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少數民族古籍如何反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

發佈時間:2022-09-08 09:14:56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張俊豪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東西問|張俊豪:少數民族古籍如何反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

中新社北京9月7日電 題:少數民族古籍如何反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

作者 張俊豪 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古籍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中國自古就有整理古籍、編纂目錄的傳統。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少數民族古籍是記錄和傳承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彌補了漢文古籍中的一些缺失和不足,是中華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文物價值。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不僅記載在“二十四史”等漢文古籍中,也記載在《西南彝志》等少數民族古籍裏。少數民族古籍見證了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的歷史,記錄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是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

中華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少數民族古籍體現了歷史上各民族對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認識。中國的少數民族先後創制和使用過30多種古文字,積累了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獻。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民族古文獻有18個文種,共34000多冊件。國務院公佈的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收錄少數民族古籍1133部。

少數民族古籍載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從線裝典籍、碑銘、石刻到説唱資料,從契丹文、女真文、古藏文、西夏文等古代民族文字到現行少數民族文字,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學、藝術、天文、醫學等領域,是各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文化滋養。

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和藏族的《格薩爾王》,被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史詩”。納西族東巴文被譽為“文字的活化石”,東巴古籍文獻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傣文貝葉經是在天然植物貝葉上刻寫的稀缺、獨特珍貴古籍。西元8世紀末編撰的《四部醫典》是藏醫學的經典著作,體現了古代藏族人民的智慧。整理出版的維吾爾文《哈密民間歌謠》、哈薩克文《醫藥志》等獲國家圖書獎。用滿文翻譯的《遼史》《金史》《元史》,保存了重要歷史文獻資料。一些藏文、蒙古文、西夏文本的經書,對佛教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各民族通過編譯多語種文字書籍,形成多元的傳承載體,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的生動記載

中國歷史上,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借鑒中原地區文化,西夏、契丹、女真均借鑒漢字而創設民族文字。很多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直接譯自漢文,如藏文《戰國策》、傣文《儒林外史》、古壯字《孔雀東南飛》、托忒蒙古文《西遊記》、滿文《三國演義》等。遼和金分別用契丹文、女真文翻譯了大量漢文典籍。元朝用八思巴文翻譯刻印了《貞觀政要》等諸多漢文典籍。儒家經典如“十三經”,曾被翻譯成藏文、西夏文、蒙古文、滿文。在內蒙古黑水城發現的大批西夏文文獻,其中包括西夏文翻譯的《論語》《孟子》《孝經》等。大量翻譯漢文經典,有效拓展了儒家文化在邊疆地區的影響,促進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

瑤族、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歌抄本、經書等很多都是用漢文傳抄。一些少數民族典籍也被翻譯成漢文和其他民族文字。如蒙古族三大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黃金史》先後於明清時期被譯作漢文。藏文古籍文獻《大藏經》相繼翻譯成蒙古文、漢文、滿文等多種文字。特別是數量眾多的不同民族文字合璧古籍,如滿漢合璧文本《三字經》、滿蒙漢合璧文本《欽定同文韻統》、滿藏蒙維漢合璧文本《五體清文鑒》、滿漢蒙藏托忒維文本《西域同文志》等,體現了各民族深入的文化交流和民族關係和睦。清代用滿文翻譯刊印了諸多傳統漢文典籍如《四書》《禮記》,包括啟蒙教育書籍如《千字文》《三字經》,多以滿漢文合璧形式刊印。《格薩爾王》故事流傳于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納西族等民族中,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許多少數民族古籍中呈現的各種圖案符號雖形式有變化,但圖源、母題等核心元素都相同或相似,體現了文化上的交融。而大量的民間契約和官方文書,則生動具體地反映了各民族經濟和社會交往交流。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的真實反映

民族古文字文獻可與漢文文獻相互佐證,真實呈現多民族融合的歷程。許多少數民族古籍記載了中華文明大一統歷史。元、明、清及民國中央政府冊封給西藏地方政府的金印和金冊,是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力證。清朝是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王朝,用滿文、蒙古文、漢文三種文字刊印的《欽定理藩院則例》,是清朝中央政府治理當時蒙古、西藏、新疆等的法律法規。

古壯字民歌抄本中的瓦氏夫人和彝文古籍中的奢香夫人故事,譜寫了壯族、彝族民間歷史人物心向中央、共禦外侮的佳話。敦煌石室出土的《尚書》等古藏文譯本,證實了吐蕃時期用藏文翻譯儒學經書和史書的事實,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西藏的影響。拉薩大昭寺前矗立的“唐蕃會盟碑”,用漢文、藏文合璧書寫,反映了唐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影響和漢藏友好關係。藏文《賢者喜宴》有對文成公主進藏功績的讚頌。新疆和田出土的7世紀晚期的于闐文契約文書,揭示了當時唐王朝已經在於闐地區確立了統治權。滿文《輝番卡倫來信》謳歌了錫伯人守土戍邊的愛國情懷。

卷帙浩繁的少數民族古籍生動記載了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史實。2022年4月印發的《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古籍文獻,挖掘弘揚蘊含其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因此,加強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和整理研究,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成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意義重要而深遠。(完)

作者簡介:


張俊豪,法學博士,研究員,現任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秘書長,主要從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和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整理、研究工作,曾出版多部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