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吳泰解讀粵籍大藏家吳榮光的“寶貝”和“朋友圈”

發佈時間:2022-09-07 08:57:06 | 來源:羊城晚報 | 作者:朱紹傑 賀全勝 文藝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的《繪冠南天——粵藏宋元書畫特展》,立足“粵藏”和“宋元書畫”這兩個基本點,首次對廣東歷代書畫藏家及其收藏的宋元書畫、著錄、刻帖等進行系統梳理,對於推動地域文化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吳泰

展覽特別從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借展了清代粵籍大藏家吳榮光等人鑒藏過的部分宋元書畫佳作。在展覽現場,吳榮光的後人、當代書畫家吳泰向記者講述了相關故事。

圖軸可見“朋友圈”

吳榮光(1773-1843),廣東南海人,清代詩人、書畫鑒藏家、金石學家,書法為世所重。他師承翁方綱、阮元,歷任湖南巡撫、湖廣總督、福建布政使等地方要職,著有《筠清館金石錄》《辛醜銷夏記》等論著。特別是他去職後回鄉,對廣東收藏文化的興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次展覽展出故宮博物院藏《松盤攬勝圖》,作品是以而立之年的吳榮光登臨泰山為主題所繪製的肖像畫。該圖的作者萬承紀是“揚州畫派”代表畫家羅聘的弟子,也是吳榮光的同齡人。


清萬承紀《松盤攬勝圖》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繪吳榮光圓臉,中等身材,略胖,上唇留有鬍鬚,身披紅色長袍,頭戴斗笠,腳蹬木屐,佇立於林泉之間。在叢林掩映與山石烘托下,吳榮光在畫中顯得並不突出,唯其一襲長袍顯示其風塵僕僕、溪山行旅的形象。

在畫心裱邊,尚有宋湘、翁方綱、阮元、陳壽祺等九家題詩。“這幅圖軸展示了吳榮光的‘朋友圈’。”吳泰向羊城晚報記者解讀了這幅圖卷的重要看點:

宦遊京城的吳榮光常往琉璃廠購賞字畫;“三十七歲遷居下斜街小屋,與阮元師居所相近,日夕過從指授經義,又常與翁方綱講論書畫及考據之學,暇則塗抹山水遣興……”正因為這一層師承關係,大大開啟了吳榮光的文化、藝術與收藏視野。

“書畫鑒定也需要有條理的分析、比對,去偽存真。吳榮光在金石考據學、版本學、書畫鑒定方面卓有見地,與他擅于判案有關。”吳泰認為,吳榮光為官三十載,歷任巡撫、總督、布政使、按察使,兼備文職與武職,善於用縝密的思辨精神分析問題,對考據之學大有幫助,故能慧眼獨具。

吳氏舊藏名作如林

吳榮光為官三十載,宦遊地域甚廣,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在江蘇、浙江的經歷讓其眼界、交遊、收藏越廣。本次展覽中還有不少其他重要展品,也來自吳榮光舊藏,宋拓王沇本《蘭亭序冊》、李唐《採薇圖》都是其中代表。

《蘭亭序》為中國書法經典之作,其原本已不可見。自《蘭亭序》問世,歷代書家爭相摹寫,因此出現了不同的版本。根據南宋陸游外甥桑世昌所著《蘭亭考》的統計,南宋時就已有 150多個版本的《蘭亭序》。


吳榮光舊藏宋拓王沇本《蘭亭序冊》


可惜的是,這些版本絕大多數未能存世至今,其中《定武本蘭亭》為公認較好的版本。


吳榮光舊藏宋拓王沇本《蘭亭序冊》


本次展出的宋拓王沇本《蘭亭序冊》此冊由手卷改裝而成,被認定為有遊相收藏蘭亭之特徵,為定武系列。此冊曾為粵籍名家吳榮光、孔廣陶收藏,墨紙後有遊似、翁方綱、葉志詵、孔廣陶、宋葆淳、王樹常、半癡等題跋十二段。

內簽題有“岳雪樓珍藏”、“荷屋藏”,墨紙後鈐有“荷屋所得古刻善本”、“岳雪樓鑒藏金石書畫圖籍之章”等印。

南宋李唐《採薇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所繪為商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的故事。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南宋李唐《採薇圖》(複製件)原件藏于故宮博物院


據吳泰介紹,吳榮光曾“二度”收藏《採薇圖》。在圖卷跋語中,吳榮光詳盡記述了自己如何得來此卷,又如何在黔南遭水厄、在英德被盜而後再度購回的曲折經歷。

另一方面,《採薇圖》的收藏故事更為學界注重:宋元時代,該作曾進入南宋內府,後來又從皇室、宗室手中散落人間;有明一代,曾出入于週六觀、項元汴等江南藏家之手,又一時成為權臣嚴嵩父子之物;清季以降,《伯夷叔齊採薇圖》

重回京師,為粵籍黃姓官員所得,隨黃氏告老還鄉而“南渡”嶺南,又由宦遊京師回鄉省親的嶺南士大夫吳榮光所得。

清代嶺南藏家崛起

“一個大畫家,必然‘抱’著一個大藏家的‘大腿’。”吳泰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創作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典籍字畫收藏。吳榮光被今天的研究者視為晚清嶺南文化史、鑒藏史上極為重要的人物。

可以説,晚清時嶺南文化與以北京為中心的主流文化産生深刻連接,吳榮光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種文化連接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晚清乃至民國以後嶺南文化的走向。

本次展覽對相關收藏進行集中展示,呈現出廣東近代文化發展的一大源頭和脈絡。因鹽業與洋行的貿易發展,在十九世紀中期,廣東鑒藏之風氣開始興盛,嶺南地區的鑒藏家大有崛起之勢。

當時廣東負有盛名的收藏家包括潘有為、吳榮光、葉夢龍、潘正衡、潘正煒、伍崇曜、潘仕成、伍元蕙、孔廣陶等,曾傾其財力、目力,將一批宋元書畫名跡匯聚廣東,擁有的藏品檔次和數量都位於全國的前列。

吳榮光收藏具有鮮明體系,更將其所藏、所見、所聞詳盡記錄在《辛醜銷夏記》等著述當中。他對廣東文化的影響深遠,最直觀體現在其收藏上,《辛醜銷夏記》更成為不少嶺南收藏家的必讀書目,京城和江浙一帶的收藏經驗由此被帶到廣東,對嶺南的鑒藏文化産生深遠影響。


元李衎《紆竹圖》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1840年,中華大地將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迎來“千年未有之變局”。吳泰説,此時吳榮光也迎來了人生最後的三年。眼見時局紛擾,他將家中所藏名畫、圖書、彝器一一售出,其中就包括李唐《採薇圖》、李衎《紆竹圖》等,歷經十三行行商和現代商人傳遞。

時至今日,《採薇圖》和部分吳榮光舊藏早已化險為夷,成為現代博物館收藏的珍品。其舊藏的許多名作雖流出廣東,分散到世界各地,但背後的鑒藏往事,早已使這些作品與嶺南結下了不解之緣。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朱紹傑文藝實習生梁善茵

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賀全勝文藝

畫作/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