灘出土,銀盤表面曾有鎏金,現已大部分脫落。盤內滿飾浮雕花紋。紋飾分為3個區域:外圈飾16組相互勾連的葡萄卷草紋,其間棲有小鳥等動物;中間一圈浮雕呈環帶狀,內列12個人頭像,每個頭像左側各有一隻動物;盤中央為微微凸起的圓域,圖案為一倚坐于猛獸背部的青年男性,猛獸圓足內底有點狀銘文一行。學者認為,盤心圖案中的男子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葡萄酒之神狄奧尼素斯,盤上所刻文字為大夏文。此銀盤是中國境內發現的重要羅馬文物,其製作年代大約相當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東羅馬帝國前期與中國保持友好往來,據《魏書》記載,東羅馬帝國曾3次派使團訪問北魏。這只銀盤也許是東羅馬使者遺留在黃河古渡的貢品,也可能是西方商人帶來貿易的物品。

手段多樣  增強互動體驗

此次展覽運用多媒體和數字化技術,生動展示文物的豐富內涵,帶給觀眾良好的互動體驗。

一隻駱駝昂首嘶鳴,雙峰間馱著沉重的皮囊。騎駱駝的人深目高鼻,頭戴圓氈帽,手中拿著餅,一邊趕路一邊吃著。在胡人吃餅騎駝俑展櫃旁,有一台電子觸屏設備,可以查看這件文物的細節、出土過程以及歷史背景。“陶俑身上的這種餅,原來叫‘馕’,傳入中國後一度被稱為‘胡餅’,很受中原百姓的歡迎。”一名參觀者看著互動屏上的資訊,給身旁的孩子介紹。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欣賞。這幅11.7米的長卷全部展開,氣勢磅薄。展櫃上方的電子屏展示了這幅作品的放大圖像,讓觀眾能夠看清每個字的創作細節。

與《千字文》一樣全部展開的還有長達12米的《姑蘇繁華圖卷》。這幅畫作為清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徐揚繪製。圖卷上方也有一塊電子屏,以動畫形式展示了圖中的重點場景。遊船在河上來回穿梭,街巷間人頭攢動,生動再現了清代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繁華。

“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太白山圖卷》描繪了浙江鄞縣太白山及周邊景致。全卷用筆繁密,以硃砂、花青點染,技法高超,別具一格。在一個AR體驗空間裏,觀眾可以體驗畫中太白山的四季輪迴,變幻的美景配以悠揚的傳統樂曲,讓人感悟“天人合一”之美。

(本文圖片均由遼寧省博物館提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