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民族團結黨旗紅|老教師傳承“短衣壯”文化,手織彩棉走出國門

發佈時間:2022-09-08 13:57:00 |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呂新文 | 責任編輯:蘇向東

身穿短衣長裙,頭戴色彩豐富的花錦頭帕,唱著特色民歌,這是來自廣西大新縣寶圩鄉板價村的民俗風情表演隊,他們身著的是別具風情的“短衣壯”服飾。

  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寶圩鄉板價村身著傳統壯族服飾的村民。 來源:光明網

大新縣寶圩鄉是中越邊境線上古駱越文明的傳承地之一,是桂西南區域傳統民俗文化形態得到較完整保存的地方。其中,該鄉的板價村還被評為“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第四批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2018年,“大新寶圩壯族服飾製作技藝”被列為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年過八旬的退休教師農廷興是“短衣壯”民俗文化傳承人,也是土生土長的板價村人。為發揚“短衣壯”民俗文化,2004年以來,他先後自編自導了《創先爭優好法寶》《蹬檔舞》《儂峒歡歌》《銅錢舞》等20多個原生態歌舞節目。

  正在講解“短衣壯”民俗的農廷興。

“‘短衣壯’文化需要傳承,首先得穿自己的衣服,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蹈。”農廷興説,“短衣壯”服飾是壯族“黑衣壯”的細分支系,以婦女的短衣長裙為主要特色,即上衣短緊,下裙寬長。這種服飾既可以適應炎熱的天氣,也方便勞作,此外,其頭帕也非常獨特,由多色絲線織就,圖案精美。

“短衣壯”服飾採用的不是尋常棉花,而是淡褐色的彩棉,需要經過軋棉、紡紗、織造和染布等流程,是真正意義上的“土特産”。但隨著時代發展,這種製作週期長、流程複雜的工藝幾近失傳,只有村裏少數老人還保留著手工織作的習慣,這讓農廷興堅定了要傳承和保護“短衣壯”文化的決心。

在擔任教師的時候,農廷興就對當地文化民俗産生興趣,1995年退休後,更是全身心投入對“短衣壯”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他在村落間四處奔走,收集紡紗機、頭帕和頭巾等物品,為了傳承手藝,他組織村裏的婦女把一塊頭帕拆了織,織了拆,反覆練習編織手法。

民俗風情表演隊的一名隊員介紹道,在“短衣壯”服飾中,頭帕、頭巾製作尤其精美複雜,孩童、中年和老年所佩戴的頭帕各有特色,但掌握此技術的老人們去世後,該項工藝幾近失傳。農廷興一點點從民間收集物品,組織她們學藝,最終將這項珍貴的手藝保留下來,十分不易。

  “短衣壯”別具特色的頭帕。

與此同時,農廷興還通過走訪的形式收集、記錄民間的“短衣壯”歌曲,並加以改編,組織當地民俗風情表演隊以歌舞形式呈現,歌頌四季勞作、美好愛情和民族團結,讓“短衣壯”文化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在農廷興的奔波努力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短短數年時間,寶圩鄉的織布機從原來的荒廢狀態轉變為現在的200架正常運轉,寶圩鄉的彩棉也開始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寶圩鄉“短衣壯”文化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為村民增收添了新路子,也培養了不少當地民俗文化傳承方面的社會服務型人才。

“我只是一個小學老師,但我有對民俗文化的愛好,有赤誠之心。”農廷興説,自己雖然老了,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會努力將“短衣壯”民俗文化一直傳下去,讓民族團結之花更加燦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