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7月22日訊 (記者 蘇向東)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即將開啟,系列新政呼之欲出,演藝市場將進一步加大供給、豐富市民文化選擇;打造北京博物館之城,文博衍生品創新孵化中心平臺加緊籌劃;系列“文化+”戰略實施,北京再次登上中國省市文化産業發展綜合指數排名榜首……首屆北京文化論壇舉辦在即,21日中國網記者從主辦方組織的媒體采風會上獲悉,近年來,北京堅持“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城市賦能”,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持續推進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建設,文化供給穩步提質增效,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
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
首屆展演季將舉辦
為深入推進全市文藝精品創作生産,進一步推動市屬文藝院團深化改革發展,更好服務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北京市制定印發《推進“大戲看北京”工作方案(36條)》,統籌在京中央、市屬、社會文化文藝資源,發揮首都地緣、智緣、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各類文藝要素集聚,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切實發揮全國文化中心凝聚薈萃、輻射帶動、創新引領、傳播交流和服務保障功能。
今年,北京市制定了未來三年文藝創作選題指導目錄,提出5類28個創作選題方向。圍繞黨的二十大主題,徵集重點舞臺藝術創作項目112部,精選歌劇《山海情》、音樂劇《亦夢亦真》、崑曲《新海港》、京劇《石評梅》、評劇《蒲柳人家》等19個重點孵化項目。今年四季度,將舉辦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組織中央、市屬及部分省區市的30余臺劇目進行展演,進一步叫響“大戲看北京”品牌。
劇場建設加快推進,創作生産經營活力進一步激發。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吉祥戲院于2021年陸續竣工投入使用。
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成為北京文化新地標
記者來到位於王府井大街北京人藝院內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這裡總建築面積約2.3萬平方米,內設兩座專業話劇劇場,分別為700座的曹禺劇場和200余座的人藝小劇場。劇場觀眾席墻面提取北京衚同元素,打造出“灰磚”與“木材”錯落的設計風格,凸顯“京味”特徵,也構成了最適合話劇演出的建築聲場。
當天在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李幼斌和史蘭芽正在排練《老式喜劇》。該劇將於7月23日正式上演,將連演16場。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北京人藝副院長霍志靜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籌劃10年、終於落成運營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凝聚著幾代藝術家的夢想。北京人藝將以此為契機,創作更多精品,推動國際國內戲劇藝術交流,創造更多元、更豐富、更高端的演出格局,使其成為國內最專業的話劇展示平臺,不負觀眾對北京人藝“戲劇藝術殿堂”的期待。據悉,近一年來,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先後上演了《日出》《雷雨》《原野》《關係》等劇目,演出場次超過100場,迎接觀眾4萬餘人次。
與此同時,北京國際兒童藝術中心落戶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項目力爭2022年底前竣工;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維修改造、北京交響樂團落戶臺湖演藝小鎮、北京歌舞劇院原址重建、中國雜技藝術中心、京南藝術中心等項目都在穩步推進當中。
此外,為進一步盤活用好各類演出設施資源,培育多元演出空間,打造演藝集聚區和特色演藝群落,北京市在梳理商業街區、産業園區等區域演藝新空間基礎上,正在制定《北京市演藝新空間運作管理標準》(試行版),培育和引進一批適合演藝新空間的優質劇目,進一步加大演藝市場供給、拓展文化消費維度、豐富市民文化選擇。
“十五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基本建成
公共文化服務品質顯著提升
公共文化設施向市民身邊延伸,佈局更加均衡便捷合理。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市區兩級公共圖書館2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9個,備案博物館204個,備案營業性演出場所197個。市、區、街鄉、社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達到6937個、圖書館室6135個、室外文化廣場5616個,基本建成“十五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理念,北京市出臺《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意見》,引導鼓勵專業化的社會機構運營公共文化設施,提升服務管理水準。截至2021年底,全市採取社會化專業化運營的公共文化設施有266家。以東城區美後肆時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西城區“磚讀空間”、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和石景山區9個街道綜合文化中心等為代表的公共文化設施,委託社會力量進行運營管理,服務管理的專業化水準快速提升,提升了市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美後肆時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的模特隊成員正在認真訓練。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美後肆時是美術館後街地鐵8號線工程騰退後新建的地標性公共文化場館,總建築面積5411㎡,是目前北京城區面積最大的街道級文化活動中心綜合體,2020年9月22日正式開放,為市民提供閱讀、歌舞、戲劇、國學、藝術、文創、園藝、美食、健身等主題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特色文化體驗。
美後肆時-美展廳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據項目經理潘麗介紹,美後肆採取社會化運營模式,在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下,按協議全年免費為百姓提供各類公共文化活動1098場。在此前提下,試行特色文化服務低收費,在貫通文化事業産業、培育文化消費、減輕財政經費負擔、轉變財政投入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美後肆時開放時間為每天早9點至晚9點,陸續策劃推出四合院音樂會、單身青年節、四合院閱讀生活節等特色品牌活動,融入潮流、時尚、前沿的文化生活體驗,不僅成為景山社區居民的樂園,還輻射全市,甚至吸引了外省市的眾多青年群體、親子家庭參與。
深化融合發展 大力實施“文化+”戰略
科技為文化産業迭代裝上“加速器”
大力實施“文化+”戰略,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融合發展,為文化産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圍繞“文化+科技”出臺專項政策,北京市持續推進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推動5G、大數據、AR、VR等新技術在文化的應用,不斷打造文化新産品、新體驗,科技正在為文化産業迭代裝上“加速器”。2022年1-5月,全市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4299.8億元,佔全市文化企業的比重為67.8%;“文化+科技”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268.1億元,佔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51.6%。
加快政策創新,優化産業發展環境。瞄準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需要,大力推動文化經濟政策創新,形成“1+N+X”文化産業政策體系(“1”是指《關於推進文化創意産業創新發展的意見》,“N”是指各行業領域出臺的有關政策,“X”是指各區的相關配套政策)。構建遠中近相結合的規劃體系,注重政策內容創新,聚焦新領域新業態,出臺文化旅遊、文化科技、文化金融一系列深化融合發展相關政策。在政策有力支援下,北京文化企業發展實力不斷增強。截至2021年底,北京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及提名企業名單、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數量和國家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數量均居全國首位。據《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1》,北京文化領域獨角獸企業佔全國一半以上。
加強園區建設,夯實産業發展載體。將文化軟實力與城市空間佈局有機結合,推動文化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促進老舊廠房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
當年乳品廠的生産線和臥式奶倉變身為E9區創新工場內時尚的咖啡吧。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E9區創新工場是北京市朝陽區老廠房“騰龍換鳥”拓展城市文化空間的代表項目之一。園區前身是北京雙橋乳品廠老廠區,佔地118畝,規劃面積為10萬平方米,現已完成改造6.7萬平方米。園區以文化科技融合為産業定位,現有入園企業105家,文化科技類企業佔比超過88%,業態涉及元宇宙、軟體開發、5G數控及雲計算、人工智慧技術等前沿科技和新媒體內容傳播等,聚集了鯨世科技、觀正文化、天娛數科等一批文化與科技融合度高、成長性好的行業領軍型企業,形成多層次、跨領域的高精尖産業格局。
圖為鯨世科技基於傳統藻井藝術的“浮天若夢”項目。項目採取多人互動技術,以趣味性和創意性傳播藻井藝術知識,特別受到青年人的青睞。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鯨世科技是文化科技融合領域先行者,不僅致力於打造基於場景的沉浸式體驗,將藝術和科技賦能數據可視化、數字展廳及文博文創等領域,同時深耕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傳播方式,把版權保護、智慧演算法技術、新材料技術與傳統文化、創意設計、IP流量等有機融合,打造國産文創品牌,實現線上線下雙核迴圈。
據介紹,如今,60%的市級園區由老舊廠房改造而成,越來越多的工業遺存與現代文化産業融合重生,北京坊、798、郎園、首鋼等文化産業園區正在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