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中外對話丨為什麼中日動畫片裏都有孫悟空?

發佈時間:2022-09-09 08:48:45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為什麼中日動畫片裏都有孫悟空?

2022年,中國動畫走過百年。這段跨越百年的長篇故事見證著中日動畫人互相學習、成長的過往,也記錄下兩國友好交流、文明互鑒的印跡。

這些印跡中,有孫悟空和阿童木的跨世紀握手,有小哪吒與一休哥的童年記憶,也有中國水墨同日係唯美的交相輝映。

經典動畫何以體現中國故事的內核?動畫如何為中日文化交流搭建橋梁?動漫産業發展之路何在?近日,中新社“東西問·中外青年對話”邀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副廠長陳波、東京大學表像文化論博士陳龑、日本孔雀動漫文化傳播股份公司(アニチャイナ株式會社)董事長遠藤貴司展開對話。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民族風格何以亮相世界?

中新社記者: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60多年裏貢獻了500多部作品。為什麼這些經典動畫能成為時代的記憶?其中有哪些里程碑式作品?

陳波:回顧百年中國動畫史,其實也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的漫漫成長路。作為中國動畫電影的發源地,上海的開放多元為動畫創作者培育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激勵一代代動畫人實現夢想。

在此期間,上美影貢獻了很多“第一”: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神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這些優秀作品開創了中國動畫的輝煌時代。從藝術審美和藝術修養來看,老一輩的動畫家們深入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中國民間故事,在美術風格上追根尋源,精益求精,開創出水墨動畫、剪紙動畫、木偶動畫等多種形式,不斷探索出更具“中國風”的民族風格,為中國動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很多耳熟能詳的作品也成為幾代人的童年回憶。

資料圖:由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的交響電影音樂會《天書奇譚》亮相2018上海夏季音樂節。上海交響樂團 供圖


資料圖:由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的交響電影音樂會《天書奇譚》亮相2018上海夏季音樂節。上海交響樂團 供圖

中新社記者:中國有哪些動畫成功出海?這些作品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陳波:《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鷸蚌相爭》《三個和尚》等取材自中國傳統故事的動畫作品多次在國際上斬獲獎項,可以説是家喻戶曉。以《大鬧天宮》為例,這部動畫將孫悟空這一中國式的神話英雄再現于銀幕之上,被法國《世界報》譽為“美感上不輸迪士尼,風格上完美呈現中國傳統藝術的作品”。

中國動畫之所以能夠獲得越來越多海外觀眾的關注,是因為獨具特色的戲劇元素和繪畫風格為大家呈現了不一樣的動畫表達方式,這是“民族性”的高度提煉,電影的藝術表達跨越語言、國界和時間,鑄就經典。從創作的角度來看,經典動畫背後蘊含了老一輩藝術家對人生、對世界、對藝術美學的思考。不論是從表演的細膩程度、劇情結構,亦或是美術功底,優秀作品必定能夠歷久彌新,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給人以常看常新之感,為觀眾帶來不同層面的思考。

資料圖:《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


  資料圖:《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

中日動畫何以牽手百年?

中新社記者:作為中日動畫的研究者,您認為中國動畫同日本動漫之間有何聯繫?

陳龑:中日兩國動畫起步時間相近,都屬於舶來品,二者雖各具風格,但在技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互動密切。

日本動漫充滿極富東方神韻的中國元素。1926年,日本動畫導演大藤信郎創作了日本首部西遊記題材漫畫——《西遊記孫悟空物語》。

一些日本動畫師還前往中國創作並生活,持永只仁曾以中文名“方明”在中國定居並創作,其1950年執導的《謝謝小花貓》流傳至今,為新中國動畫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日本首部彩色長篇動畫《白蛇傳》講的也是中國故事。

20世紀80年代,中日動畫往來愈加密切,典型代表為“日本漫畫之神”手冢治蟲。手冢因看了萬籟鳴執導的《鐵扇公主》入行,一生深受其影響。去世前3個月,手冢仍忍著病痛前往上海拜訪萬籟鳴。他的第一部動畫題材源自西遊記,最後一部作品則名為《我的孫悟空》。

這個時期,日本的電視動漫進入中國市場,從《鐵壁阿童木》到《哆啦A夢》再到《聰明的一休》,這些作品是幾代人的美好童年回憶。

當下,中日動畫界的往來愈加頻繁,除了共同動畫項目的製作,還有創作者的接觸以及觀眾間的互動。

《手冢治蟲物語 我的孫悟空》宣傳海報

  《手冢治蟲物語 我的孫悟空》宣傳海報

中新社記者: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動畫産業如何推動中日人文交流?

遠藤貴司:動畫是文化傳播中的重要産業,日本和中國同為亞洲國家,有相似的文化價值和社會環境,民眾很容易産生共鳴。

中國動畫在人物對話、人際關係、世界觀、飲食及情感表達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日本觀眾通過接觸中國動畫,會對中國文化産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認為要創造和擴大日中民間交流的機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文化聯繫以尋求新的發展。

陳龑:動畫産業的交流多為民間自發行為。因此,加強中日動畫創作者的接觸交流,使業界涌現出更多優秀作品,讓中日觀眾變成文化相通、愛好相同的朋友,發現彼此文化中的美好,他們自然會找到最佳溝通方式,這種溝通方式可能是一份裝扮,也可能是一個角色,這就是動畫超越語言的魅力。

動漫市場何以續寫傳奇?

中新社記者:隨著動漫市場的擴大,難免會出現只看票房、不看製作的産品,在您看來,動漫如何實現內容和市場的雙贏?

遠藤貴司:動漫産業方興未艾,要實現內容和市場的雙贏,首先需要培養原創漫畫和小説市場。熱門的原創作品改編成動漫的模式不僅使作品價值得到進一步開發,動漫市場也會越來越活躍。其次,成功的動漫作品不僅取決於故事題材的選擇,也取決於角色IP的打造。極具魅力的角色是吸引消費者、保證商業利潤的關鍵。例如,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龍貓》,上映之初票房不及預期,但通過各類周邊的衍生,成功獲利。這個看起來十分適合擁抱的萌物也成了日本的“米老鼠”,可見,周邊産品和版權的二次開發利用可以成為動漫業的支柱。最後,我認為放眼海外市場非常重要,角色商品在全球大受歡迎,能夠為動漫內容和市場帶來熱度和助力。

中新社記者:國産動畫市場如何才能涌現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陳龑:在我看來,國産動畫産業生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們不僅需要有優秀的創作者,還要有優秀的團隊和投資方。

《大聖歸來》便是一個産業良性迴圈的例子,觀眾為優質動畫買單,投資者的資金得以回收,於是更多的資金願意流入到動畫業,反哺出適宜的創作氛圍。在這種環境裏,創作者更願意展示自己的作品,為投資方發現“黑馬”提供可能。

來源:@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官方微網志

  來源:@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官方微網志

陳波:中國動畫史上創作出很多經典作品,但動畫的商業化還處於初期。

動畫藝術探索需要大量時間、金錢,創作者既要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創新,又要對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有所涉獵。從業者在保證繪畫水準的基礎上,還要構建起交叉學科的知識體系。

商業化要為動畫創作提供資金支撐,經典IP會帶來市場價值,現在中國有良好的市場環境,如何在IP開發方面進行新的包裝,給消費者或品牌方講好故事,讓更多人産生情感共鳴,反哺動畫創作是商業化團隊亟需解決的問題。

從長遠來看,創作依然是動畫市場的核心,只有擁有優秀的作品,才能讓動畫市場向好發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