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發佈時間:2022-07-25 09:17: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王傑 | 責任編輯:謝榮宇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科學回答“世界向何處去、人類怎麼辦”這一時代之問而提出的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準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用、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基本規律,為人類文明整體進步和持久繁榮發展提供了思想動力,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人類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中華文明以及世界其他文明的發展演進歷史都揭示這樣一個規律:人類文明的形成發展和繁榮進步離不開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過程就是這一人類文明演進規律的有力例證。在距今約6500年及稍晚的時候,中國的粟作農耕技術陸續向南傳播到東南亞,水稻種植技術傳播到太平洋的西南地區,農耕技術與絲織品生産技術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西亞和歐洲。原産于西亞的小麥、黃牛、綿羊和冶金術在距今約5000—4500年傳入我國西北地區,西亞冶金術與我國中原地區的冶煉技術結合後,形成了陶范法的鑄造工藝,發展為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夏商周文明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傳播,催生了東北亞地區的青銅時代。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一直貫穿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漫長過程。中華文明5000多年發展史充分證明,無論是物種、技術,還是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進步的。

在長期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互鑒的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豐富的多元文明對話的思想觀念。尊重差異性是文明對話的起點,也是文明能夠交流的前提。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不同文明的差異性,主張承認並客觀對待差異性。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一語,道出事物千差萬別乃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揭示出千差萬別的事物各有其存在的情由,啟示我們要科學理性對待事物之間的差別、文明之間的差異。《國語·鄭語》中説:“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思是説多元共生才能創新、封閉單一必然僵化,如果萬事萬物都是清一色的,那事物發展、文明進步也就停止了。

在承認並包容差異性、多樣性基礎上,中華文明主張兼收並蓄,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因素,通過學習消化達到融合創新,推動文明發展進步。《禮記·中庸》中説:“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強調每一個個體、群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反對將單一的價值原則強加於不同的個體、民族或國家。“並育”“並行”不僅指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存,而且指向萬物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平等互惠狀態。《禮記·學記》中説:“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指一個人在學習中,如果不接觸外部環境,就會見識短淺。在文明發展上,一種文明若不與其他文明交流,也會陷入狹隘封閉狀態,喪失進步的動力。可見,從理性對待文明差異,到與其他文明共生共存,再到與其他文明交流實現共同發展,中華文明對於處理不同文明間關係形成了豐富而系統的認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把握人類文明演進發展的基本規律,對中華文明中的多元文化對話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張充分認識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通過文明互學互鑒、交流交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通過汲取不同文明的有益因素為人類發展提供智慧啟示,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在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中找到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最廣泛凝聚各國共建美好世界的共識。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交流互鑒,才能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根基。如果封閉自己或者企圖以“文明優越論”“文明衝突論”改造同化其他文明,就會給自己、給人類文明發展帶來災難。各國雖然歷史、文化、制度各異,但都應該彼此平等相待、互尊互鑒、相互學習,摒棄一切傲慢和偏見。唯有如此,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共用繁榮。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